[我的书柜],我的书海岁月与成长印记

夏霜

<p class="ql-block">昵称:夏霜</p><p class="ql-block">文:夏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341365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默默相伴,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变迁。于我而言,那便是书与承载它们的“容器”。从儿时装小人书的纸盒,到后来不断升级的书架,它们不仅容纳着一本本珍贵的书籍,更珍藏着我一路走来的梦想、坚持与奋斗。每一次的变迁,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北部湾东部的一个宁静渔村,那里的生活简单质朴。上小学时恰逢文革,图书资源极度匮乏。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如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那时,小人书(连环画)成了我最珍贵的精神食粮。为攒更多小人书,我省吃俭用,五年间竟积攒了成百本。每省下一分钱,都觉得离自己的“宝藏”更近一步。仅靠节省远远不够,星期天书店旁便多了个瘦小身影——我把小人书摊在地板上,租给同村孩子看,每本收两分钱。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泛黄书页上,周围围满叽叽喳喳的孩子,门庭若市中,硬币在口袋里叮当作响。就这样利滚利,我又添了好些新书,装书的纸盒渐渐鼓得像圆滚滚的西瓜,里面藏着孙悟空的金箍棒、岳飞的沥泉枪,也藏着渔村孩子对世界最热烈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15 岁的我到村办小工厂当工人。生活忙碌,但我对书的热爱丝毫不减。工作之余,我陆续买了《李自成》《林海雪原》《金光大道》《欧阳海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十几本小说,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原先纸盒装不下新书,我便找了个大纸箱安置它们。这个大纸箱承载着我对文学世界更深的探索。下班后的夜晚,伴着昏黄灯光,我沉浸在小说世界之中,感受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体会文字的力量。书中故事让我在枯燥工作生活中寻得慰藉,也让我对未来多了憧憬。</p> <p class="ql-block">时光的车轮缓缓驶入 1976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我先成为一名农民。田埂间挥汗如雨的日子里,书本是唯一能让我暂忘疲惫的慰藉。后来机缘巧合,我被老校长聘请到中心小学当民办教师。我教学很认真,总觉时间不够用——白天授课解惑,带孩子们参加课外活动;晚上批改一摞摞字迹歪扭的作业,备课;到了深夜才是属于自己的时光。我想补回丢掉的学业,想让乡村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便将所有碎片时间都缝进书本里。</p> <p class="ql-block">灯下看书久了,眼皮如粘胶水,笔尖在备课纸上歪歪扭扭画圈。我在窗台上摆个玻璃瓶,盛着自制的辣椒酱,那是用晒红的小朝天椒剁碎拌成,辣得烧心。困得点头时,捏起一撮塞进嘴里,辣椒素如针般扎着舌尖,钻心的辣劲顺着喉咙烧下,眼泪鼻涕一同涌出,困意竟真被冲散。呛得咳嗽时,看着碗里通红的辣椒,倒觉像团小小的火焰,在静夜中替我撑着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天还未亮透,山坡上的树林总是先醒。我揣着抄满诗词的笔记本钻进林子,露水打湿裤脚,草叶上的虫鸣还带着睡意。先是小声念,念到动情处便放开嗓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尾音撞在树干上,惊起几只飞鸟;“朱门酒肉臭”的悲愤藏在晨雾里,连空气都沉了几分。有时背着背着,手里本子滑落——竟是站着睡着了。可只要风吹树叶沙沙响,像极书页翻动的声音,我便会猛地惊醒,捡起本子继续读。那些晨露、鸟鸣、辣椒的灼痛,还有树林里惊醒的瞬间,都成了自学路上的印记,刻在一本本磨破封皮的书上。</p> <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我的书越来越多,床的一半都被占据。更让我珍视的是,每年我都会咬牙订下 16 种文学与教学报刊杂志:《人民文学》藏着时代脉搏,《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学利器,《文学报》带来最新创作动态,《散文》里的文字如清泉洗过心尖,《电影文学》让我在乡村夜晚想象银幕光影,《读者文摘》蕴含生活智慧……它们如 16 扇窗,让闭塞的渔村学校照进文学之光。我将杂志里的好文章抄在黑板上,教孩子们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也会在深夜批改完作业后,对着《诗刊》里的句子默默垂泪。书籍不仅是我的伙伴,更成为我传递知识的桥梁,床头上堆叠的书刊,每一页都浸着灯光的温度,也浸着为人师者的热望。</p> <p class="ql-block">岁月悄然流转,转眼间到了 80 年代。我中文大专毕业,幸运地被招聘到国营某糖厂,从厂长秘书做起,后来又担任厂长助理、宣教科长。身份的转变让我对知识有了更迫切的渴求,我终于用木板打造了一个简陋的书柜。它仅有 1.2 米高、0.8 米宽,却在我眼中重若千钧——这是我的书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家”。可它实在太小,仅能装下三分之一的书籍,剩下的书仍委屈地挤在纸箱里。</p> <p class="ql-block">在糖厂的日子里,书成了我工作的得力助手。车间的蒸汽中蕴含着写报告文学的素材,工人师傅的笑语里饱含散文的温度,我将这些一一记录下来,一篇篇通讯特写、散文和论文陆续登上国家级、省级报刊。最难忘第一次独立起草七千多字的《厂长工作报告》,那些日子,我一头扎进书柜里的《工业企业管理》《统计学原理》,白天泡在车间记录数据,晚上在台灯下核对资料,奋笔疾书。当厂长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宣读报告时,那些凝结着实践与思考的文字,引得台下数次掌声雷动。有老工人散会后拉着我的手说:“报告里写的‘三班倒工人的夜班馒头’,说到我们心坎里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书本教会我的不仅是遣词造句,更是如何用文字连接人心。后来那篇关于职工政治思想教育的论文,厂长带着它出席国家轻工部工作会议介绍经验,台上的赞扬声中,藏着我在书柜前熬红的双眼。</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90 年代来临,我调到地级市政府机关工作。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我陆续添置了一个木书架和两个铁皮书架。这些书架如忠诚的卫士,庄重而实用,盛装着工具书、文学作品、书法等各类书籍,摆满房间一角,成为房间里一道最亮眼的风景,仿佛在静静诉说着知识的魅力与力量。我的阅读范围也越发广泛,从文学名著到专业书籍,每一本都让我受益匪浅。工作中遇难题,我从工具书中寻找答案;闲暇时,我沉浸在文学作品的世界放松身心。书架上的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我成长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我在工作中的拼搏与进步,也见证了我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众多书籍中,有一本前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我走过半个世纪的漫漫征途,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坚韧顽强深深打动。他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无论是战场上奋勇杀敌,还是面对身体残疾的沉重打击,他从未有过丝毫放弃。</p> <p class="ql-block">每当工作生活遇阻,这本书总能及时予我力量。下乡顶着烈日插秧,累得直不起腰,想起书中“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的段落,掌心的水泡仿佛也不再灼痛;后来搞文学创作,稿子一次次被退回,甚至有人质疑“工人出身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是保尔在病榻上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的执着,让我重新拾起笔,在无数个深夜敲击键盘。</p> <p class="ql-block">终于,我的努力收获了回报:在职期间拿到国家部级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时,我特意将奖状与那本磨破封皮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摆在一起拍照留念;当《涛花片片》《岁月印记》等一本本著作出版,当编著的《请到江洪来看海》摆在书架最显眼位置时,我轻轻摩挲着书脊,总会忆起当年在山坡上背书的清晨——那时怎敢想象,那个靠辣椒提神的青年,有一天能让自己的文字成为别人案头的读物?两次在全国原创文学大赛中斩获“状元奖”、金奖,获评“文采十大作家”时,站在领奖台上的我总会想起,当年在渔村纸盒里翻小人书的孩子,正是在书本光芒的一路指引下,才走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回顾我的书海岁月,从最初的纸盒、纸箱,到后来的书架,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一次书柜的变迁,都意味着我在知识海洋中又迈进了一步;每一本书,都如同一枚记忆的拼图,拼接出我人生的轨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尽管获取知识的方式日益多样,但我依然对纸质书情有独钟。喜欢翻开书页时那淡雅的墨香,萦绕鼻尖;喜欢手指在纸张上轻轻滑过的细腻触感,仿佛在与文字亲密对话;喜欢沉浸在书中世界的那份宁静与美好,如同置身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的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它们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每当走进房间,看到那些排列整齐的书籍,心中便涌起温暖与力量。这些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塑造了我的品格,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坚信我与书的故事将继续书写,我会在书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成长,让书籍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