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图:大雁高飞</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美篇号:41747774</span></b></p> <p class="ql-block"><b> 去丹东宽甸的农村的亲戚家串门。偶然发现这个大衣柜是我们家的?!那是七十年代结婚时找灌水街里韩木匠订做的,我们家八0年初搬到宽甸县城时送给亲属的。居然可以用到现在?!可见质量不一般的。</b></p> <p class="ql-block"><b> 七十年代家中有了这样的大衣柜,家庭环境条件就是相当不错了。宽大的对称设计衣柜,现在看过去真是老土,当时可以说是最时尚的衣柜了。</b></p><p class="ql-block"><b> 那个年代的家具以耐用为主,在城市或乡村,很多人家的椅子、桌子、碗柜、衣柜等家具都是靠木匠一铆一锤地做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当时丹东地区,结婚别的可以少,一套像样的家具却是必备的,“方桌一张,椅子四把,双人床一张,大衣柜一个,写字台一张,饭橱一个”,这是当时流行的“三十六条腿”,缺了这些“腿”,婚就难结了!后来升级到了72条腿。</b></p><p class="ql-block"><b> “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三间砖房水泥地,租辆卡车接新娘。”这句话调侃的流行语点出了80年代丹东人对家的憧憬和理想。</b></p> <p class="ql-block"><b> 这台黑白电视机也是当年我们送给亲属的。那时买丹东产菊花电视需凭工业券。我在丹东市头道桥电子市场花一百元买了台组装机,很是清晰。亲属家居然看了18年也没坏过,虽然早就换了一茬又荐彩电,但一直保存着,不舍得扔掉。</b></p> <p class="ql-block"><b> 这几十多年一路走来,从宽甸农村到县城,再到丹东市里,甜酸苦辣咸五味杂全……在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填饱肚子是首等大事,居住环境还未太受重视,对家具更是没有概念。当时,老百姓的家里也仅有几个箱子加一张板床之类的原始家具雏形。结婚时候,很多姑娘的嫁妆最多也不过是几个大木头箱子、五斗橱,八仙桌,炕琴被罩,木板床,条凳……</b></p> <p class="ql-block"><b> 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可能讲究家居品位的年代,家居生活是一穷二白。房子是单位分的,装修是全民统一的,大白刷墙,水泥地面,木制门窗,油漆饰新。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挂历月历,照片奖状,领袖画像...倒也省事,但家家一个样。</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小木匠找对象、谈恋爱,是十分有优势的。很多姑娘听说男青年是木匠,都非常愿意与之交往,因为只要有个木匠男朋友,准备婚房的时候就算买不到家具,也可以自己按照需求动手去打造。</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追求,是“三转一响”——永久、凤凰自行车、钻石缝纫机、孔雀手表、莺歌收音机。这四样东西,是那个年代的标配,也是年轻人结婚时的“硬通货”。</b></p> <p class="ql-block"><b> 从当年旧衣柜看生活的变化,真是一眼望不尽。从木匠手工打造的衣柜,到如今琳琅满目的定制家具,从“三十六条腿”到智能家居,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升,但那份质朴的记忆,却始终留在心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