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的低语

飞絮

<p class="ql-block">  抵达丹东时,暮色已漫过鸭绿江的堤岸。预订的宾馆推开门便可望见一脉江水,我们放下行李,便沿着江边的观景道缓缓漫行。远处,断桥的轮廓在昏暗中渐次清晰——此断桥非西湖烟雨中白堤上的缠绵,它是鸭绿江上一道沉默的伤口,是七十多年前,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征地,也是祖国战略后方的最前沿。几人相商,把登桥的念想留到了翌日。</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折返,一弯新月悬在墨蓝的天幕,清辉漫过衣襟,也漫过对岸的土地。江风带着水汽,悄悄洇湿了眉睫,仿佛在说,有些故事,要等月光更亮些才肯开口。</p><p class="ql-block"> 终于踏上断桥的晨光里,浩浩江水正汤汤东流。站在距离断桥最近的地方,看浪涛拍击桥基的断口,一声又一声,像在重复一个被炮火打断的句子。那些被炸毁的桥墩上,裸露的钢筋扭曲成凝固的呐喊,混凝土表面的弹痕里,分明还嵌着硝烟的余味。桥墩的侧面上如果仔细看能看见机枪扫射的麻点,这些麻点如同一封用伤痕写就的血书,字里行间全是对过去无声地控诉。</p><p class="ql-block"> 风穿过桥身的孔洞,呜咽声里藏着1950年的那个冬天。</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那里,恍惚踩进了时光的裂隙:眼前晃过的是一张张被炮火熏黑的脸庞,钢枪在他们手中泛着冷光,衣角被朔风撕得猎猎作响,眼神却死死盯着对岸——那里有他们要护的万家灯火。戴棉帽的卫生员正弯腰包扎伤员,指尖冻得通红,血与冰在纱布上凝成暗红的花;雪地里匍匐的小战士,单薄的棉衣坠着冰凌,伤口渗出的血珠早已冻成晶亮的血粒。这些身影让断桥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群人的站立——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江面上架起了另一座无形的桥,一头连着家国,一头连着新生。</p><p class="ql-block"> “鸭绿江断桥”是迟浩田将军的手笔。五个鎏金大字在雨雾里泛着光,笔锋里藏着枪林弹雨的锐,也藏着对和平的沉。站在桥中心,从我的位置,可以看见大桥的影子和岸上高楼的影子一同落进江里,随波晃动时,仿佛看见当年的硝烟与今日的繁华在水中相融,历史与当下,就这样在波光里握了手。</p><p class="ql-block"> 转身望,对岸也处在一片细雨里。观光游船载着欢笑驶过,孩子们指着断桥问“桥为什么是断的?”年轻的父母便耐心的为他们说起“过去的故事”,让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的种子从现在起就种进他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与鸭绿江断桥并肩而立的是中朝友谊桥,此时桥上有车辆稳稳驶过,车灯闪烁成流动的星河;这边的岸上,有跳舞的大妈,有拉小提琴的老人,街边的音箱里流淌出舒缓的乐曲;对岸的田野里,青纱帐漫过堤坝,采砂船的轰鸣声早把炮火声赶的远远离去。</p><p class="ql-block"> 断桥始终沉默地立在江心,像一截被时光封存的记忆。它不说话,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恳切:那些伤痕从不是耻辱,是勋章;那些牺牲从不是终点,是起点。当和平的阳光铺满江面,断桥的影子投在粼粼波光里,像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我们踩着它的倒影前行,脚下是他们用生命温热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江水依旧汩汩东流,带着断桥的倒影,也带着那些未曾远去的故事,汇入更远的远方。战争的印记从未淡去,只是在两岸的烟火里,长出了最坚韧的答案:所谓和平,从不是遗忘伤痕,而是记得那些伤痕,为何而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