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国乃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这些民族在中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彼此团结一致,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汉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诸位是否曾思考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何“汉”这一词汇会成为我们民族的称呼呢?</p><p class="ql-block">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多个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如非外族掌控的“元”和“清”之外,还有开创性的“秦”朝,以及曾被誉为世界中心的“唐”朝,那么,这些王朝在历史上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为何我们不用“秦族”、“唐族”或是“宋族”、“明族”这样的称谓,却独独以“汉族”自称呢?</p> <p class="ql-block">毫无认同感的“一国”思想</p><p class="ql-block">究其原因,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个国家”思想,这与当时所采取的分封制有关。</p><p class="ql-block">所谓分封制,就是在确认周天子地位至高无上的基础上,各个诸侯在其封地内设立国家,并自主发展独特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进而构建起本国的经济与文化体系,这情形与现今的欧洲颇为相似。</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一词仅代表他们所属的诸侯国,而非整个华夏的辽阔疆域。因此,天下之人并未形成“我们同属一个国家”的集体意识,更不用说民族认同感了。</p> <p class="ql-block">分封制这类制度,在初期展现出显著成效,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其弊端逐渐显现。最终,在周王室内部陷入混乱之际,我国历史迈入了第一个大分裂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秦国成了最后的赢家。在历经以一敌六的英勇事迹之后,嬴政作出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确立皇帝制度。</p><p class="ql-block">郡县制度,概括来说,指的是地方行政权力被统一收归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负责官员的任命与罢免。尤为关键的是,这嬴政首次提出“统一”、“一国”的概念,即:天下所有人全部使用秦国文字、货币与度量衡,并且以后再也没有诸侯国,统一为秦国。</p> <p class="ql-block">显然,嬴政要向所有人强行灌输“我们是统一的秦国”这一思想。嬴政的这一举措,如今回顾,竟对现今中国的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民众内心深处并未认同“一国”的理念,尤其是那些源自过往诸侯国的贵族后代们。</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嬴政继位后,实施了一系列严酷的统治政策,加之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使得民众生活困苦无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陈胜、吴广发出那声激昂的质问:“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吗?”以及项羽的豪言壮语:“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朝的也必定是楚国。”最终,秦朝在短短两代之后便迅速覆灭。</p><p class="ql-block">秦朝的覆灭仿佛是一场“试验版”的牺牲,这一过程为后世“升级版”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抵御外族入侵的过程中,秦国并未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转而构筑了雄伟的长城进行防御,旨在将匈奴等外敌拒之门外。</p> <p class="ql-block">可能嬴政心里清楚,这些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可能消灭干净,但正因为秦国(前六个诸侯国)未曾参与对外战争,导致其国民缺乏团结一致的情感,亦未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p><p class="ql-block">而长城所换来的,是人们对秦国的怨声载道,是人们的血与泪。</p><p class="ql-block">种种原因导致秦朝的民众不敢自豪地称自己为“秦人”。“秦”这个字眼,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段令人不愿回顾的过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实为刘邦之耻</p><p class="ql-block">一代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宣告了刘邦楚汉相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在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初三,刘邦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登基仪式,宣布国名为“汉”,从而开启了汉朝的历史篇章,而他自己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伟大君主,被尊称为“汉高祖”,尽管在官方史书中他被称为汉太祖或汉高帝。</p><p class="ql-block">其实,刘邦所青睐的国号“汉”,是他的一段耻辱往事。</p><p class="ql-block">之前,各路诸侯四起时,大家都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刘邦先入了关中,然而到了分封行赏时,也许是项羽对刘邦仍怀戒心,他并未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汉王,掌管巴蜀与汉中地区。</p><p class="ql-block">刘邦等于是被当猴耍了,前后的心理落差,他怒火中烧,意图兴兵征讨项羽,幸亏萧何等人及时劝诫,才使他未付诸行动。</p> <p class="ql-block">郡国并行制度,无疑是适应当时局势的最佳方案,这一制度有效地缓解了战国时期六国贵族后裔之间的矛盾和不满情绪。</p><p class="ql-block">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推行了严格的法治,其严酷的法律一直持续至统一时代。陈胜、吴广最初正是因为无法忍受秦法的严酷,才发动了起义。</p><p class="ql-block">而自刘邦西征关中之际,他便与民众订立了“约法三章”:杀人者须以命偿命,伤人者需承担罪责,盗窃者要受到法律制裁,除此之外,所有秦朝的旧法皆被废止。</p><p class="ql-block">刘邦,一个来自农村的人,深刻理解民众的艰辛,能够与民众产生共鸣,而民众也终于体会到了久违的、来自统治者的关怀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一忍让,成就了刘邦的伟业。他随后又屡次表现出自己的谦逊,让项羽误以为他只需一个汉王的位子便心满意足。直至项羽杀害了义帝,刘邦听闻此事后便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号召天下人共同起兵,与他一同讨伐项羽,以报义帝之仇。</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论及领兵作战方面,刘邦与项羽交锋,屡战屡败,唯有在最后一次交手中,刘邦一击得手,从而逆转了命运。</p><p class="ql-block">刘邦建立汉朝后尽管参考了先秦时期秦朝在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然而并未如嬴政所做的那样,采取一概而论的策略全面实施郡县制度,而是……更为柔和的“郡国并行”制即在汉朝的统治范围内,继续实行郡县制度,而其他区域则由分封的诸侯国进行管理。</p> <p class="ql-block">细细思量,民众在这段岁月里所承受的艰辛实在不少:先是经历了连年战事的战国时代,等到秦国终于统一天下,战争暂时平息,却又因满足始皇帝修建长城、阿房宫的愿望,而饱受奴役、剥削和压迫之苦,紧接着,战火再次蔓延……</p><p class="ql-block">而现在,那个叫刘邦的男人,终结了这一切。他不同于秦始皇,他深知体贴民众,擅长以刚柔并济之道治理国家,因此百姓们的心境得以安定,于是,他们逐渐开始接纳并深深爱上了这个被称为“汉”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卑躬屈膝的汉人</p><p class="ql-block">汉朝逐渐步入稳定,刘邦便开始显现出他的深远野心:他运用各种手段,逐一削弱那些非刘姓的诸侯王,直至他举行白马盟誓,以血为盟,立下“非刘氏不得称王,天下共讨之”的“白马之盟”,而赫赫有名的韩信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被诛杀。</p><p class="ql-block">而要说到马,则不得不说回前面提到过的匈奴。</p><p class="ql-block">就当中原地区正深陷于楚汉争霸的战火之中,匈奴部落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并已确立其在漠北草原的霸主地位。成就这一切的,正是匈奴人养马和骑马技术的提高。</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尚未发明火药的战场上,骑兵凭借其强大的冲击力和广阔的机动性,被公认为“陆地上的霸主”。匈奴民族对马的驯服程度之深,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以至于在汉七年(公元前200年)的开头,刘邦亲率32万汉军北击匈奴时,竟被后者的40万精骑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白登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整七天七夜,刚才称帝两年的刘邦,顷刻间危在旦夕。但好在,刘邦采纳了陈平“重赂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之妻”的计策,才得以转危为安,安全回朝。</p><p class="ql-block">刘邦通过这次“白登之围”,算是见识到了匈奴的凶猛,他只好将战略改为怀柔,与其和亲,并敞开双方关市。浅显来讲,也便是他在白登山对单于老婆使的那一套:我给你们送东西,给你们优点,你们不要打咱们。</p><p class="ql-block">匈奴人表明欣然接受,他们起先倒也太平,可匈奴人心里明白:汉朝人怕他们,不敢与他们开战。</p><p class="ql-block">仗着这一点,每逢匈奴遭遇灾荒时,就又南下掳掠了,甚至在刘邦驾崩后,匈奴单于竟戏谑刘邦之妻吕后,公开写信要娶其为妻。</p> <p class="ql-block">不夸大地说,其时的汉朝在匈奴面前,便是一个懦弱的形象,靠着送老婆、送钱,来向其一再示好。</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状况,一直连续到了汉朝第五、第六位皇帝,不过文帝、景帝都是好皇帝,他们推重黄老治术,即“轻徭薄赋”、“与民歇息”。</p><p class="ql-block">两位皇帝不仅生活节省,而且注重农业开展,还在每年春耕时亲身下地耕作,一马当先。</p><p class="ql-block">得益于文、景二帝如此优异的个人质量与治国思维,使得我国这片华夏大地,自秦朝步入“一国年代”之后,呈现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p><p class="ql-block">在文景盛世年间,社会经济兴旺,大众休养生息,他们天然也会认同并深深热爱自己的国家——“汉国”。</p> <p class="ql-block">主动出击!便是现在!扬我大汉!</p><p class="ql-block">到了汉景帝的儿子刘彻继位后,血气方刚的他,可不想再像曾经那般对匈奴委曲求全了,咱们从他的谥号“武”字便可知:他决计举全国之力,主动出击,北击匈奴。</p><p class="ql-block">但武帝起先并没有硬来,而是想找辅佐。他传闻另一个游牧民族月氏(ròu zhī)在被匈奴打败后,迁到了西域,所以决议派人出使西域,与月氏建立同盟联系,以联合夹击匈奴。</p><p class="ql-block">张骞自荐,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这可不是什么“公费旅游”,而是随时或许丧命的阴险之旅。从长安到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自从匈奴打败月氏后,这一带为匈奴人所操控。</p><p class="ql-block">也恰恰是在经过河西走廊时,张骞不幸被匈奴马队抓获,匈奴人把张骞关起来,这一关,便是十年。</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这边,迟迟等不回张骞,他心里清楚,张骞十有八九是遇变数了,故而,眼下,他没有任何外部实力能够依靠,只要看他的大汉戎行了。</p><p class="ql-block">武帝或许也是忌惮匈奴精骑,意欲先用诡计击之,他命五将设伏于马邑城(今山西朔州)邻近的山沟中,无奈被军臣单于识破,汉匈联系从此宣告完全割裂。</p><p class="ql-block">四年后,即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春天,自太祖刘邦前次的白登之围,大汉时隔整整71年,再一次向匈奴主动发起进攻!</p><p class="ql-block">武帝派四路大军,一起进发匈奴阵地,结果这匈奴人着实强悍,汉朝四路大军中,两路失利,一路未遇敌,只要卫青所领的戎行告捷,但这也变相加快了匈奴对汉朝的报复。</p> <p class="ql-block">随后,汉匈之间又爆发了几场战争,但基本只是为抢夺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的“小打小闹”,直至漠南之战,那才是一场大规模战争。</p><p class="ql-block">而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位还未成年的小伙子,值得注意。</p><p class="ql-block">大汉民族,急需一位天降的英雄!</p><p class="ql-block">这位年仅17岁的小伙,名叫霍去病。要说他这姓名起得,对照他之后的命运,真乃天大的讽刺。但至少,在17岁这一年,他就宛如上天派来保护大汉民族的神兵。</p> <p class="ql-block">在漠南之战中,第一次带兵打仗的霍去病,利用其独创的远程奔袭战法,初战即封侯,据《汉书》记载,共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其间还不乏匈奴高官,以及单于的两位亲戚。</p><p class="ql-block">匈奴此战过后,士气大伤。但对霍去病而言,全部,只是开端。</p><p class="ql-block">前文提过,河西走廊乃华夏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对大汉帝国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天然显而易见。因此,打响河西之役,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河西之战,霍去病已升为骠骑将军,他领一万马队,直捣匈奴驻地。而他再次向世人证明:自己在漠南首战中的体现,绝非命运所造成的的稍纵即逝,而是他便是那个能为大汉驱匈奴于千里之外的青年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霍家军斩敌八千,河西地区从此归入汉朝的掌控,这为往后拓荒通往西域的路途打下了基础。此战过后,匈奴的形势急转直下。</p><p class="ql-block">两年后,霍去病与舅舅卫青再次深入漠北,封狼居胥,把匈奴赶到了北海(今贝加尔湖),漠南自此再无王庭。</p><p class="ql-block">汉匈之战,开创了由农耕部队直接进攻游牧民族的先河,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华夏人与外族人的大规模战争,所以在这段时期,国家和民族意识空前激烈。</p><p class="ql-block">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汉族”这一说法,但能够必定的是,所有的汉朝将士和大众都团结一心,共抗匈奴。</p><p class="ql-block">而当汉朝获得终究的成功后,他们都无比骄傲地称自己为“汉人”,称自己写的文字为“汉字”,称自己国家的戎行为“汉军”!</p> <p class="ql-block">“汉”文明,名扬西域,亦根深于国人</p><p class="ql-block">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总算归来。汉武帝听其所见所闻之后,大开眼界,所以,“丝绸之路”的贸易项目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很多的汉朝丝织品被运往西域,也便是今日的中亚、西亚地区,还被安眠国(今伊朗)再转运到了罗马帝国。他们都对这些丝织品拍案叫绝,也一起记住了这是来自“汉人”的杰作。</p><p class="ql-block">汉朝立国405年,“一国”的思维,比较秦朝时期,在公民的意识形态中,已然根深柢固。而“咱们是汉人”的说法,也相同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虽然东汉末年我国又进入割据割裂的三国时期,但终究的赢家“晋”,存在的时间较短,国力也一般,何况司马家族建立晋朝的手法也不光彩,所以人们对晋的认同感简直为零。</p><p class="ql-block">而当晋国割裂,再次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仍然有不少政权以“汉”的姓名命名,可见“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牢不可拔。</p><p class="ql-block">到了再后来较为安稳、繁盛的唐朝,人们也不大或许改称自己为“唐人”了。他们此时自称为“汉人”,既是传承下来的习惯称号,也是对华夏先祖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的名著《三国演义》,也扩展了“汉”的影响力。罗贯中先生在书中倾向于“尊刘贬曹”,其间诸葛亮为“匡扶汉室”而尽心竭力的故事,尤为感动人心,这也加深了人们对“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p><p class="ql-block">而罗老先生“尊刘贬曹”的写法,实际上来源于宋朝公民的意识形态。宋金相争时期,又是一次华夏人与外族人的直接对抗,就如同当年的汉匈一样。</p><p class="ql-block">宋朝人将自己比作蜀汉,将占据北方的女真比作曹魏,因曹丕当年是靠篡汉而称的帝,且曹魏实力相同占据北方。苏轼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大众们传闻书人讲三国故事,一听到蜀汉赢了,欢呼雀跃,一听到曹魏赢了,便黯然失落。</p> <p class="ql-block">“汉”的国号,成为了咱们我国最大民族永远的族称,这无疑是一件伟大的事,其间也需要感谢很多人,若论西汉时期,则必有太祖刘邦、文景二帝、霍去病大将军,以及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刘彻!(柠檬味苏打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