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3年中國國民革命軍長城抗戰古北口關及血戰南天門

萧艾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的8月15日,80年前的这一天即1945年8月15日——同盟国宣布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兹坦公告》。</p><p class="ql-block"> 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9日,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中国投降。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受降,中国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p><p class="ql-block"> 在这洒泪祭雄杰的时刻,仅以此篇敬悼公元1933年长城抗战古北口南天门战役为國捐躯的英烈们——山河同在,日月同辉,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图为第17军军长徐庭瑶(前)在古北口前线。</p> <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3日,热河最高行政长官汤玉麟弃城而逃。次日凌晨,日军第8师团川原挺进队110人进入承德,热河随即失守。</p><p class="ql-block"> 日军继续南下,兵锋直指古北口。古北口中国第76军107师(师长张正枋)与第17军25师(师长关麟征)率部与日寇血战,历时7昼夜,付出重大伤亡,古北口失陷,退守南天门。</p><p class="ql-block"> 为阻击日寇南侵,第17军军长徐庭瑶调第2师,于12日抵达石匣,接替25师防守南天门。军长徐庭瑶在黄土梁、南天门垣八道楼子一带布置防守。</p><p class="ql-block"> 此时,日军第8师团增兵至一个师团,由师团长西义一中将指挥,扬言一个星期拿下南天门。</p><p class="ql-block"> 4月16日,日军纠集12架飞机,10余门大炮轮番对南天门阵地猛烈轰炸,阵地上烟火弥漫,沙尘蔽空,持续5昼夜。仅第2师第11团坚守的八道楼子,就遭到3000多发炮弹的轰击。</p><p class="ql-block"> 5天内,日军向第11团奉命坚守八道楼子发起多次猛攻,都被击退。</p><p class="ql-block"> 4月24日,徐庭瑶军长命第4旅旅长郑洞国率领第8团增援八道楼子。日军集中两个联队进攻八道楼子,激战到4月28日上午,国军撤到南天门主阵地。4月29日,日军以大炮轰击阵地,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试探进攻。</p><p class="ql-block"> 5月10日夜,日军集结第31、32两个联队5000多人,乘夜向南天门附近国军阵地发起进攻。徐庭瑶军长命第83师补充团增援。次日凌晨5点,日军以6辆坦克为前锋,攻占上店子阵地,进逼第2师侧背。</p><p class="ql-block"> 凌晨7点,日军出动8架飞机,对第2师、第83师阵地进行轰炸,日军步兵冲到南天门,双方混战。</p><p class="ql-block"> 上午8时,日军集中30余门大炮,步骑联合2500多人,攻击南天门左翼笔架山。第38师494团奋力抵抗,激战至中午,团长魏威受重伤,团副汪兴稼阵亡,全师伤亡三分之二,撤下阵地。</p><p class="ql-block"> 第2师迅速接防第83师的阵地。11日午后,日军以坦克15辆,山炮20门,猛攻第2旅郑洞国部所守磨石山。但国军将士人人视死如归,击退日军10多次冲锋。二营长聂新、吴征超被日军炮火击中,壮烈牺牲,全旅阵殁3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12日下午3点,日军攻破第2旅阵地,坚守南香峪阵地的第4团第9连全部殉国。13日,第2师撤到南天门主阵地继续阻击。</p><p class="ql-block"> 14日拂晓,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掩护下,向潮河右岸国军阵地发起进攻,20多辆坦克攻上河滩,冲向南天门。</p><p class="ql-block"> 徐庭瑶军长命第2师连同退守的第25师,继续与日军激战终日,日军退却,尸体横陈潮河滩。日军再次增兵,守卫南天门的第25师、第2师和第83师重大牺牲,撤出阵地。第2师退到密云县城休整,第83师和25师大部调守北平城。</p> <p class="ql-block">  长城古北口战役(3月10日至5月19日)为时70天,大小战斗数十次,为长城抗战作战时间最长,战事最为剧烈之战役。歼灭日军7000余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军伤亡100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历时一个月的南天门之战,国军以3个师血战日军精锐师团,以伤亡近10000人的代价,毙伤日军5000余人,为日军自“九一八”以来最大伤亡。</span></p> <p class="ql-block">  第17军在古北口附近备战。</p> <p class="ql-block">  第17军军长上将徐庭瑶。</p> <p class="ql-block">  25师的先头部队149团,接到守卫古北口的命令,团长王润波向全团官兵讲话:“我们即将开赴前线,日寇侵我河山,凡是中华儿女莫不切齿痛恨,保国卫民,人人有责。北上抗日,乃是军人神圣职责,我们决心效命疆场,愿为祖国洒热血,不让日寇进长城。”</p><p class="ql-block"> 王润波团长在密云给老母亲所写一封信:“日寇占领了东三省,又来大肆进犯长城,为救民族危亡,儿将率领部队北上,奔赴长城,誓与日寇拼死斗争,与古北口共存亡,望勿以儿为念。”</p> <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日军攻陷古北口。日军要从古北口进攻北平,兵锋直指南天门。3月12日,第17军军长徐庭瑶赶赴密云,部署南天门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徐庭瑶军长命第2师师长黄杰:迅速前进,接替第25师在南天门的防务。3个小时后,第2师第4旅旅长郑洞国与第25师接防。时东北军第110师何立中部及107师619团防守在南天门右翼,骑兵第2师在半城子、白马关一带担任左翼;第2师居中,占领汤河、南天门、八道楼子阵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为第2师</span>师长黄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7军防守</span>南天门阵地,以八道楼子地形最为险要。初由郑洞国第4旅坚守,后又改为第6旅。第4旅则撤到大、小新开岭一带构筑工事。第6旅旅长罗奇在421、425高地布置两个团,将第11团部署在八道楼子高地。</p><p class="ql-block"> 郑洞国在南天门阵地。</p> <p class="ql-block">  第25师师长关麟征。</p> <p class="ql-block">  古北口战役中视察阵地的关麟征师长。</p> <p class="ql-block">  郑洞国将军近照。</p> <p class="ql-block">  日军野炮第8联队和重炮中队轰击八道楼子。9点30分,步兵开始发起正面进攻,守卫八道楼子的第2师发动反击。但日军由小路发起突袭,第2师伤亡惨重,第11团2营6连官兵伤亡过半。中午11点钟,日军攻下八道楼子三座敌楼,居高临下向中国守军阵地射击。</p><p class="ql-block"> 军长徐庭瑶命黄杰,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将八道楼子夺回。黄杰命第6旅旅长罗奇、副旅长司徒洛夺回八道楼子。罗奇命11团团长邓仕富,任命副团长吴超征代理2营营长,率第4连执行。黄杰又从第4旅7团抽出第1营,从补充团抽出第3营交给罗奇指挥,同时命令7团3营对自龙潭沟方向迂回的日军发起反击。11团长邓仕富亲率2营5连和7团1营自界牌峪出发,但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第6旅旅长罗奇以3个连的兵力,向八道楼子发起强攻。代营长吴超征、5连连长李宗法先后阵亡。<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6旅进攻受挫,</span>第2师官兵阵亡1500余人,但日军也伤亡惨重,2000余伪满蒙军几乎被全歼。</p><p class="ql-block"> 黄杰限令郑洞国黄昏前拿下八道楼子。郑洞国亲率第8团、第11团几百人突击队,打到八道楼子东500米的山坳。下午3点,一度攻到八道楼子下,但未夺下第一座碉堡。</p><p class="ql-block"> 师长黄杰采纳郑洞国的建议,将攻击部队撤往小桃园。4月21日、22日,第2师与日军第16旅团混战。</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日军依托八道楼子,用重炮与飞机,对南天门守军阵地发起轰击。之后,步兵发起冲锋。但第4旅、第6旅依托6道防御工事,对日军进行狙杀。日军派出小股部队从南天门西北角龙潭沟迂回,试图包超南天门阵地。但郑洞国已在小桃园设下伏兵。</p><p class="ql-block"> 图为日军炮击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  徐庭瑶军长与十七军将士合影。前π左起黄杰、<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庭瑶、杜聿明;后排左起劉佳树、郑洞国、邱清泉。</span></p> <p class="ql-block">  十七军军长徐庭瑶在南天门前线戰壕中。</p> <p class="ql-block">  奔赴古北口抗日前线的第17军马队。</p> <p class="ql-block">  严阵以待的第17军炮兵。</p> <p class="ql-block">  国军刻有”成仁”二字的大刀。</p> <p class="ql-block">  固守阵地的国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在普鲁士大帝弗雷德里克统治时期,亡命的轻骑兵成为普鲁士人和德国帝国骑兵队的精英,直至1918年11月才崩溃。 德意志帝国在1917—1818年创建冲击步兵团,使用骷髅作为徽章和图标,俗称“暴风雨”。 后来,骷髅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狂热军事标志,先是冲锋队,后来是党卫军。</p> <p class="ql-block">  日本骷髅军团或骷髅中队,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由一位中尉始施。 1906年以来,在中国以关东军的身份进驻中国东北。于1929年,由日本皇室旁支北白川宫主持,全队虽仅50余人,但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武器装备极为精良,是日军精锐中的精锐。因其队旗上绣有一个骷髅图案,而被称为“骷髅中队”,简称“骷髅队”。头戴有骷髅标记的钢盔,肩佩骷髅标记的臂章。</p> <p class="ql-block">  日本档案满洲事变308号文件,有关于骷髅队的文档集合。</p><p class="ql-block"> 日军“骷髅队”,编制上属于日本陆军步兵第8师团32联队,番号为其第一大队第三中队第一小队,指挥官为池上秀夫中尉,正式编制只有五十人。在热河作战中,“骷髅队”多次担任先锋,被西方记者称为“Manchurian Stormtroopers”,意为“满洲暴风部队”。</p> <p class="ql-block"> 日军以第6,第8两个师团为主力,其中第6师团在东,攻冷口至喜峰口阵地,第八师团在西,攻古北口,骷髅队所在的第21联队属第8师团川原旅团。</p><p class="ql-block"> 3月7日,日军川原旅团在长山峪与中国军队遭遇,中国军人用日语高呼“一,二,三”冲锋,日军前线与后方一时失去联络,8日凌晨,连川原旅团长的幕僚和联队部都遭到中国军队的袭击,日军旗下仅二十名预备役人员。</p><p class="ql-block"> 3月10日,日军继续向前推进,“骷髅队”与日军第十七联队于当日率先攻占370高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防守长山峪阵地的</span>是王以哲将军指挥的107师,即“9.18事变”在沈阳北大营的“边防军第7旅”,现正急于雪耻。战后,日本《每日新闻》所载《一亿人的昭和史》称,长山峪之战为中国军队在9.18后“第一次比较像样的抵抗。”</p><p class="ql-block"> 此战,骷髅队在旅团长川原少将的指挥下,队长池上率先打通前方两个大队的联络,并侦察出王以哲的阵地的苏式构造。一次在护送伤员后撤时,发现旅团部遭到袭击,攀越悬崖赶来救援。经过历时三天的激战,国军107师被迫撤退。日军档案称骷髅队“首立功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为傲慢骄横的</span>日军骷髅队队长池上秀雄少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3年5月,“骷髅队”率先攻下古北口国军阵地,日军用大幅彩色画报宣传骷髅队的“英勇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 进攻小桃园的是日军“骷髅队”,队长池上秀雄少佐。但当池上秀雄率领小队进入小桃园,遭遇国军郑洞国一个团的埋伏,10几挺轻重机枪、迫击炮齐发,“骷髅队”队长池上秀雄被击毙,一个小队的日军被全歼。</p><p class="ql-block"> 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华军郑洞国部,灭了皇军骷髅队于小桃园,全员玉碎。”</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之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郑洞国对日军骷髅队的歼灭,更是对日寇嚣张气焰的沉重打击。</p> <p class="ql-block">  图为正在进攻的日军。</p> <p class="ql-block">  日军攻占古北口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  4月21晨,日军川原侃从望远镜中发现一个人挑担攀上八道楼子。十几分钟后,这个人又挑着担子下来。川原侃派人潜伏到山脚下,将挑担人抓住。此人姓李,是个小商贩,家住八道楼子后面的小村子。11团进驻八道楼子后,这个小商贩经常挑着担子从小道上山,将烟酒、花生、烧饼和猪头肉等卖给据守八道楼子最前沿阵地的官兵。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这个小商贩答应给日军带路。21日上午10点,日军正面佯攻,同时派50多人的小分队,在李姓小商贩的带领下,从小路袭击据守八大楼子的国军阵地。</p> <p class="ql-block">  4月25日,军长徐庭瑶命第2师撤下阵地休整,命第25师关麟征部接防,又命第83师刘戡向南天门阵地布防,其余部队在大小新开岭布防。</p><p class="ql-block"> 4月26日,日军出动第一中队89式中型坦克9辆,92式装甲车3辆,猛攻83师阵地。83师虽是德械师,但激战到下午,421高地失守。</p><p class="ql-block"> 4月28日,日军又在坦克飞机配合下,发起进攻,第83师正面阵地被突破,撤退到南天门600米的预备阵地。</p><p class="ql-block"> 5月14日,坚守南天门阵地的第17军各部也被迫后撤,南天门失陷。</p><p class="ql-block"> 第2师调到密云整补,第25师和83师调入北平城。</p> <p class="ql-block">  长城抗战是1933年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进行的抗日战争,中国军人的英勇牺牲为国捐躯的精神永不磨灭。</p> <p class="ql-block">  古北口长城抗战,日军在南天门城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迫降在简易机场的日军飞机。</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古北口战役,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古北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版照片48张。</span>其中,一张损毁前的南天门的全景照片,被认为是现有资料中最为清晰的版本。</p><p class="ql-block"> 《法制晚报》记者在华辰拍卖公司看到这本“私人照片”共48张黑白照片,存放在一个硬纸板黑色相册中,有的照片四角还用小花粘贴,除少部分褪色以外,大部分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每幅照片都有文字记录,包括“南天门攻击战侦察机坠落”、“南天门全影”、“河西地雷各种”、“古北口五中队观测所”“石匣镇入城仪式”等。在攻占南天门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南天门的北面已塌陷一个大洞,南天门旁的庙宇屋顶被掀翻。</p><p class="ql-block"> 近景照片中,日本军官表情凝重、悲壮,身上衣服非常整齐,显得信心十足。一些慰藉亡灵的照片则采用全景拍摄,阵亡日军尸体用军服遮盖。还有一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叫“振龟”的日军士兵</span>在中国农户灶台旁水缸“入浴”,只露出一个脑袋,手持白毛巾。</p><p class="ql-block"> 照片系从日本藏家手中高价征集收藏,均为原版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日本随军照片按照出动、战争、胜利、入城顺序排列,是古北口战役的形象记录。目前照片被一家基金会收藏。</p><p class="ql-block"> 现南天门土路变成柏油路,小镇也被拆除。古北口原南天门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一米多高的地基遗址,其长满荒草灌木丛生,左侧是一条宽约5米的道路,其走向与日军所拍图片一致,但拱门已不复存在,土路已为柏油路。</p><p class="ql-block"> 时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观察》周刊称,在长城各个关口的抗战与南口战役、淞沪会战鼎足而立。</p> <p class="ql-block">  日军士兵<span style="font-size:18px;">“振龟”</span>在中国农户灶台旁的水缸里“坐浴”,只露上半身,手持白毛巾擦拭。</p> <p class="ql-block">  侵略者伤亡惨重,在举行召魂仪式。</p><p class="ql-block"> 本版照片由杨小峰和李东明提供。</p> <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p> <p class="ql-block">  古北口长城抗战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古北口长城抗战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国军将士依托长城,狙击日军。</p> <p class="ql-block">  古北口长城抗战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国军将士依托长城,狙击日军。</p> <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12日,日寇攻陷古北口营城东南角台。</p> <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12日,日寇攻陷古北口。</p> <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12日,日寇攻陷古北口,中国北方门户由是洞开。</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结束后,古北口东南两关,大街小巷山谷田野,到处都有阵亡将士的遗体。古北口关帝庙主持明恺法师(俗名王乐和)带领徒弟和当地村民寻找收拾遗骸。汤河乡王九爷在南天门,搜集360具遗骸,埋葬于大花楼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日“塘沽协定”后,国民党中央政府将500具遗骸运至蚌埠安葬,另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捐款,在古北口南关外西山根挖一个大坑,然后一层苇席,一层尸体,共埋3层,在上边堆起一个十多米高的墓塚,俗称“肉丘坟”。</span></p><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在坟前竖立一統<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2.5米花岗岩石碑,碑额中间镌刻:“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立”。</span></p><p class="ql-block"> 1993年,由密云县政协与县政府共同对公墓进行修复,新建一座“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和碑亭。碑亭内一座长2.7米、高1.5米、厚0.3米黑色理石卧碑,碑阳鎸刻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所题“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12个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长城抗战第十七军南天门附近战役经过要图。</p> <p class="ql-block">  長城抗戰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坐落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南关外国道西侧,东南方设有一门,门楼高3米。在墓塚四周砌起一道花墙,花墙门楹额写有一幅挽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铁血精神”。</p> <p class="ql-block">  碑阴刻有古北口长城抗战经过及对阵亡将士的緬怀:</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日军进犯山海关,长城抗战肇兴。三月十一日晨,日军进攻古北口,第六十七军一一二师奋起迎战。十时日军攻占古北口正关。第十七军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在龙王峪战斗中负伤,代师长杜聿明继续指挥战斗,血战三昼夜,毙伤日军二千余人,终因电讯不通,后援无继。三月十三日撤出古北口城,四月二十一日,日军强攻南天门阵地。第二师师长黄杰,第八十三师师长刘戡率众鏖战八昼夜。毙伤日寇三千余,五月十日日军发起总攻,第十七军将士奋力苦战,迫于兵员大减,撤至大小新开岭阵地。十一日下午二师四旅接防,日军又发起强大攻势,旅长郑洞国亲赴前沿指挥。十二日,大小新开岭阵地失守。十五日第十七军奉调撤离密云。古北口战役历时二月余,守军将士以窳劣之武器御数倍之敌,毙伤日军五千余名,抗战将士亦有近八千人伤亡。巍巍长城,虎踞龙腾。荡荡潮河,源远流洪。将士守土,与倭抗争。为国捐躯,血染长城。埋忠骨,青山有幸;慰英魂,绿水增荣。缅怀先烈,泣悼英灵。慰藉往者,砥砺后生。 ”</p> <p class="ql-block">  南天门,位于古北口关南5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古北口</span>瓦山东麓两山崖口之间构筑一座拱券城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天門碑記》載:“經列(聖)巡幸热河,息飲於此,内閣大学士李、内務府大臣谷縣奏請款修建。前拱神京,后临古北,崇山逻列,峻岭迢遥,地虽无雁门之险,景亦若有剑阁之形。” </span></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皇帝赐名并御笔手书匾额“南天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楣上方康熙皇帝题书“横翠”。两边楹柱悬挂“書隔山雲起,琴宅澗月流”楹联。 </span></p><p class="ql-block"> 拱券门洞之上,建有矩式木栏杆圈谯楼,门前依山垒筑平台,上建南海大土,真武大帝大殿各三楹,关圣帝君,二郎神配殿各三楹。山门外建禅房六间,周围群墙高2.5丈、长390丈。<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天,清朝皇帝木兰秋獮途经古北口,一般先要駐蹕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乾隆5年(1740年)建正副浮桥。在南天门敕建观音寺,寺旁建有几处精致的房舍,御制额曰“揽胜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清·英廉<span style="font-size:18px;">《欽定日下舊聞考》卷141记載:“潮河 “由喀喇河屯入古北口,經柳林曲至南天門,四山環束,波流迅駛。每嵗秋獮木蘭,乗輿過此,例造正副浮橋以渡。南天門勅建觀音寺,寺旁精舍御書額曰:攬勝軒。”</span></p><p class="ql-block"> 民國<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金毓紱《遼海叢書》記載:“古北口關無敵樓,入兩重關有衙門店屋,登高而望,城堞隨山屈繚,潮河自塞外流入,滿目荒涼。又入兩重關,有南天門,門右有關廟、石柱牌樓,康熙御筆:“洛迦仙境”;有小軒,乾隆御筆“攬勝軒”。紗窗窈窕,軒後列植花木,鋪甎潔淨。人聞古北口意其雄險,不知有此妍妙之境。”</p><p class="ql-block"> 增乾隆八年御製攬勝軒小憇詩</p><p class="ql-block"> “闍黎空自羡人檀,不向空王陳罪福。的的秋英露未乾,盤盤古栢隂猶翠。座中羽騎畫中看,谷裏蜺旌煙裏度。忩啟嵐光送曉寒,偶來精室憇征鞍。” </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观音寺遥望》清·爱新觉罗·弘历</p><p class="ql-block"> “古刹礼大士,虚堂息劳身。旋起凭栏望,归径还如新。谷转见行骑,山高截片云。是时秋始猛,绿为犹繁芬。两山辟仙境,一路无纤尘。袅急旌旗影,隐现出嶙峋。”</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5年(1741年)</p><p class="ql-block"> 《揽胜轩放歌》<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新觉罗</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弘历</span> </p><p class="ql-block"> “北河涧接南天涧,谷中小气金风翻。须臾日出高峰朗,跋马真是霜天门。祗园左侧有精舍,我问名之揽胜轩。每采憩坐必揽胜,萦青缭白罗樽樽。偨池夏木犹余翠,低蕤高叶纷繁坠。九阍何必守虎豹,夔夔为忆三百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乾隆29年(1764年)。</span></p><p class="ql-block"> 《月下过南天门至古北口》清·爱新觉罗·弘旿</p><p class="ql-block"> “秋宵残月风萧萧,溪路纡曲山岧峣。苍茫恍入白云去,一径直蹑天门遥。骏马崎岖互高下,雄关睥睨干云霄。顾我频年历长道,壮怀洒洒秋雯高。惟有清寒助吟兴,仰看突兀心迢遥。有时下马发长啸,日月回薄山动摇。天都直上果可到,好瞻北极趋晨朝。徙倚翻思尘世苦,身为形役徒奔劳。却忘身即在尘世,谁见匹练流寒潮。</p><p class="ql-block"> 弘旿,清宗室,字恕斋,一字醉迂,号一如居士,又号瑶华道人。圣祖孙,諴郡王允秘子,封固山贝子。善画山水,兼工花卉。擅篆隶,又工诗词。有《恕斋集》、《醉墨轩诗钞》。</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清·范承勋</p><p class="ql-block"> “昔日看山坐水宾,溪山为主我为宾。而今结屋清溪上,又向溪山做主人”。</p><p class="ql-block"> 范承勋,清兵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清·陈豫明</p><p class="ql-block"> “屈曲沥深涧,夏岭当马前。崖应神斧劈,径向霁霄穿。佛日辉金界,僧茶煮玉泉。名于阊阖称,北极紫微连。”</p><p class="ql-block"> 陈豫明,清代山西籍人、礼部员外郎。</p><p class="ql-block"> 1933年,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南天门的绝大部分建筑毁于日军炮火。</p> <p class="ql-block">  1901年德國公使拍攝寺廟裡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  1901年德國公使拍攝寺廟内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  1901年拍攝的密云古北口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01年左右德國公使在此拍過照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1年拍攝</span>南天門上遠眺古北口,可見浮橋。</p> <p class="ql-block">  1901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  现景城楼已全部损毁,土路位置变成了柏油路。</p><p class="ql-block"> 摄/法制晚报实习记者,任一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