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马建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江西南昌知青芦林金赴疆支边50周年纪念会,并受到乌苏市甘河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主要领导亲自接待,并与我们全体知青合影留念。召开了大庄子村委会领导以及全体班子成员参加的座谈会,与我们及父老乡亲代表亲切交谈,互诉衷肠。村委会还给我们颁发了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荣誉证书》和纪念杯。我捧着沉淀淀的《荣誉证书》,心情激动,思绪万千,泪流满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和我的同学是1973年9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当时初中生15~16岁,高中生17~18岁大家满怀信心,激情澎湃到了全国农业大寨先进单位,西北地区40面红旗之一的烏苏县东方红公社一大队一小队插队落户。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说我们是知识青年,实际在哪个特殊年代,压根就没有认真读过书。都是懵懵懂懂的半大孩子。生活刚刚勉强能够自理。但是乡亲们没有嫌弃我们。给我们手把手的教农活,教我们做饭。经常叫我们到家里吃白面刀把子。送他们自己家腌的咸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东方红公社一大队知青来自五湖四海。有江西南昌、乌鲁木齐市、乌苏县城,其中部分是县直各单位的孑女,更多的是驻县单位的,如自治区三运司,自治区地质七大队,乌苏林场的等单位的子女。还有其他地方来的,再有就是回乡知识青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单位。成长的背景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能够团结战斗在一起。大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政治学习,一起打闹玩耍。结下了深情厚谊。使人至今不能忘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刚刚进村住大通铺,下面铺着厚厚的麦草,男同学一间房,女同学一间房。大家兴奋激动,充满了好奇。不久,村里就在最好的位置为我们盖了砖房子,入冬之前就搬了进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使我们不但生活能够自理,而且慢慢的也学会了干农活。我参加过几乎所有的农活,比如马拉播种机,跟马车交粮,收甜菜,割芦苇,挖阴沟(排碱渠)等等。为新农村建设出过汗,流过血。影响最深有几件事。跟马拉播种机播种时,因为劳动时间长。年龄小,体力不支,被土疙瘩拌了一下摔倒了,导致马受惊了。我师傅孙学强紧紧抓住马的缰绳不放,拼尽全力才将马拦住,手都被缰绳勒出了血。才使我有时间和机会重新爬起来,受了一点点轻伤,避免了严重的伤害。这次见到了孙学强老哥哥看到他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深感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次跟马车装稻谷,我在马车上装稻捆子,因为稻田路不平。我被从几米高的马车上摔了5~6米远的稻田里。顿时说不出话来。两眼一黑,不知道过了多久才恢复过来。还有一次生产队的大礼堂顶棚着了火,我第一个爬上去灭火。大伙儿都在下边着急喊我注意安全,而且自发组织人墙形成保护。大家共同努力下一起把火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个时候每天劳动结束后晚上要政治学习,批林批孔,召开批斗大会。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既好奇也有些反感,同时又期待着。因为没有经历过,觉得好奇,天天斗地主时间长了也没有意思,也搞不懂为什么斗?但期待着和村里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打闹戏嬉。在劳动间隙,休息时大伙儿围坐一起打闹玩耍,如分抢一些小零食等,特别高兴。尤其是铁姑娘班的女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与小伙子们摔跤。我记得有次把王什么名字记不清了,摔倒后胳膊受了伤,想起来姑娘们挺内疚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喜欢骑马。记得有一次干完农活,我骑着光屁股马,策马奔腾,穿过村子里奔马圈而去,马直接钻进了马圈,我差点被横着的木头刮下来。我当时年少反应快,低头帖着马背才没有出意外。屁股也开了花。事后大家夸我骑马技术好,胆子大。其实真实情况是回圈的马你根本就收拾不住,俗话说"上马容易下马难",万幸没有发生大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的农活大家特别喜欢夏收割麦子、秋收时收玉米、割稻子、挖阴沟等大活。这时队里就会组织动员抢收,关键是会杀头牛,我们能吃一顿肉,吃一顿捞面条,比过年都高兴。特别是能吃到爆炒牛杂碎,多吃点白面刀把子,是最幸福快乐的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挖排碱渠(阴沟)时,劳动强度特重,有碱水芦苇根。深度1.5米到2米。给的工分高,还每天补助一斤白面。与壮劳力分一个组谁都高兴。当时生产队把我们当做全劳力,实行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而女知青根本干不动,寒冬腊月她们有的穿着胶靴,有的穿球鞋,有的还赤着脚,踩在冰冻的泥浆里,浑身上下都是泥巴,只能看到眼珠子动。我清楚记得韩菊香,郭继媛赤脚站大渠里,双手抱着泥块只能扔到大概不到一半的位置,但是仍然充满着欢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山下乡后第一次在知青点过年,上级通知我们与乡亲们一块过年。我们几个知青到老书记王吉亮、老队长邸得友家,还有张家,王家,陈家及乡亲们家吃饭。他们拿出自己家最好的食物给我们吃。我们几个知青也年轻不懂事,只顾自己吃饱吃好,根本就不顾别人。現在想想,乡亲们对我们真正的是诚心诚意,胜过对待自己的子女。真正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样我们这个知青点和大队先后被评为县级、塔城地区及自治区先进单位。县媒体,自治区媒体如新疆画报社,新疆日报,新疆广播电台先后采访过咱们一大队和我本人。我还多次写稿子发表过,介绍咱们东方红公社一大队。还有咱们知识青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引起了北京新华总社的关注,派来一名资深记者,是给中央领导写内参的。他曾经找我谈过几次。还写了专稿。最后就是一句话,要求我一辈子扎根农村,我说我可能做不到,但我会好好干,服从组织安排。这样他认为我觉悟不够高,提示我几次都没有用,最后我错失了良机,也失去了全国先进个人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芦林金同学这次组织的知青聚会活动非常好。精心准备,用心良苦,突出主题,照顾到方方面面。而且宣传了主旋律。使我受益匪浅。不但使我们大家能相聚到一起。也为我们提出了新课题。如何为我们第二故乡的建设出谋划策,招商引资做点事情。为父老乡亲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做点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忆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虽然不到两年时间,但是乡亲们对我们的深情厚意是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们深情回望这片土地,我为什么泪流满面,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爱着这里的父老乡亲。然而我们这几十年,确实是没有为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做出什么贡献。不论在信息资源上,还在招商引资方面,有能力做的时候没有尽力,没有为乡村振兴做点事情,为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做点贡献。而深深地感到自责和惭愧。但是这次芦林金同学组织这次聚会,镇党委,村委会和乡亲们对我们一如既往地真心实意接待我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次回去,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毕小顺同学。虽然几十年没有见面,但是一见如故,没有一点生疏的感觉。随然一起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容颜不在年轻,脸上多了些"双眼皮",但他仍然是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期待,交流起来没有一点障碍,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得有次毕小顺赶牛车时,牛渴难耐,拉着一车石头直接跑到沟里喝水。结果可想而知,他把石头卸掉,把牛及车拉上路,然后又一块石头一块石头装上了车,运送到目的地。真诚善良的品格,造就了他"新疆儿子娃娃"的美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有王从德同学,还是那么热情大方。无私奉献。不改山东人的豪爽性格。每次知青活动,都是他从头忙到尾招呼大家,热情为大家服务,我们非常感动。每次活动都是他付出的多,真心的为大家服务。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名符其实的"主心骨和定海神针"。这次见到他使我又想起了,一次在村里跟马车交粮食。到粮库要背100公斤大麻袋,走一条木板搭的梯子,他因为年龄小,体力不支,滑倒面部受了伤。我们看着非常心疼。劝他别干了。休息一下。但是他仍然坚持干完。轻伤不下火线,使我们深受感动。还有一次王从德同学赶牛车拉牛粪,由于牛不听话,结果是翻车将满满一车牛粪扣在了坐在牛粪车上陈风珍大姐身上。经大家一起扒拉才将陈风珍从牛粪中救出。这也成就了姐弟情深,几十年不断的深情厚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次聚会活动我们进村后,看到刚刚铺好的柏油路,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农家小屋,路边树上挂满了各种苹果、海棠果、杏子等水果。走过洋灰渠,站在老队长家门口看着对面原来的知青点和礼堂己拆除,路过大十字,原来的语录碑也已经荡然无存。现在村委会大院里红旗招展,鲜花盛开。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这里得到解决,文化体育健身广场上,村民们在这里锻炼身体、交流互动、增进感情。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嬉笑玩耍,年轻人在这里挥洒汗水,老人们则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呈现出一片和谐、欢乐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0多年了,我始终怀念我们女知青的笑声,听到开朗活泼的笑声让我们忘记了疲惫和劳累。在地里干活时。最喜欢的就是中间休息。可以吃点干粮,喝点水。一群年轻男同学女同学围坐一起非常高兴,一点也不感觉到累。影响深刻的是张Y头的笑声。单纯美妙。没有一点私心。对人热情似火。真诚相待。几十年过去了,中间也相聚过几次。但是这次见到还是那个可爱单纯的笑容和清纯的笑声。以至于宴席间隙,几大男人聊天时还议论到,張Y头的笑声那时候听是傻傻的笑,不成熟的笑。事过五十年以后听,还是那个笑声,她好像没有受到生活的丝毫影响。她的笑容仍然充满着单纯。是可贵的笑,甜蜜的笑。可爱的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良师益友邓立新老师比我大几岁,我们下乡时他是公社团委书记。因为离大队近。他经常到知青点去。对下乡知青特别关心。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都付出了许多。一个真正的大哥形象。他后来与我们三运司下乡知青余秀珍结为夫妻。虽然工作后联系甚少,但是仍然彼此相互挂念。直到知青微信群联系上以后。我们也多次到己定居昌吉市的邓老师家相聚。他们俩口子每次都是热情接待,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费心劳神。做一桌子美食招待我们。还组织会乐器的老同事,搞小型音乐会大家兴奋不已。相棸甚欢。也一直参加知青组织的各项活动。一起参加了参观乌苏博物馆,乌苏市容市貌游览,回大队看望乡亲们。还经常给我们带甘河子的土特产。然而因为口罩的原因大家见面不易。邓老师与余老师相继病世。我们也未能送他们一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中还有另类存在。我记得一大队知青有一个姓王的男知青,国字脸,个不高,长的白白净净。家是乌鲁木齐市三西巷的。他比我们去大队早,年龄也应大几岁。文化程度也应该高。大家也不怎么来往。不知是什么机缘我们认识后到他的宿舍,他会一些乐器,还会唱苏联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好像还会唱邓丽君的歌。我们几个有时晚有时会去他的宿舍他教我们唱歌。但是好景不长,不知道谁给领导告了状。他受到工作队谭队长的严厉批评。差点开批斗大会批判。说他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传播靡靡之音,并警告我们不能同他来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果我们学习音乐的事很快就夭折了。我到乌鲁木齐市工作后还专门到他家看望过他,好像得了什么病。后来就不得而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工作后实际上多次去过甘河子,都是工作出差路过转一圈,或者是到烏苏后专门开车去甘河子。看看原来的宿舍知青点。看看玉米田。碰到乡亲们就聊聊天。我曾在语录碑下碰到过理发的侯师傅,在公社碰到过蒋书记,王书记。碰到过村子里的王书记,邸队长。都是简单聊聊天。匆匆忙忙就走了。直到后来秦明花组织这个群,咱们东方红知青才恢复了联系。而且慢慢的越来越紧密。也正在群里许多同学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一次次的联系与活动,也是对我们心灵的激荡和洗涤。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互联网。更要感谢父老乡亲们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感谢知青小伙伴们的相识,相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那段知青岁月已经远去,但它留下的痕迹,却永远刻在了我的生命里。它让我学会了坚韧,懂得了珍惜,更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重量。青春无悔下乡路,峥嵘岁月留芳华。每当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时光,心中便充满了力量。让我们做一个身体健康,眼里有光,发挥余热,初心不忘的老人。</b></p> <p class="ql-block">美篇中的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