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然一笑美篇】采访纪实:饶晓珊委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咸宁行活动调研纪实(2025年第37期)

欢然一笑

<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饶晓珊委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咸宁行活动调研纪实</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善格</div><br> 八月的通山,骄阳似火,大地如炙。连续多日的高温,让这座鄂南山区的县城被滚滚热浪所笼罩,柏油公路热气蒸腾,路旁的树叶也显得有些蔫黄。<br> 然而,高温酷暑并未阻碍饶晓珊一行的调研脚步。2025年8月5日上午,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饶晓珊等人,顶着近 40摄氏度的高温,专程前往通山县,深入革命老区白泥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咸宁行”专题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彰显对基层民族工作的关切与重视。 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对此次调研极为重视,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定明全程陪同,县人大民族宗侨外委员会主任委员潘雯煜,以及委员王星星、许英敏等同志也协同参与,共同为调研活动提供保障并介绍相关情况。<br> 他们调研的第一站是白泥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氏宗祠。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虽历经百年风雨,却在精心保护下依然焕发生机。白泥村退休教师、地方文化研究者谭崇仁早已在宗祠门口等候,作为谭氏家族的后人,他对宗祠的历史文化饱含深情。<br><div><br></div> “谭氏宗祠不仅是谭氏族人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村各民族群众共有的文化遗产。”谭崇仁老人一边带着调研团队参观,一边介绍道,“民国时期,这里曾是革命苏区,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为红军和工农游击队送情报、筹物资,留下了许多民族团结的革命故事。”在宗祠的 “红色记忆”展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旧物件,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各族群众携手抗敌的峥嵘岁月。<br> 饶晓珊在一幅标注着“1932 年白泥百姓支援前线路线图”的展板前驻足,认真聆听讲解。她指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合作、共克时艰的精神内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宗祠的议事厅,墙上悬挂着“民族团结公约”,上面用汉、土两种文字写着 “各民族互助互爱、共建家园”等条款。谭崇仁介绍,每年春节、中秋等节日,村里的汉族、土家族等各族群众都会聚集于此,一起写春联、做月饼,举办 “民族团结百家宴”,宗祠早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饶晓珊对此表示肯定:“要让文物‘活’起来,使其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见证者’。”<br> 白泥村是通山县为数不多的“传统村落”之一,村内留存着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汉族的天井院与土族的脚楼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落深处,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 在白泥村委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角”格外醒目。宣传角的书架上,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民族工作专辑)《各民族常识读本》等书籍,墙上的宣传栏里,张贴着各族群众共同劳动、联欢的照片,还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 的先进事迹。<br> 不一会儿,客人们来到了白泥小学。一走进校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标语便映入眼帘,教学楼的走廊上挂满了各族学生绘制的“民族英雄故事”手抄报。在四年级(1)班,一场“民族知识问答”活动正在进行,汉族学生小李和土族学生小蓝组队答题,配合默契,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饶晓珊走到孩子们中间,询问他们的梦想,并鼓励道:“你们是民族团结的未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长大后做民族团结的使者。”<br> 最后,他们来到了白泥村的龙头企业——臻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车子刚驶入企业园区,一片郁郁葱葱的果树基地便呈现在眼前。尽管烈日炎炎,基地里仍有不少村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除草、疏果作业。<br> “这是我们村2019年引进的现代农业企业,如今已带动周边民族聚居村的 120 多户农户增收。” 潘雯煜向饶晓珊一行介绍道。在企业展厅,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产业链布局:从特色水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到电商直播带货、乡村旅游采摘,形成了“种植 + 加工 + 销售 + 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 饶晓珊仔细询问了企业在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促进各民族群众合作共事方面的具体举措。她说:“产业是民族团结的‘压舱石’,只有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受益,才能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她叮嘱企业负责人,要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让更多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br> 调研结束后,饶晓珊一行与通山县陪同人员在大畈镇政府办公地召开了座谈会。王定明代表通山县人大常委会汇报了近年来通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 “产业帮扶促团结”“文化交融聚人心”“法治保障固根基”等举措,让全县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饶晓珊对通山县,尤其是白泥村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通山县作为革命老区,传承了“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br> 她强调,要进一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要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新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在情感和文化上深度交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保障。<br> 饶晓珊一行结束了半天的行程。尽管顶着炎炎烈日进行调研,但大家的心情却十分振奋。正如饶晓珊所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像这八月的太阳,越是炽热,越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革命老区的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群众正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