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之地——江西(D) (二) 人杰地灵秀庐山

山翁

  王安石在其《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图片:庐山“美庐”附近) <p class="ql-block">  “美篇”是一介很好的创作平台。特别适用于爱旅游的人表情达意。看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我做美篇多是为了愉悦自己,回味自已所走过的山山水水、大城小镇里发生过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借以丰富自己的大脑。按下相机快门前,心灵的快门已先打开,一段话、一张图,都是自己对此情此景的真实感受的真实记录,分享别人,愉悦自己;而且过一段时间,还可以打开再次回味“过去的故事”,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图片:牯岭在街头)</p> <p class="ql-block">(视频:笔者住宿的酒店北后是庐山日照峰,峰高可见,登之乏力。峰上清水顺谷而下,形成淙淙溪流,叮叮咚咚一直流到“美庐”一侧,令“美庐”平添几分秀色)</p>   这一期,继续说说庐山的事。<br>  4月18日下午,大家因故提前回酒店休息。我则独自于18时许步行来到“美庐”,先行考察了一番。惜因下班闭馆只拍得个门牌。<br> <p class="ql-block">(图片:夕阳之下的庐山别墅村)</p> <p class="ql-block">(图片:″美庐"后院)</p>   4月19日上午,因中共庐山会议旧址维修中,我们来到位于庐山河东路180号的“美庐”别墅参观。这座别墅由英国人西伊勋爵于1903年修建,是一庭院式建筑,占地9042平米、主体建筑面积916平米,为20世纪初欧式建筑。原为英国人赫莉太太的私宅。1933年宋美龄购得整个院落。1948年8月蒋介石题“美庐”二字,有人镌刻于院内石头上,“美庐”便由此而名。别墅主楼为上、下二层,造型别具风格,朴实典雅。岁月苍桑,游步匆匆,非看介绍,不知其贵。介绍说:院内四季繁花,异步一景,树影婆娑、名木娇花不乏精品,姊妹金钱松为庐山同品种之冠。宋美龄栽植的美国凌霄花独领风骚,藤萝牵绕整个长廊屋顶。院内原防空洞、冷浴池、泉井、竹林等保留如故。这一切作为游客是一时无法欣赏得到的。 <p class="ql-block">(图片:蒋介石当年在庐山"美庐"别墅题″美庐″二字,被镌刻于别墅前的石头上。)</p> <p class="ql-block">(图片:岚岚大姐在美庐留影)</p>   抗战初期,周思来在此同蒋介石谈判并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解放前,蒋介石来此,美庐别墅则为“总统官邸”,庐山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民党政府的“夏都”。解放后,毛泽东1959年、1961年两次在此居住。江青1961年、1970年两次在此居住。陈毅、贺龙、林彪、胡耀邦、郭沫若、十世班禅也曾在不同时间来此居住。 <p class="ql-block">(图片:美庐内壁陈列)</p>   一幢别墅,流年逾百,不过一瞬。但又充满苍桑,三转其手,令人唏嘘。这里现在已非住宿之处,而作文物参观之景也。<br>  走进这座小楼,不过老房旧物。唯一让人感叹的是它是唯一一幢国、共两党,两个不同政府的高级领导人都住过的地方,连这里的墙面介绍上也这样说。<br> <p class="ql-block">(图片:美庐内宋美龄当年用过的以煤油做动力的美制冰箱)</p> <p class="ql-block">(图片:美庐内宋美龄当年用过的钢琴)</p> <p class="ql-block">(图片:美庐内的壁炉)</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美龄亲书:“神爱世人,甚至将其独生子赐给之,使凡信之者不至灭亡,反得永生。”)</p>   看着房间里蒋氏夫妇用过的产自美国、以煤油作动力的冰箱,取暖的壁炉,美龄弹过的钢琴、还有其亲笔书法,我便想起李煜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了。更有甚者,我还特别注意到走廊里挂着的一幅画像——一幅被文人学士们调侃成驴头马面的朱元璋画像。 <p class="ql-block">(图片:美庐内陈列的明朱元璋画像——文人学士们将其加以丑化——驴头马面)</p>   下楼来到院子,面对宋氏亲植“姊妹金钱松”,默默拍下它们的照片。一种对人生的悲观情绪便悠然而生,“岁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也”!松在,植松者何在? (图片:宋美龄在庐山期间种植的金钱松) (图片:金钱松下石刻“金钱松”) (图片:“美庐”附近美国传教士歇尔曼当1919年购地修建的别墅,现为周恩来纪念室)   从这里走出,我们来到庐山博物馆——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馆很大,周围植满了青松翠柏,看着特别舒服。馆内陈列的内容很丰富,除了人文历史还有动植物等多方面的。我多注意到的是人文历史方面,一一拍下了那些包括司马迁(最早将庐山写入史书)在内的文人学士们的名言警句。 (图片:庐山博物馆门前) (图片:司马迁是第一位将庐山写入史书的人)   庐山的秀美山水及幽静环境吸引着他们,他们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也激励着他们,使他们多次来此,为这块神奇的山水增添了无尽之魅力。 (图片:王羲之天下第一“鹅”)   他们分别还有:<br>  王羲之(庐山归宗寺多有其遗迹)、陶渊明(曾隐居庐山多遗迹)、陆修静(在庐山传道七年)、李白(先后五次上庐山写诗二十余首)、周敦颐(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并著书立说,奠定理学基础)、苏轼(四次上庐山留五十余篇诗文)、黄庭坚(四次上庐山留三十余篇诗文)、岳飞(两次戍兵江州、其及家族在庐山西麓生活多年)、陆游(两次上庐山留诗文多篇)、朱熹(知南康军时重建白鹿洞书院、遍游庐山,留大量诗文)、赵孟頫(有庐山诗作《水帘泉》《庐山》,书碑《中峰本禅师修东林寺疏》《白居易草堂记》)、唐寅(作《庐山图》及诗文)、王守仁(多次游庐山留下遗迹和诗文)、徐霞客(三十二岁游庐山六天,对庐山地理水文植物等多方面考察见诸《徐霞客游记》)等。名山名水加上这些名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庐山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br> ((图片:王守仁(阳明)多次游庐山留下遗迹和诗文)) (图片:岳飞两次戍兵江州、其及家族在庐山西麓生活多年) ((图片:徐霞客(三十二岁游庐山六天,对庐山地理水文植物等多方面考察见诸《徐霞客游记》)) (图片:陆游两次上庐山留诗文多篇) (图片:赵孟頫有庐山诗作《水帘泉》《庐山》,书碑《中峰本禅师修东林寺疏》《白居易草堂记》) (图片:李白25——57岁间先后5次来庐山,留 下诗作20多篇) (图片:唐寅作《庐山图》及诗文) (图片:庐山博物馆收藏的画作) (图片:庐山博物馆收藏的毛主席用过的睡衣、拖鞋)   从博物馆出来时,我瞩目于馆内墙上的结语,它引用了毛主席几句诗,似乎也让我有点心潮澎湃了,引于下:<br>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br>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br>  出馆,我们当日的游览也就结束了。<br>  明天,我们要下山了。<br> (图片:笔者住宿的庐山日照峰下北斗星3号贵宾楼附近) (图片:图片:笔者住宿的庐山日照峰下北斗星3号贵宾楼附近) (图片:图片:笔者住宿的庐山日照峰下北斗星3号贵宾楼附近的山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