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休闲自由行“个园”

方世平

这次休闲自由行我们第一站来到扬州个园。<br><br>步入个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竹园。这里翠竹成林,修长挺拔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为这幽静的竹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漫步其间,感受着竹子的清幽与雅致,心中的浮躁瞬间消散。<br><br>穿过竹林,来到了四季假山区域。春山以笋石为主,形态各异,宛如雨后破土而出的春笋,充满了与活力。站在春山前,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万物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br><br>夏山则以湖石堆叠,洞壑幽深,曲径通幽。步入其中,凉风习习,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的夏日世界,驱散了夏日的炎热与烦闷。<br><br>秋山是四季假山中的精华所在。它用黄石堆砌而成,山势险峻,峰回路转。沿着蜿蜒的小径攀登而上,一路上可以欣赏到各种奇特的石头造型,<br><br>冬山以宣石堆叠,洁白如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银装素裹的雪山,给人一种清冷、孤寂。更为巧妙的是,为了模拟北风呼号的感觉,造园者还在宣石后面的南墙上设计了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北风呼啸之声。<br><br>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br><br>除了四季假山,个园的住宅建筑也十分精美。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回廊中,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主人的生活气息。<br><br>在个园,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离开个园时,心中满是不舍,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扬州的大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久久难以忘怀。<br><br> 个园,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盐阜东路 10 号,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列为 “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原址为明代“寿芝园”,到清代康乾年间归两淮盐商马氏兄弟所有,即“街南书屋”,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被盐商黄至筠购入,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并扩展为前宅后院式住宅园林。黄至筠前后花费 20 年时间、600 万两白银。<br><br>命名由来,一方面,园内多种竹子,竹叶形状像 “个” 字;另一方面,园主人黄至筠本人别号个园,故取竹字的一半命园名为 “个园”。<br> 咸丰十年(1860),个园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年间(1862—1874),个园被卖给镇江丹徒盐商李文安。后李家负官债,军阀徐宝山逼李家用个园抵债。徐宝山于1913年被革命党炸死,此事遂罢。李家入主个园达60年左右,时间最久,其间将个园逐步完善,乃个园最完整的时期,大多假山乃以李家船队的压舱石所建。<div><br></div><div>我的忘年交李天杰先生是盐商李文安的后人,生前曾给我看过他家最后有个园一半产权,无偿捐献给地方政府的文书(凡持有李家后人有效证件可免费入园)。<br></div><div><br></div><div>北大门楹联: 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div> 虽酷暑炎热,此时却感到丝丝清凉,身在竹园中真的好惬意。 竹语厅周边翠竹环绕,环境清幽,竹影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竹的世界。<div><br></div><div>楹联: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题。诗源自郑燮(郑板桥)《题画竹》。</div> <div>竹里亭为六角小亭,亭顶采用攒尖式,六个角微微上翘,犹如飞鸟展翅。亭身较为通透,没有过多的遮挡,能让游客全方位欣赏周围的竹林景色。<br></div> 竹里亭楹联:为重凌霜节,能虚应物心。 映碧水榭临水而筑,面阔三间,采用青砖清水墙,小瓦歇山顶的建筑形式,门窗阁扇上镶有刻竹木雕,雕刻精美,展现出江南建筑的精致与典雅。<div><br></div><div>前檐柱上挂着一副篆体楹联 “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div><div><br></div><div>屋内正中梁柱上另有一幅楹联 “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div> 盆景兰园,兰花是个园的园花,个园兰园栽育兰花近百种,八百多株,涵盖了早春开花的春兰、四五月间开花的蕙兰、秋季开花的建兰、腊冬开花的寒兰以及春初开花的墨兰等。 盆景园南侧是一处古色古香的三楹花厅,厅门面东,额著 “兰园” 二字,由扬州著名书画家王板哉手书。 抱山楼位于个园的中心位置,是一座七楹长楼,横跨夏秋两山之间,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楼前长廊如臂,拥抱两山于胸前,故得名 “抱山楼”。<div><br></div><div>抱山楼为二层建筑,坐北朝南,灰瓦单檐歇山顶。它的建筑结构精巧,采用传统的木构架体系,榫卯相接,稳固耐用。楼的两侧设有楼梯,西侧楼梯连着夏山,东侧楼梯则连着秋山,方便游客穿梭于夏秋两景之间。</div> <div>二楼客厅内正中的楼额 “抱山楼”,由丙寅年山左王板哉书写。匾额下的抱柱联 “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描绘了抱山楼周围的壮丽景色。二楼游廊栏杆外的 “壶天自春” 匾额,取自《个园记》中 “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寓意个园虽空间有限,但其景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div><div><br></div><div>包柱楹联: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div> 登上抱山楼,可将个园的美景尽收眼底。凭栏下视,可见梧桐蔽日,芭蕉玉立,小池清浅藏鱼,小径悠忽穿梭;中可游目四季假山,与对面的宜雨轩隔空相瞩;远眺则可见市井风烟,让人心旷神怡。 <div>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相传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所撰。此联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意境,将人置于天地之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登上抱山楼后,仿佛星辰可触、山峦在脚下的奇妙感受,体现了作者的豪情与奇思,也突出了抱山楼的高耸以及能让人俯瞰园中山水的特点。<br><br>前立柱楹联:修竹抱山春亭映水,幽兰得地虚室当风。<br>后门帘楹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div> 楼下走廊的南墙上,镶嵌着清人刘凤浩撰写的《竹石记》刻石,详细记载了个园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园林主人的造园理念等,为研究个园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篇尾附《个园记》全文。 <div>夏山苍翠而如滴</div><div>夏山,是太湖石与叠石结合的产物,主体部分利用太湖石的曲线和品质,垒出停云之势,模拟夏云气象,山上有黄馨紫藤,山下有古树名木,山间石室幽邃,山顶流泉飞瀑。</div> <div>步芳亭与曲廊相连,蜿蜒伸展,犹如游龙摆尾,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延伸感,还为游客提供了漫步赏景的空间,使其在曲折的廊中行走时,能不断欣赏到不同角度的园林景色。</div><div><br></div><div>楹联:径隐千重石,园开四季花。</div> 幽邃为长方门,造型规整,给人一种简洁、大气的感觉。<div><br>门额上题写着 “幽邃” 二字,简洁地概括了此处的环境特点,即幽深、深邃,让人未进园门,便能感受到门内景色的幽静与深邃。<br></div> <div>鹤亭匾额题字为郑板桥所书,联语由卞雪松题写。<br><br></div><div>鹤亭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楹联出自唐代储光羲的《杂咏五首・池边鹤》</div> 鹤亭在夏山之巅,为四角攒尖顶,四翼高挑,宛如振翅欲飞的仙鹤,形态优美,灵动轻盈,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糊涂斋坐落于个园内部,靠近个园四季假山区的夏山。<div><br><div>糊涂斋的名字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题,郑板桥以擅长画竹闻名,“糊涂” 二字可能蕴含着一种人生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br><div><br></div></div></div><div>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div> 宜雨轩,位于园内中心小水池南岸,是主体建筑,为四面厅形式,面南而建,轩前植有桂花,又称 “桂花厅”,是园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div><br></div><div>宜雨轩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春、夏、秋、冬四季假山等景致皆围绕其展开。<br></div><div><br></div> 宜雨轩是一座面南而建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东西三楹。屋顶采用扬州常见的黛瓦,四角微微上扬,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江南建筑的轻盈与灵动。<div><br></div><div>立柱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div><div><br></div><div>宜雨轩匾下楹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div> 作为四面厅,宜雨轩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为半窗,四面皆可采光通风,视野开阔,能够让游客在厅中坐览园中全景,真正实现了 “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 怡情门为菱形门洞,区别于个园常见的月洞门等形式,造型独特,给人一种精致而又新颖的感觉,体现了园林建造者在设计上的匠心独运。<div><br></div><div>“怡情” 二字,传达出了此处能够让人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意境,反映了园主人对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也为游客营造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游览氛围。</div> 觅句廊有曲廊和小阁数间,是主人寻觅诗句的地方,是一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觅句廊与西路建筑相连,向西北可通夏山,向北可通“四季假山”的主建筑宜雨轩,向东可通春山、冬山。<div><br></div><div>柱上楹联:明月出东海,青天养片云。</div> <div>春山淡冶而如笑</div><div>春山,个字园门外两边修竹劲挺,竹丛中插植石绿斑驳的石笋。</div><div><br><div>石笋为主,搭配着翠竹,象征着春日破土而出的生机与希望。那石笋,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高耸挺拔,宛如刚刚苏醒的春笋,充满了活力。</div></div> 入了园门,还有象形石点缀出的十二生肖以及花坛里间植的牡丹芍药。<div><br></div><div>仔细端详,还能发现十二生肖的身影隐匿其中,蛇吐信子,猴儿顽皮,老虎威风凛凛,马儿俊朗潇洒,神龙见首不见尾,为春山增添了几分趣味与灵动。</div> 虽是盛夏却春意盎然,乐在其中。 个园中部花园以 “四季假山” 为核心景观,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 “春、夏、秋、冬” 四景,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于一体,是个园的精华所在。 袅烟门与个园整体的江南园林风格相统一,体现了精致、典雅的特色。<div><br></div><div>门额 “袅烟” 二字为大篆字体,其名称可能寓意着园林中烟雾缭绕、宛如仙境的氛围,给人一种清幽、雅致的感觉。</div> 静静小径、静静的美,袅烟浅浅、袅袅地飞。 透风漏月厅是一处极具特色的赏景花厅,在冬山之北,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在三盈小楼的西面。<div><br></div><div>建筑造型带有一定的 “京味”,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div><div><br></div><div>额下有篆书轩联 “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上联写厅外虚竹与厅内幽兰共生静气,下联写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有风和朗月让人一片天性澄明。</div> 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石凳乃削石成方,体现了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 因厅的南北两边通透,风可穿堂而过,月也可穿梭徘徊,故名为 “透风漏月”。 <div>秋山明净而如妆</div> 秋山从湖石蹬道引至山巅,经过楼廊复道可到东首的黄石大假山,此为秋山。山体气势磅礴,拔地数仞,峻峭凌云,取秋日登高望远之意境。 清漪亭,六角小亭,周围布置太湖石,又被绿水环抱,登上可览全园风光。<div><br></div><div>布置了许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弯绿水所环抱,清漪亭便在重重拱卫之下凸显娇美。</div><div><br></div><div>亭柱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div> <div>住秋阁因秋山遮挡很难拍到全景。<br></div><div><br></div><div>“住秋” 二字,表达了园主人希望留住秋天的美好,体现了对秋日景色和秋韵的喜爱与留恋,也寓意着对丰收、成熟等美好事物的向往。</div> 住秋阁在秋山南峰之上,坐东朝西,依墙而建,处于全园的制高点之一,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div><br></div><div>住秋阁采用歇山屋顶形制,为二层楼房,墙面粉白,瓦片深黛,采用硬山两坡屋面形式。建筑平面布局为三间,南侧设有披廊,两侧为观音兜式清水青砖外墙,是全园假山上最大的建筑。</div> 阁前悬挂的楹联 “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为清代书画大家郑燮(郑板桥)的亲笔墨迹,现已改为蓝底白字(图片为左右拍摄拼接而成)。 丛书楼位于个园 “四季假山” 秋山之南,东南角上,为二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山与楼的结合极为巧妙,楼成为秋山优雅的收尾之笔。<div><br></div><div>书楼匾额为当代隶书高手章炳文所书,楹联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由当代书法名家周志高书写。</div> 冬山惨淡而如睡<div>冬山在园东南小庭院中,以蜡梅点题,倚墙放置洁白圆浑的安徽宣石,其中有白色石英结晶熠熠闪光,营造了冬日石上积雪犹存的景象。</div> 冬山在个园的南部,独立成院,与主宅保持一定距离,营造出静谧独处的空间,体现了 “宅园一体” 的生活哲学。<div><br></div><div>设计者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等来烘托冬的气息,让人即使在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div> 更为巧妙的是,在冬山南墙上开凿了四排二十四孔风音洞,借助外面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产生风吹过呼呼作响的效果,仿若严冬北风呼啸,更添冬之意境。加上小院内冰裂纹铺地、蜡梅衬托,尽得岁寒冷趣。 个园南部住宅占地约 3500 平方米,坐北朝南,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是典型的盐商豪宅。 主人办公之地,简洁大方。 清颂堂是个园西纵列的第一进建筑。<div><br></div><div>堂为面南三楹,旁置套房各一间,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稍间前置小天井,筑花坛,具有极强的私密性。<br></div><div><br></div><div>是园主人举行宗族聚会、祭祀和议事等盛大活动的场所,是整个宅第中地位最高的建筑,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对祖先的敬重。</div><div><br></div><div>堂内太师壁上隶书堂额 “清颂堂”,由当代新安画派杰出画家、书法家卞雪松题写。抱柱上的楹联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递了园主人重视积善和读书的家风。</div> 西路与中路建筑有过道隔断,相互间有门连通。 汉学堂是中路住宅的第一进,是整个住宅区域的核心建筑。<div><br></div><div>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柏木架构,面阔三间,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呈现出明代遗构的风格。</div><div><br></div><div>中间挂有仿制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画,两侧配以郑板桥的楹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表达了园主人对读书的重视以及希望子孙如竹子般正直、虚心、有节的期望。</div> 勤博厅是中路住宅的第二进建筑,为三间两厢,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天井内青石板铺地,堂内方砖地面,墙壁置合墙板。<div><br></div><div>堂内家具花纹均为倒悬蝙蝠,寓意 “福到”。太师壁上方,挂有阮元所题的隶书堂额 “勤博”,其 “勤” 字少了一横,“博” 字写成了 “十”+“専。</div><div><br></div><div>“勤” 字减去一横为 “勤勉”,力为勤的右边,可理解为 “努力、力行”;専(zhuān),古同 “專(zhuān)”,与 “尃(fū)” 字去掉一 “点” 很像,有勤勉力行、十分专注之意。</div> 中路与东路建筑和前面一样有过道隔断,相互间有门连通。 厨房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为三间两厢的布局,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采用立帖式结构,是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 厨房左侧设有两张八仙桌和条凳,供黄家佣人们用餐。中间是案板和水缸,右边是灶台。 <div>楠木厅是东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一进,是东路住宅的正厅。它与前后进院落通过大天井相连,东西两边有披廊,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空间格局。</div> 楠木厅面宽三开间,采用抬梁式构架,七架梁梁前后旋杆。屋梁和柱子皆为金丝楠木,用料高级,构架圆作、圆柱、圆梁、圆椽,梁两端剥腮做法精致,厅堂前后皆施船篷轩,轩弯椽扁作,做工考究。<div><br></div><div>门窗均为木雕格扇,明堂后置屏门,两边次间用木雕落地罩隔开,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壮,柱下为朴实古拙的 “天圆地方” 磉石,正厅及两边次间的地面均铺水磨大方砖。檐口的瓦当和滴水全部用梅花鹿图案,披窗垂罩和雀替上有松鹿图案的木雕,精美异常。</div><div><br></div><div>这里是主人举家用餐的地方,体现了家族的团聚和亲情的维系。厅内摆放的圆桌、圆凳,寓意圆圆满满、合家欢乐,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团圆的美好向往。</div><div><br></div><div>厅中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div><div><br></div><div>厅内两边抱柱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div> 清美堂是东路建筑的第一进,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div><br></div><div>清美堂前有个院落(天井),四周有短小的庑廊,形成相对独立又与外界连通的空间。厅堂面阔三间(东西三楹),进深明暗二间,采用抬梁结构,隔扇门窗。</div><div><br></div><div>抱柱上的楹联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体现了盐商家族 “耕读传家” 的理念,强调通过耕种与读书来维持家族传承,以节俭和勤奋为后代谋划良好前景。</div><div><br>“清美” 含义:“清美” 二字蕴含着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的思想境界,反映了主人对自身及家族成员在品德修养上的追求。</div> 竹西佳处是个园的一处重要景观与文化标识。<div><br>“竹西” 的由来:“竹西” 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隋朝,隋炀帝在扬州城北五里蜀冈上建了江都行宫,后将其改做佛寺,题名 “禅智寺”,又名 “竹西寺”,从此便有了竹西寺旁竹西亭,竹西亭下竹西路。<br><div><br></div><div>“竹西佳处” 的出处: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道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使得 “竹西佳处” 成为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个园也因竹景出众,当得起这 “竹西佳处” 的美名。</div></div> 润碧门八角形造型配立体石铺路面,自有古朴韵味,采用了传统的木质结构,门上的雕刻或装饰细节虽不张扬,但却透露出细腻的工艺和园林主人的审美情趣。<div><br></div><div>“润碧” 二字给人一种清新、润泽、生机勃勃的感觉,寓意着花园内景色的清新与美好,也体现了园主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追求。</div> 路两边绿化带里是交错成荫的银桂树带,树外边是白墙甬道,形成了一条舒适惬意的林荫通道。<div><br></div><div>“银桂” 谐音 “迎贵”,这里又被称为 “迎宾道”,表达了园主人对宾客的欢迎与尊重。</div> 东大门 南大门门厅处向右转,即可看到 “崇德” 门,过此门再左转,就到达东路住宅区 “清美堂” 纵列。<div><br></div><div>门上方题有篆体门额 “崇德”,体现了园主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与追求,希望家族成员能够崇尚道德,以良好的品德修养立身处世。</div> 南大门 《个园记》全文如下:<br>广陵甲第园林之盛,名冠东南。士大夫席其先泽,家治一区,四时花木容与,文宴周旋,莫不取适于其中。仁宅礼门之道何坦乎,其无不自得也!<div><br>个园者,本寿芝园旧址,主人辟而新之。堂皇翼翼,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敝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萝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匌。闿爽深靓,各极其致。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于是娱情陔养,授经庭过,暇肃宾客,幽赏与共,雍雍蔼蔼,善气积而和风迎焉。</div><div><br>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则思树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虚,君子观其心,则思应用之务宏其量。至夫体直而节贞,则立身砥行之攸系者,实大且远。岂独冬青夏彩,玉润碧鲜,著斯州筱簜之美云尔哉!</div><div><br>主人爰称曰:个园。</div><div>园之中,珍卉丛生,随候异色。物象意趣,远胜于子山所云 “欹侧八九丈,从斜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馀树” 者。主人好其所好,乐其所乐,出其才华,以与时济,顺其燕息,以获身润,厚其基福,以逮室家,孙子之悠久咸宜。吾将为君咏,乐彼之园矣!</div><div><br>嘉庆戊寅中秋,刘凤诰记并书。</div> 完成“个园”美篇,也是我对老友一份深深地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