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1日</p><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从文广场上的铜凤凰雕塑是艺术家黄永玉的代表性公共艺术作品,融合了湘西文化符号与个人艺术风格,现已成为凤凰古城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雕塑位置与意义</p><p class="ql-block">位于凤凰古城从文广场,与沱江、夺翠楼、黄永玉艺术馆共同构成文化景观群。</p><p class="ql-block">象征意义:雕塑以展翅凤凰形态呈现,既呼应“凤凰县”地名,也体现黄永玉对故乡的文化诠释——"凤凰人心中的凤凰是熊希龄,唤作‘熊凤凰’"。</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旧称镇筸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占地面积约10平方千米,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p> <p class="ql-block">其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全都透着古城特色。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时代特色民居120多栋,各种庙祠馆阁30多座,是中国西南现存文物建筑最多的县。</p> <p class="ql-block">2004年底,古城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古城内沈从文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17日,古城被列入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之一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6日,古城联合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以凤凰古城旅游区的名义入选第41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踏着沈从文笔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未来湖南之前对沈从文先生的了解甚少,路上导游略有介绍,也是他们湖南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今天行程安排参观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从参观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开始了解这位两度被诺贝尔提名的文学大家开始。</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故居,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中营街十号,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p><p class="ql-block">沈从文故居为穿斗式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房屋居落分前后两栋,坐东朝西,中为过亭,正室三间,左右为书房,通两阔为20米,通进身为30米,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古院正中有小天井,用红岩方石板铺成。天井四周为砖木结构的古屋、正屋三间、厢房四间前屋三间,共十余间。故居两边配建有“品”字形风火墙,飞悬鳌头。</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沈从文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 ( 1902--1988 )</p><p class="ql-block">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p><p class="ql-block">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31年 - 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故居门上挂有“沈从文故居”匾额。</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五年(1866年),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兴建中营街老宅本,为沈从文故居的前身。</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沈从文故居。</p><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同年,凤凰县人民政府购回并重新整修沈从文故居。</p><p class="ql-block">1992年,沈从文的家人带着他的骨灰回到沈从文故居奠仪。</p><p class="ql-block">2020年,湘西州民族文化景区景点智能导览系统启动,沈从文故居开放湘西文旅免费讲解系统。</p> <p class="ql-block">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6岁那年被父亲送入到私塾,13岁时,父亲将沈从文转入新式凤凰第二小学,半年后再转入凤凰文昌阁小学。</p> <p class="ql-block">1917年,沈从文高小毕业后辍学当兵,参加了隶属于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的第一支本地部队。1923年之前,沈从文是在家乡的土著部队度过的。1923年因受到新文学运动余波的影响,沈从文来到北京。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20年代末,他经历了从之前的不会用新式标点符号,到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1923年,因陈渠珍推行湘西乡自治,沈从文被派到印刷厂去校对各种文件,从一进步工人处读到许多宣传“五四”新思想的报刊。时值陈致力办学育人,他提出外出求学,陈应允。同年8月,在"五四"余波影响下,从湘西去了北京。</p> <p class="ql-block">1923年,沈从文只身抵达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他因其面试零分未能就读燕京大学。他只好去北大旁听,去琉璃厂的书肆学东西。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刊登了他的处女作,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并且截至1928年6月终刊,共在该刊发表各种体裁作品100余篇。1925年秋,经林宰平介绍,参加新月社诵诗会,从而认识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这一年,他开始显露出创作的才华,共有60多篇作品发表,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从此以卖文为生,并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p> <p class="ql-block">1926年秋,沈从文辞去香山慈幼院职务。11月,由北新书店出版了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鸭子》。1927年9月,第一个小说专集《蜜柑》由新月书店出版,收当年发表的作品8篇。12月,鉴于上海出版业的发展以及在北京的《现代评论》和北新书站相继南迁,他也从北京移往上海。</p> <p class="ql-block">1928年3月,在《新月》开始连载长篇童话体讽刺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夏天,胡也频夫妇移居上海,三人商量,由胡出面为《中央日报》编副刊《红与黑》,他先后有《不死日记》《上城里来的人》等多篇作品在该刊发表。1929年8月《红与黑》停刊,由胡适延聘到中国公学任讲师,他也在这里结识了张兆和女士。这年是他自称“最勤快的工作的年份”,除为徐志摩协编“新文艺丛书”(中华书局版)和自办两个刊物外,还发表作品30余篇,出版集子5个。从1925年至今5年间,已累计发表作品200余篇,出版集子20多个,因而赢得了“多产作家”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初,沈从文已出版作品集数十个。其中,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分别于1934年、1938年出版,并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作品。鲁迅认为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此后,沈从文担任《大公报》文学副刊的主编,并成为“年轻一代‘京派’的代表”,“北平文坛的重镇”。</p><p class="ql-block">1930年秋,28岁的沈从文经胡适介绍,转到陈源任文学院长的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8月,经徐志摩推荐,去青岛大学任教。这年出版小说集《石子船》《从文新著》《沈从文子集》和《一个女剧员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1932年暑假,完成《从文自传》。同年,沈从文向张兆和求婚成功。1933年,暑假中随校长杨振声辞去青岛大学的职务,转到北平从事编纂[zuǎn]中小学教科书的工作。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10月18日,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引起“海派”与“京派”之争。1934年元旦,中篇小说《边城》在《国闻周报》开始连载(分16次刊完),成为以后国内外广泛注意的代表作。1月上旬,回乡探视母亲,就沿途见闻给夫人写信数十封,后返京整理成《湘行散记》多篇,陆续在报刊发表。1936年这年出版作品集《湘行散记》《新与旧》《从文小说集》和《从文小说习作选》等。</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始。5月1日,由朱光潜主编,沈从文与杨振声、俞平伯、朱自清、周作人、林徽因任编委的《文学杂志》创刊,发行2万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了4期后因抗战爆发停刊。5月15日,写完“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表弟聂长荣而作”的小说《生存》。</p> <p class="ql-block">1935年于苏州娘家,摄影者可能是张家小五</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你!”</p><p class="ql-block">这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第一封情书,那时候的她和他,之间隔着年龄与身份的差异,但是沈从文还是义无反顾的向着自己心中所爱进军。</p> <p class="ql-block">「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p><p class="ql-block">以自然意象寄托爱情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我心就抖战,身就沁汗!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的名字。” —— 这句情话展现了沈从文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与敬畏,只有在夜晚的星辰下,他才敢低声呼唤爱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与张兆和,摄于1934年</p> <p class="ql-block">张家四姐妹</p><p class="ql-block">张兆和生于安徽合肥,出身一个富贵人家。她的父亲张吉友是当地的商界巨擘,家底丰厚,拥有大片良田,生活非常殷实。张家一共有十个子女,其中四个姐妹特别出名,被誉为“张家四姐妹”。她们不仅美丽动人,才华横溢,而且人品端庄,是当时的社会名流。</p> <p class="ql-block">1938年,沈从文在接触湘西各方人士的过程中,对湘西政治局面的复杂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此引发了他创作反映湘西社会变动与矛盾的长篇小说《长河》的意图。该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1944年5月上旬,出席其学生举办的“五四”25周年晚会,与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等作总题为“‘五四’运动与新文艺运动”的讲演,听众达三千人。1946年5月,西南联大开始战后复员,他被北大续聘为教授。8月,赴北平就任北大教职。</p> <p class="ql-block">40年代初,他受聘担任西南联大的教授。抗战结束后,他成为当时著名的教授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不仅负责北京大学的教学,还负责编辑北方部分文学副刊。但1949年前夕,他被打成反动作家,从此与文坛、教坛告别。沈从文就此转入文物研究领域,一心钻研中国物质文化史。80年代初,他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次文物研究成果给世人带来惊奇。晚年,沈从文已是文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p> <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在香港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上受到左翼作家猛烈批判,除被《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说成是“地主阶级的弄臣”等之外,还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被斥为“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作家。12月,平津战役开始,他拒绝了随国民党难逃的引诱,决定留在北平。</p> <p class="ql-block">1949年元月,北大校园出现转抄《斥反动文艺》的大字报和:“打到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标语,这使他感到极大惶恐。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他一方面盛赞“解放军进城威严而和气”,另一方面却又处在对新政权不理解的幻觉之中。后发展到神经极度紊乱而自杀,幸及时发觉得救。秋,病情好转,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1952年春,“三反”“五反”运动中,抽调到北京市参加对古董店文物的清查工作。这年,香港影业公司将他的《边城》改编成电影《翠翠》,他看后说演翠翠的太时髦了,演老船夫的也没演出湘西农民的纯朴味道来。</p> <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沈从文以工艺美术界代表身份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与部分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下半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中国染织美术史研究生课程的兼职教师。1956年1—2月间,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当选为委员。这年,受聘为故宫博物馆织绣研究组的兼职顾问。1957年3月,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并就博物馆工作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言。1958年11月,文物专著《唐宋铜镜》由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1960年春,参加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工作,担任工艺美术史、陶瓷史等书顾问。同年7月,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改以作家身份参加。</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张奚若夫妇,沈从文夫妇</p> <p class="ql-block">昆明全家小照</p> <p class="ql-block">1964年,沈从文负责编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后因极左思潮被搁置。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后,他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遭到批判,他本人也因文学争论遭到审查和批斗。1969年9月26日,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的张兆和随单位其他人员一道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同年11月21日,沈从文接到革命历史博物馆正式通知,让他和博物馆中其他老弱病职工一起下放咸宁五七干校,限月底前离京。</p> <p class="ql-block">1972年,70岁的沈从文因高血压被批准回京就医。随后,夫人也退休回到北京。他边看病边修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1978年,沈从文离开历史博物馆,在胡乔木推荐下,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0—11月,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父母的房间</p><p class="ql-block">1980年10月,78岁的沈从文应邀赴美讲学,横穿美国东西部并至檀香山,共在15所大学讲学23次。1982年5月,与夫人一同回到湘西访问,在吉首大学发表演讲,到凤凰追寻年幼时的回忆。回到北京后,将《沈从文文集》版税全数捐赠给曾就读的文昌阁小学。6月,在全国文联四届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委员。9—10月间,和王震率领的访日代表团一起赴东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的活动,并出席了第一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同年,金介甫联合在美华人学者和德国汉学家推荐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故居的陈列室里,陈列着沈从文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记录了沈从文成长的过程。还有沈从文当年使用过的檀木方桌、藤编靠椅、木质结构架子床等。</p> <p class="ql-block">1982年,80岁的沈从文与72岁的张兆和回到湘西,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金鞭溪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照片记录了他们晚年的和谐与深情。金鞭溪是张家界著名的景点,溪水清澈,周围峰峦叠翠,景色壮丽。沈从文对湘西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文学作品如《边城》常以故乡的山水和民风为背景。这次回乡对他们意义重大,不仅是重返故土,也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他们的婚姻并非一帆风顺。</p> <p class="ql-block">1983年4月,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缺席这一年的会议。但他仍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务委员;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服装研究学术会议上,当选为国际服装学会理事;在瑞典皇家学院,被汉学家马悦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p> <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1992年,凤凰之子魂归故里,沈从文的亲属将其骨灰洒在湘西凤凰的沱江中。</p> <p class="ql-block">古院正中有小天井,用红岩方石板铺成。天井四周为砖木结构的古屋、正屋三间、厢房四间前屋三间,共十余间。沈从文故居两边配建有“品”字形风火墙,飞悬鳌头。右边一室,是沈从文生平的照片,二室是沈从文书稿手迹,左边厢房陈列各种版本的沈从文著作。正屋中堂挂着沈从文的素描画像。左边房的卧室是沈从文出生的地方。右边房陈列着大理石桌面的书桌等物。故居虽然没有雕龙画凤,但雕花的木窗带有湘西特色。</p> <p class="ql-block">1985年巴金(中)从上海到北京看望沈从文夫妻。</p><p class="ql-block">1985年3月28日,81岁的巴金从上海专程赴北京,前往崇文门社科院宿舍看望中风后的沈从文及其夫人张兆和。这是两位文坛挚友的最后一次见面,当时沈从文因中风言语不便,两人在七楼无电梯的昏暗房间内默默相对。</p><p class="ql-block">巴金此行正值北京大风天气,且沈从文住所突发停电。年迈体弱的巴金坚持徒步爬上七楼,房间狭小堆满书籍,几乎无落脚处。尽管交流困难,巴金仍通过多次紧握沈从文的手传递情感。此次会面前,巴金已持续多年为改善沈从文住房条件奔走,曾向胡乔木、胡耀邦等领导人直接建言。</p><p class="ql-block">半世纪友谊的精神回响</p><p class="ql-block">这次会面浓缩了两人自1932年相识以来的深厚情谊。从30年代共同创作(巴金写《雪》、沈从文写《边城》),到文革期间互通信件支撑彼此,再到晚年巴金为沈从文撰写万字悼文《怀念从文》,他们的交往超越了文学观念差异,成为20世纪中国文人间"患难见真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巴金与沈从文是挚友,他们的交往从1932年开始,当时两人都已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名气,两人虽风格相异却相知甚深,他们之间存在着真诚、理解与宽容的氛围。在巴金最艰难的那段时期,沈从文、张兆和夫妇不怕被牵连,依然打探巴金的消息,并在其夫人萧珊最后的时间送去温暖——五页长信。巴金复出后,每到北京,必定要到沈从文家中看望他,沈从文去世后,一篇《怀念从文》便是两人生死不渝的友情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信息,凤凰古城的“华彩世家”指代陈宝箴家族,该家族以文化成就和政治影响力著称,主要特征如下:</p><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陈宝箴:晚清政治革新家,被誉为“新政重臣”。</p><p class="ql-block">陈三立:陈宝箴之子,“维新四公子”之一,诗人。</p><p class="ql-block">陈师曾: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曾提携齐白石。</p><p class="ql-block">其他成员:家族共五代杰出人物,《辞海》收录5个独立词条。</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被称为“中国文化之贵族”“一门四代五杰”。</p><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博物馆设有“陈宝箴世家”展馆,展示其家族历史。</p><p class="ql-block">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黄永玉等文人曾撰文赞誉其家族贡献。</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石板上刻的是“中国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旁边墙上镶着一块黑色花岗岩隽刻的石碑。走近细看,题头是“华彩世家,纪念陈宝箴先生、陈三立先生、陈衡恪先生和陈寅恪先生祖孙三代贤明政绩和文化成就。”碑文落款是“后学凤凰黄永玉敬撰并书丹”。黄永玉,凤凰人,当代大师级书画家,其撰文纪念的对象决非等闲之辈!</p><p class="ql-block">匆匆读过纪念碑文,方知陈宝箴是清末湖南巡抚,之前担任过辰沅永靖道二品道台,其衙署就设在凤凰城内。虽然他在凤凰的任期仅一年零四个月,却“为凤凰人民做了许多根本性的好事,疏通巨石磊磊河水急湍的沱江,还节衣缩食凑出私俸完成这个工程,自泸溪北通沅水,舟楫辐辏城下,兵民大欢﹙引自郭嵩焘撰李太夫人墓志铭﹚;清除横行乡里多年,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关系复杂作恶多端的欧阳家族恶势力;鼓励凤凰人民栽种蕃薯,以补口粮之不足。栽种竹子、茶籽、桐油籽树,促进小生产的发展,至今凤凰人民还蒙受恩泽;执行了协调苗汉关系的开明民族政策,令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和睦相处。”读着黄永玉撰写的词句,心中不由得生出钦佩之情:确是为民办事的好官,值得后代纪念!</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城景区不久,便看到一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湘桂风格的八字墙门,墙上挂着两块方木板,一块板上刻的是“凤凰古城风景名胜区古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沱江泛舟时,船桨划开的不是水波,是流动的丹青。</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时间很慢,慢到足够让江水倒映出六百年前的月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