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2025年8月)

木子

<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千年古城、多元文化和丰富古迹闻名,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现存地面文化遗迹超1000处,包括7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如双龙桥、学政考棚)和147处省州县文保单位,数量居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之首。</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城第一车,百年寸轨黄金线”,建水小火车的前身为1928年法国人设计的个碧临屏寸轨铁路(轨距0.6米),1970年改为米轨(1米轨距),2015年经改造后转型为文化旅游项目。线路从临安站出发,途经双龙桥、乡会桥至团山村,全程13公里,单程行驶约3小时,每日开行两班次(09:00、14:30)。</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建筑群,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距县城13千米,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90~1406年),是建水的历史文化资源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有15处,古建筑7处,包括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总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整个民居建筑群形式多样,占地不等,规模不同,大小不一,但都以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的各式民居建筑凸现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完整保存了19世纪滇南乡村风貌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3月5日,团山民居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的一座清代三孔石拱风雨廊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兼具交通、文化和革命历史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乡会桥因科举制度中的“乡试”“会试”得名,是明清时期学子赴临安府考棚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建水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最初仅有三孔横跨泸江。后因河水泛滥、河床拓宽,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桥相连形成十七孔石拱桥,全长148米,宽3-8米。桥身由青石砌筑,桥面铺就大块青石板,经数百年打磨已光滑如镜。</p> <p class="ql-block">桥上建有三座飞檐阁楼,中央主阁高20米,三层歇山顶,琉璃黄瓦,被誉为“滇南大观楼”;两端原有亭阁,现仅存南端双层八角攒尖顶小阁。‌‌桥梁采用半圆形纵联分段并列式拱碹结构,桥墩分水尖设计精巧,体现了清代滇南桥梁技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1965年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多孔连拱桥,其建筑风格融合科学与美学,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城中心临安路东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朝阳楼正门题字为“雄镇东南”,字体雄伟有力,体现古城在云南南部的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1700千克。朝阳楼用48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列各有8根,中间两列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列木桩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仅支撑一楼屋檐。2006年5月25日,朝阳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背后悬挂的四个字为“飞霞流云”‌,该题字源自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作品。“飞霞流云”四字采用唐代草圣张旭的狂草笔法,字形飞舞流畅,具有行云流水的艺术特征,体现了草书“一笔书”的独特气韵。‌‌</p> <p class="ql-block">居朝阳楼之外,有一汪湖水,尽顷碧波。明代状元杨慎居此,因望桂树映水而思乡之“桂湖”,谓此“小桂湖”。杨慎曾在家乡四川新都的桂湖读书,他触景生情地说:“此山水双佳,颇与故居新都桂湖相仿。”因而得名小桂湖,小桂湖被一条林阴长堤和两条短堤分隔为四潭。堤上绿草如茵,垂柳依依,是集历代雕琢的传统园林风貌。</p> <p class="ql-block">燕子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建水县城东22公里的群山峡谷中。以百万只大白腰雨燕巢居洞内,并盛产滋补佳品燕窝而得名。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摩岩石刻、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的景观著称于世。整个旅游区由自然林地、旱洞宗教文化区、水洞组成。旱洞以摩岩石刻、绝壁长廊、春燕云集等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水洞以丰富的岩溶景观著称。</p> <p class="ql-block">燕子洞的采燕窝绝技是一种高风险的传统技艺,表演者需徒手攀登数十米高的溶洞岩壁采集燕窝,全程无安全措施,但实际采燕窝仍存在生命危险。表演者多为当地专业采燕人,需掌握精准的岩壁攀爬技巧和对燕窝位置的判断能力‌。</p> <p class="ql-block">蚁工坊是云南建水县的艺术园区,由艺术家罗旭设计建造,以蚂蚁筑巢为灵感,采用彩色空心砖打造奇幻建筑群。 ‌建筑群包含粉色、白色等马卡龙色系,结合几何元素,形成错综复杂的空间结构。 ‌</p> <p class="ql-block">贝山陶庄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一处集紫陶文化展示、非遗传承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向炳成历时十余年打造,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大板井(又名溥博泉)建于明洪武初年(约1389年),是建水古城128口古井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口,井口直径达2.7-3米,由六块石板与石柱拼接而成,井栏上深陷的绳索痕迹见证了其600多年的使用历史。古籍《云南图经志书》称其“清洁无卤而甘,日汲不竭”,民间更流传“水味之美,冠甲全滇”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仍是建水的灵魂之水‌</p> <p class="ql-block">建水朱家花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翰林街16号(近书院街),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建水朱家花园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包括家宅和宗祠两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建水朱家花园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不对称布局,主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池塘、前花园、一进、二进、三进院落和后花园,为建水地区典型的“五间六耳五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民居庭院并列联排组合的群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朱氏家族从康熙年间的佃户发展为滇南望族,‌‌朱朝瑛曾参与辛亥革命,获国民政府中将衔,家族显赫一时。‌‌后因政局动荡,家族经历三次抄没,逐渐衰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政府多次拨款修复,重建后花园。‌‌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是建水乃至红河州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异、富有滇南私家园林韵味的大型传统民居,对研究当时的滇南民居有重要价值。2013年3月5日,建水朱家花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水学政考棚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最初位于建水城内东南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因原址狭小迁至现址(建中路377号),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作为滇南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四府学子参加院试的考场,其院试是科举前的预备考试,通过者可参加乡试,进而步入仕途。‌‌</p> <p class="ql-block">朱德居住的这所宅院是他当年在讲武堂求学时,同窗好友曾希仲家的私家宅院,建成于1912年。</p> <p class="ql-block">从1914年初夏,时任滇军营长的朱德奉命率部驻防临安(现在的建水)靖边剿匪、保境安民。从初到建水城到离开这里,朱德一直居住在红井街这座小院里。虽然居住时间不算长,却在之后的军旅生涯中一直惦记着这座小城,1962年朱德还曾回建水重访故居</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50余次扩建,现存建筑群占地114亩,纵深625米,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完全仿照山东曲阜孔庙规制建造。其规模、建筑水平及保存完整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文庙之一,其标志性建筑‌"洙泗渊源"坊‌(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四字高度概括了儒家文化的传承脉络。"洙泗"指山东曲阜的洙水与泗水,是孔子讲学之地,寓意建水文庙与曲阜孔庙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p> <p class="ql-block">临安府署位于建水县临安路184号,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经6次增修扩建,现存建筑为2016-2019年原址修复成果。作为滇南明清时期最高行政机构,其建筑群包含仪门、戒石坊、大堂等主体结构,完整呈现“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官署布局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吏治制度的实证性遗迹。</p> <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的临安府署,坐落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的核心区域,是明清时期滇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之一。建水,或称临安,得名自南宋时期的杭州,而府署的门匾上镶刻着“临安府署”四个金色大字,凸显出它与杭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联系。这座府署不仅承载了滇南的政治职能,还深刻体现了当地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p> <p class="ql-block">临安府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临安路改制而来,府治从通海县迁至建水州(今云南建水县),自此建水成为滇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沿用“临安”之名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建水,把西门大板井的甜、团山民居的静都存进了记忆。石板路磨亮的光,是说不完的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