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光 报恩圣地

旅行家

<p class="ql-block">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的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p> <p class="ql-block">香水河遗址香水河遗址保存了完整的河道石砌驳岸,河道上口宽3米,底宽2米,深2.3米,逐层收分。主河道南北长约170米,两岸与底部用长方形青条石铺砌。</p> <p class="ql-block">碑永乐碑立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碑身、碑帽已经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摧毁,仅留有碑座。碑文由明永乐帝朱棣亲自撰写,详细记述了建造大报恩寺的缘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罔极之恩</p> <p class="ql-block">三国东吴赤乌三年(240年),孙权在此建造江南第一座寺庙建初寺和阿育王塔。西晋太康年间,建初寺复建,改称长干寺。南朝陈时期,长干寺重建,改称报恩寺。宋朝时期,报恩寺重建,改称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朝时期,天禧寺重建,改称慈恩旌忠教寺。明永乐六年(1408年),慈恩旌忠教寺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碽妃,在慈恩旌忠教寺旧址建大报恩寺。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遗址坐东朝西,五间三进,南北长28.2米、东西宽17.6米。左侧遗留有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明代石柱础,下方是夯土台基,土层是一层夯土加上一层砂石,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起到稳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朱棣在篡位成功的第二年,便下令建立大报恩寺,又在永乐十年之时,建立了大报恩寺塔,美名曰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报恩",但是事实上却是向此二人的愧疚,他知道自己靠着武力,不顾朱元璋的遗诏将亲人从皇位上赶下来,这样的行为,注定是不能为他们二人接受的。朱棣害怕自己死后,倘若遇到了朱元璋的话,会无颜面对他们,于是在南京建造了大报恩寺。</p> <p class="ql-block">此外,对于世人而言,佛是圣洁的,是普度众生的,潜心向佛的话,也是可以为人们洗去一身的罪孽的,因此朱棣借着建立大慈恩寺来消弭自己心中因为杀伐过重而产生的罪恶感。</p> <p class="ql-block">禅定</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遵照明代琉璃塔"九层八面"结构特征,采用低温两次烧造的琉璃砖工艺,饰有藏传佛教"六拏具"浮雕图案,包含大鹏金翅鸟、龙女、摩羯鱼等佛教象征元素。其原属琉璃塔由明成祖朱棣敕建于1412年,历时19年建成,通体琉璃结构体现明代建筑技艺顶峰。该塔曾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太通透了,怀疑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七宝阿育王塔是北宋时期佛教文物,2008年出土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该塔通高1.2米,宽40厘米,重50公斤,以檀香木为胎,外包银皮鎏金,镶嵌水晶、玛瑙等数百颗宝石,采用锤揲、鎏金工艺制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的阿育王塔。</p> <p class="ql-block">塔体由塔盖、塔身和塔座构成,塔刹饰五重相轮与火焰宝珠,四角山花蕉叶浮雕佛传故事。塔身錾刻佛祖本生故事及“皇帝万岁”等铭文,内部供奉两套金棺银椁,瘗藏佛顶真骨及感应舍利十颗,经碑文与X光探测验证。</p> <p class="ql-block">该塔出土后因木胎干缩变形,于2014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润胀复原技术修复,历时六年完成。2009年3月《圣塔佛光――七宝阿育王塔特别展》曾在南京朝天宫展出过。</p> <p class="ql-block">七宝阿育王塔铸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008年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出土,高120厘米,底座边长40厘米,檀香木胎,外包银皮,表面鎏金。通体镶嵌水晶、玛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宝珠数百颗。是中国国内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工艺最复杂的阿育王塔。塔为单层方形塔,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盖中心,刹顶为火焰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并有两只鎏金银环;塔盖四角各立山花蕉叶。塔身方形,中空,与塔座连为一体。通体雕饰佛本生与佛传故事,间有佛像、金翅鸟、莲花纹、忍冬纹等精美纹饰。塔身上下錾刻有铭文二十条。</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遗址位于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基遗址正北部,平面呈"凸"字形,坐北朝南,正中的夯土台基呈长方形,长11米,宽6.2米,现存台基高出地表6米。</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建造之初,地基均用木炭垫底,其方法是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使地质不再迁变,能够承受重压,再在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起到防潮杀虫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法堂遗址法堂遗址整体规模与天王殿近似,五间三进规制</p> <p class="ql-block">清朝诗人潘耒曾在《报恩寺》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剩有长干古刹雄。拓地规模如大内,凭高形势尽江东”。</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地宫是中国发现最深的佛塔地宫。它是从地面纵向往下,将圣物埋藏在最底部的竖井式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底部深达6.74米。地宫还出土了一整套舍利的宋代瘗藏容器,包括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漆函,以及金棺、银椁(guǒ)和大小银函等。</p> <p class="ql-block">地宫遗址为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基遗址,为典型的南方竖穴式地宫,距地表6.74米,是中国现存最深、最大的竖穴式地宫。地宫内考古发掘出石函、铁函、七宝鎏金阿育王塔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佛陀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