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亚是东西方的世界地缘中心,是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自然而然也是宗教交流中心。纵观历史,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化皆在此域进行过认真且强力的实践和实施。</p><p class="ql-block"> 数千年来,由于中亚百余个主要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错综复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政治格局,亦使中亚各地各种宗教的历史遗存和遗址呈现出一种多宗教文化重叠、交叉、融合的现象。这种具有控制人意志的宗教特色文化传播,在军事、经济、政治的强力加持下,大多是人为的、暴力的、甚至是残酷的,是最有效、最持久、最透彻、最入心的“以宗教载体的文化传播”,所谓:“宗教的文化”实质是“文化的宗教”。往事匪夷所思,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这里按世界各个宗教进入中亚的时间排序,其五种主要宗教为:</p><p class="ql-block"> 1、(公元前六世纪)波斯拜火教-祆教-萨满教;</p><p class="ql-block"> 2、(公元前三世纪)南亚佛教;</p><p class="ql-block"> 3、(公元前三世纪)中华儒教;</p><p class="ql-block"> 4、(公元五世纪)西方基督教-景教-东正教;</p><p class="ql-block"> 5、(公元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教;</p> <p class="ql-block">1、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拜火教;</p><p class="ql-block"> 中亚地区的宗教传入最早是公元前六世纪由波斯传入的拜火教。又名:“琐罗亚斯德教”、“查拉图斯特拉教”、“祆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雅利安人的波斯先知琐罗亚斯德创立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论宗教。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我曾去过在伊朗亚兹德拜火教的祖庭地,见到了已经燃烧千年的“圣火”,很是震撼。</p><p class="ql-block"> 拜火教教主:阿胡拉·马兹达图像是一位头载波斯筒帽,有智慧长胡,手持圆环,立在鹰身双翼日盘的太阳人形象。祂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唯一标志。此图像最早出现于古代埃及,后经赫梯、米坦尼、腓尼基、亚述传播,最终在米底亚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演化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阿胡拉·马兹达神像。其双翼寓意神的灵动敏捷和无处不在的关注。日盘代表太阳,是光明、温暖和生命的源泉, 是能洞察一切,有净化万物和分辨善恶特性的“火”。</p><p class="ql-block"> 在伊朗阿胡拉·马自达的图像在地三处:一、伊朗克尔曼沙赫“贝希斯敦铭文”,铭文刻于公元前521年,是古代亚洲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二、伊朗法尔斯省设拉子阿契美尼德王陵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授命图》的纳克什·鲁斯塔姆石刻浮雕,三、伊朗南部的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遗址的皇家观众大厅、100柱大厅等建筑的石门、墙壁等位置的浮雕上。</p><p class="ql-block"> 拜火教教义:强调以阿胡拉·马兹达代表善,和安格拉·曼纽代表恶的二元对立,认为世界是善神与恶神不断斗争的场所,人类有自由意志选择善或恶。火视为光明在宗教仪式中具有重要地位,信徒通过拜火表达对善与光明的崇敬,因此俗称为“拜火教”,信仰唯一的造物主“阿胡拉·马兹达”。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期,拜火教被定为国教,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 学界一般认为:公元前六世纪,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在阿富汗的巴尔赫创建该教,并得到阿富汗大夏国王维斯塔帕的支持,在大夏统治集团的推动下,该教盛行于阿富汗及波斯。此时,中亚地区原住民是印欧语系伊朗族的塞种、斯基泰、粟特等 “深目高鼻”的白种人,即现在的塔吉克人。他们主要生活在河中地区的泽拉夫尚河流地区。公元前六世纪随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扩张拜火教逐渐传遍整个中亚地区,尔后,公元前六世纪-公元三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灭波斯,入中亚,依然沿袭拜火教。拜火教在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塔吉克斯坦等地传播。今在古代花剌子模和粟特地区一直有圣火坛、宗教铭文等文物出土。</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三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繁荣,中亚成为多元宗教交汇地,拜火教与佛教和萨满教并存,甚至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六世纪-八世纪拜火教在中亚流行约千余年,其主要遗迹有:</p><p class="ql-block"> 1、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努库斯的格奥尔卡拉城堡,是公元前4世纪花剌子模王国的重要城市, 1220年被蒙古人夷为平地; </p><p class="ql-block"> 2、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的克里尔干·卡拉遗址,是拜火教公元前四世纪仪式中心,出土有拜火教陶器、神像、壁画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3、阿富汗普勒胡姆里苏尔赫科塔尔遗址是二世纪初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和胡维色迦统治时期的拜火教神庙遗址; </p><p class="ql-block"> 八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控制占有中亚后,大批拜火教教徒东徙传入中国。现在中国的拜火教遗址和墓地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什曼村吉尔赞喀勒墓地。墓地地表铺有黑白石条,墓葬中有木制火坛出土,是世界范围内已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坛;</p><p class="ql-block"> 2、新疆和静县巴音郭楞乡伊克赛河北岸伙什托里盖墓群。墓葬地石堆墓间穿插分布大小不一的圆形石圈,体现了拜火教徒的灵石崇拜;</p><p class="ql-block"> 3、山西介休祆神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元年(1049年),原为祆教祠庙主体建筑,正脊上有两个站立的琉璃小人,被认为是祆教徒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4、陕西西安北周安伽墓,由斜坡墓道、五个天井、五个过洞、砖砌甬道和墓室组成。墓有一座由十二幅拜火教浮雕彩绘石刻组成的围屏石榻。</p><p class="ql-block"> 5、宁夏固原史氏墓群是墓主为北周都督、隋骠骑将军史射勿及子孙与史索岩叔侄,是隋唐时期粟特后裔,墓内出土金覆面和新月托金球金饰具有祆教色彩;</p><p class="ql-block"> 6、山西太原虞弘墓,墓主虞弘是中亚粟特人,在北齐、隋三朝为官,葬于晋阳。</p><p class="ql-block"> 7、江苏镇江火坛楼巷。据记载镇江有不少祆教徒,火坛楼巷与祆教的活动有关;广东广州巴斯教徒墓地是拜火教教徒墓地,占地约100平方米,现存8座成人墓和2座儿童墓。</p><p class="ql-block"> 中国拜火教是中亚拜火教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2、公元前三世纪的南亚佛教;</p><p class="ql-block"> 学界认为:公元前三世纪是佛教传入中亚的重要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创立,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尔后,经中亚逐渐传播至亚洲及全球各地。</p><p class="ql-block"> 佛教以“四圣谛”(苦、集、灭、道)为基础,认为人生本质是“苦”,苦的根源是“集”,是欲望与烦恼,通过修行可达到“灭”,即涅槃,摆脱痛苦的境界,“道”为八正道,即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实现解脱的途径,主张“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强调“因果业报”“生死轮回”,认为行为的善恶会影响来世,倡导戒、定、慧三学之慈悲、平等、智慧与修行。</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传播中形成了南传佛教(以巴利语经典为主,流行于东南亚)、汉传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文化融合,如禅宗、净土宗)、藏传佛教(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等地,有活佛转世制度等)等分支。历史上,中亚是佛教从印度向东亚传播的关键枢纽,佛教“东传”路线有二:北传,古印度建陀罗、大月支、罽宾、贵霜、大宛、康居、伊吾、高昌、龟兹、敦煌;南传,克什米尔、葱岭、莎车、于田、鄯善、敦煌。</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中亚传播以早期小乘佛教的上座部佛教为主,尤其重视原始佛教的教义和戒律,侧重个人修行解脱。中后期以大乘佛教为主,强调“菩萨行”和众生普渡。中亚作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枢纽,还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腊等文化元素,形成了兼具多元特色的佛教体系。公元7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中亚佛教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 基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以及学术研究,佛教在中亚的传播历史脉络如下: </p><p class="ql-block"> 1、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二世纪,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恒河流域,首次系统性传入中亚始于公元前273–前232年阿育王时期的宗教传播运动。阿育王派遣高僧末阐提等使团前往西北的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安息(今伊朗东北部)、康居(今撒马尔罕周边粟特地区)等地传教。当时,这些地区处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建立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多元文化的环境为佛教传播提供了土壤。</p><p class="ql-block"> 2、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一世纪,大夏的希腊欧西德莫斯王朝及贵族阶层正式接受佛教,佛教寺院与僧团在蓝氏城(今阿富汗巴尔赫)、阿伊-哈努姆(阿姆河北岸希腊化城市遗址)等地兴起。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原居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受匈奴压迫西迁,逐步征服大夏。大月氏统治者吸收希腊化佛教传统,以大夏为基地继续向中亚腹地传播,并为后续贵霜帝国的佛教繁荣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3、公元前一世纪,佛教沿丝绸之路北线继续向北扩散至安息东部(今土库曼斯坦) 及康居(粟特绿洲城邦)。活跃于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中亚粟特商人因贸易频繁接触佛教,部分精英阶层开始接纳其因果轮回、禁止欺诈的伦理观念,推动了佛教在城市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4、公元一-四世纪,贵霜帝国崛起是中亚佛教传播的里程碑阶段。其君主通过政治支持、文化融合与制度建设推动佛教成为主流宗教。贵霜势力覆盖中亚河中地区(撒马尔罕、布哈拉)、犍陀罗(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北部)及塔里木盆地诸国(龟兹、于阗),打通印度至中原的丝绸之路枢纽,为佛教东传扫除地理障碍。约公元127–150年,迦腻色伽王召开第四次佛教结集,编纂经典、统一教义,并大力赞助佛教建筑与艺术,其犍陀罗成为中亚佛教艺术与思想的核心中心,首次发展出融合希腊雕塑技法与印度佛教主题的具象化人形佛像的犍陀罗艺术流派,影响了整个佛教图像东传的文化历程。中亚撒马尔罕、布哈拉等粟特城市的粟特商人阶层与贵族成为主要信徒群,他们兴建佛寺、僧院与窣堵坡佛塔,撰写康居文书等。</p><p class="ql-block"> 5、公元三-五世纪,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崛起并控制中亚西部(安息故地),推行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对佛教构成竞争压力。但萨珊初期统治相对宽松,佛教在康居、花剌子模等边缘地区仍得以存续。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诸国(如龟兹、高昌)因远离萨珊核心区且受贵霜余威庇护,佛教继续繁荣。</p><p class="ql-block"> 6、公元四-六世纪,中亚北部草原的嚈哒人南迁征服贵霜残部及部分绿洲城邦,虽自身未皈依佛教,但未强力压制既有信仰。佛教通过粟特商人、传教士持续向草原边缘渗透,影响突厥语部落早期萨满教的部分实践。</p><p class="ql-block"> 7、公元七-八世纪,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联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附近)战役被认为是“佛教东扩终结”。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后强制推行伊斯兰教,摧毁佛寺、焚烧经卷,如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屈底波摧毁布哈拉祆祠连带佛教设施。此时中亚佛教已衰退数百年,河中地区早于八世纪被阿拉伯控制,佛教仅存于塔里木盆地。伊斯兰教的普世性与法律体系更契合新兴突厥-波斯王朝(如喀喇汗王朝)的统治需求而在中亚兴起。</p><p class="ql-block"> 中亚地区的主要佛教历史遗址如下:</p><p class="ql-block"> 1、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州佛教遗址有众多佛教寺庙、佛塔和石窟遗迹,出土过许多精美的佛教造像、壁画以及佛教文献等;</p><p class="ql-block"> 2、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有佛教遗迹,如佛塔基座、佛像残片等,反映了佛教在该地区曾经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3、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佛教遗址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遗址内有佛塔、寺院等建筑遗迹,对于研究佛教在中亚东部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3、公元1世纪的中国儒教;</p><p class="ql-block"> 中国儒教在中亚传播主要是靠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政权的制度思想传播。</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儒家,儒学,儒教是不同三个概念。儒家,是作为一个阶层存在;儒学,是一种思维方法,儒教,是一种信仰。</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儒教”是春秋时的巫、史、祝、卜的“儒术”而言。《说文》:儒,术士也。《法言·君子》:通天地人曰儒。《甲骨文字典》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祭礼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胡适考:儒是殷商之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所谓:尧舜禹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之“儒教”也。</p><p class="ql-block"> 儒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尔后,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p><p class="ql-block"> 中国之“儒”是以“仁”为根本,强调“礼”“义”“智”“信”道德准则,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追求“中庸”“和谐”,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伦理秩序统一的学说。它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更是渗透到社会制度、教育体系、日常礼仪,承担着教化民众、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教化之学”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随着中国政治政权在中亚的统辖管控,儒教以统一的政治意志进入中亚,管制着这里的一切文明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根据文献和考古遗迹研究,中国儒教随政权进入中亚的历史时间节点有:</p><p class="ql-block"> 1、公元一世纪,西汉时期随着汉使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宣帝神爵二年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轮台),中亚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西域三十六国为中原王朝管辖;</p><p class="ql-block"> 2、公元三-六世纪,魏晋南北朝设西域长史府,府址楼兰(今新疆若羌县),辖控中亚东缘伊犁河谷和帕米尔西缘;公元460年,高昌国建立,儒教文化从河西、北魏不断输入高昌国,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有《毛诗》《论语》《孝经》等遗存发现。</p><p class="ql-block"> 3、公元六-七世纪,隋朝设西戎校尉,府址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辖控中亚河中地区和费尔干纳盆地并与突厥政权争夺中亚利益;</p><p class="ql-block"> 4、公元七世纪,唐贞观十四年,设安西都护府于新疆交河故城,管辖西域和中亚东部,后因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将安西都护府迁至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碎叶城”,与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一起辖控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粟特、韶武九姓地区。</p><p class="ql-block"> 5、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西辽(1124-1218),国祚94年,为中国契丹人所建。其开国大帝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他战胜高昌回鹘和东喀剌汗国后,又在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及中亚联军,并定都中亚楚河地区的“巴拉沙衮”,又称:“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现其遗址已是世界文化遗产。西辽政权以儒教思想和制度经营中亚百年之久,依照儒家开科取士的方式治理中亚,推动了儒教在中亚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6、公元十三-十四世纪,蒙古西征灭西辽。蒙古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之四大汗国,分别辖控中亚北部、中亚中部、中亚东部、中亚西部,通过“编户齐民”的社会管理,“战赤驿站”的交通网络、“垄耕灌溉”的农业技术、“丝织造纸”的工艺技艺、“八思巴文”的中原文献、“榫卯斗拱”的建筑艺术等等传入中亚,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进步。元代,察合台汗国在中亚后设西域别失八里宣尉司都元帅府,府址(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辖控中亚东部,并将儒教的等级秩序、道德教化、仁义理想等观念带入中亚。</p><p class="ql-block"> 7、公元十四-十七世纪,明设哈密卫,府址哈密,辖控中亚东部与帖木儿帝国对峙,以防帖木儿向东进逼中国西域;</p><p class="ql-block"> 8、公元十七-二十世纪,清将西域改“新疆”,设伊犁将军辖控天山南北,府址新疆霍城,对哈萨克、吉尔吉斯各部等实施册封,建立宗藩关系。</p><p class="ql-block"> 以上中国各历史时期王朝以儒教方式对中亚各个部落政权的文化渗透和染指。</p> <p class="ql-block">4、公元5-10世纪的西方景教</p><p class="ql-block">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由5世纪基督教神学家聂斯托利创立而得名。又名:“聂斯托利派”。 </p><p class="ql-block"> “景教”教义在继承基督教基本信仰基础上,主张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分开的,各自独具地位,而非如正统基督教的“神性与人性合一于同一本体”,所谓:“二性二位”论。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耶稣人性的母亲,反对将玛利亚神化。</p><p class="ql-block"> 这是“景教”与“基督教”教义的分歧点。</p><p class="ql-block"> 1、公元五-七世纪,景教431年被罗马教廷斥为“异端”,迫使信徒东徙,于5世纪末传入中亚。中亚最早接触并皈依景教的是粟特人,他们借助丝绸之路,从波斯(今伊朗)将“景教”向北传入中亚粟特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花剌子模(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西部)以及中国新疆的喀什、库车等地扎根。中亚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城市成为重要中心,并有早期景教修道院与教堂遗迹。</p><p class="ql-block"> 2、公元六-七世纪,中亚粟特人凭借经商优势,成功的使中亚突厥汗国上层接纳“景教”,以致6世纪末突厥可汗还曾向拜占庭帝国请求派遣“景教”教士来中亚传教。</p><p class="ql-block"> 3、公元八-十三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后,景教虽受伊斯兰教影响,但仍保持活力。九世纪后,景教当地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传播模式,甚至影响了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 </p><p class="ql-block"> 4、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时期,因蒙古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包容政策,景教在中亚再度兴盛,蒙古统治阶层中不少人(如拖雷之妻唆鲁禾帖尼)信奉景教。此时,景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形成多元并存局面。</p><p class="ql-block"> 5、公元十四-十六世纪,随着帖木儿帝国崛起和伊斯兰教的强势推广,景教在中亚逐渐衰落,信徒被迫改教或迁徙,最终被伊斯兰文化取代。</p><p class="ql-block"> 6、公元二十世纪,俄国人占领中亚,随之带来了基督教的另一分支东正教,再次使基督教在中亚有了根续。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有东正教堂,内有中国东正教徒供奉用中文书写的圣经和圣物。</p><p class="ql-block"> 景教在中亚的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1、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阿克别希姆古城景教教堂及墓地。墓地为八世纪的景教教堂,包括十字形平面、穹顶的叙利亚式礼拜堂及其南面的洗礼厅。在教堂周围和西面的大院内,发现有洞室墓和土坯砌壁的竖穴墓,是迄今所知中亚最早的景教墓地。</p><p class="ql-block"> 2、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发掘出七7世纪左右的景教十字架和其他基督教标志的骨罐。</p><p class="ql-block"> 3、七河地区大致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和江布尔州等地,十九世纪末,发现了600余件景教徒墓志铭,碑文使用古典叙利亚文福音体,采用中世纪叙利亚语—突厥语双语形式书写,其内容揭开了元代突厥语部族景教信仰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4、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有东正教堂,内有中国东正教徒供奉用中文书写的圣经和圣物。</p><p class="ql-block"> 公元五世纪中国唐代时期,中亚是景教向东中国传播的“桥梁”和“枢纽”。公元635年,景教传教士阿罗本抵达长安,受到唐太宗礼遇,朝廷允许其传教,当时被称为“波斯经教”“大秦景教”等。 </p><p class="ql-block"> 自唐代起始,景教在中国留下的重要遗迹有:</p><p class="ql-block"> 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立,记载了景教在华传播情况。明天启三年在陕西周至县或长安附近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p><p class="ql-block"> 2、北京房山十字寺遗址: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辽代称崇圣寺,元代改为景教寺院,又称:十字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比较完整的景教寺院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 </p><p class="ql-block"> 3、新疆吐鲁番景教寺院遗址:整体呈景教教堂的“三殿式教堂”典型布局,出土了色彩明丽的景教壁画残块、玉雕十字架、以及用叙利亚语书写的景教文献及汉文的佛经和道经等多种语言文字的纸质文书。 </p><p class="ql-block"> 4、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内的景教寺院遗址:寺院遗址墙面上既有汉文题记,也有回鹘语、叙利亚语题记,有多宗教、多语种共存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5、新疆霍城阿力麻里故城遗址的景教石刻:遗址发现了一批元代景教石刻,是景教在新疆地区曾经传播的重要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 6、福建泉州景教文物:1940年至1984年间,泉州出土了汉文、叙利亚文也里可温碑、回纥文景教徒墓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景教徒墓档垛石、八思巴文景教碑、管理泉州路也里可温碑等多种景教文物。 </p> <p class="ql-block">5、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是最后一个进入中亚地区的宗教。现在而今眼目下,伊斯兰教却是中亚地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能的宗教,也是中亚流播最为强势和广泛的宗教。。</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创立,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真主者”。</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核心教义:真主“安拉”唯一。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他通过天使传达《古兰经》启示,主张和平、宽容、行善,禁止偶像崇拜,强调善恶有报、后世复活与审判。其宗教义务为 “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五功。</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形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分支,是世界上信徒增长最快的宗教之一。</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是一个跨越数世纪的复杂历史进程,核心是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征服、政治统治、文化渗透的紧密交织过程。</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的准确历史节点,通常被认为是公元七世纪后半叶。</p><p class="ql-block"> 1、公元七世纪中叶, 651年,阿拉伯军队灭波斯萨珊王朝后,迅速越过阿姆河,首次将势力延伸至中亚边缘地带(如吐火罗斯坦)。654年,673年,阿拉伯诸将领以政治统治与宗教传播为征服目标,进攻中亚的米国(弭袜贺,今撒马尔罕附近) 和康国(飒秣建,撒马尔罕),并围攻布哈拉地区和中亚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核心区)的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 2、公元八世纪初,705–715年,作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呼罗珊总督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是伊斯兰教在中亚传播的核心奠基者。以军事行动为辅佐在整个中亚摧毁异教庙宇、焚烧宗教典籍,强制推行礼拜、割礼等伊斯兰习俗,强制推行伊斯兰法律与税收制度,对非穆斯林征收吉兹亚人头税,鼓励阿拉伯士兵与本地居民通婚,加速语言(阿拉伯语取代粟特语)、法律(沙里亚法)与生活方式的融合,给予改宗者免税、土地分配优惠,实施宗教文化的全面控制。</p><p class="ql-block"> 3、公元八世纪中叶–十世纪,750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推翻倭马亚王朝,中亚进入新统治阶段。伊斯兰教逐步向东渗透至七河流域(楚河、伊犁河流域)及草原游牧部落(如葛逻禄人),并建立宗教学校(如布哈拉的卡梁建筑群)、图书馆,培养本土乌莱玛(伊斯兰学者)阶层。以沙里亚法为核心治理社会,铸造伊斯兰铭文的钱币,使伊斯兰教深度融入政治合法性建构。通过贸易与传教,影响今新疆西部(如喀什噶尔),为后续喀喇汗王朝的伊斯兰化铺路。相较于倭马亚的高压军事统治,阿拔斯更注重文化与宗教融合,支持波斯学者(如翻译运动)将伊斯兰思想与本地文化结合,推动苏菲神秘主义(如早期苏非教团在布哈拉、撒马尔罕兴起)与波斯伊斯兰文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4、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二世纪, 960年,喀喇汗王朝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推动天山南北(今新疆西部)的伊斯兰化进程,中亚北部草原(如哈萨克草原、吉尔吉斯山地)的突厥游牧部落(如喀喇汗王朝的先祖)大规模皈依伊斯兰教。中亚全面伊斯兰化的文化定型。</p><p class="ql-block"> 5、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征服中亚后,初期对宗教采取包容政策,但后期蒙古贵族(如帖木儿)逐渐伊斯兰化。帖木儿帝国(14世纪)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将伊斯兰教作为统治工具,修建清真寺、经学院,推动宗教与文化融合。另外,伊斯兰教的神秘派苏菲主义在普通民众中广泛流行,成为伊斯兰化深入基层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在中亚的主要宗教遗址有:</p><p class="ql-block"> 1、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列吉斯坦广场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广场周围有三座神学院,建筑外观宏伟,装饰有精美的马赛克、壁画和木雕,展现了中亚伊斯兰建筑的高超技艺。 </p><p class="ql-block"> 2、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谢赫·静达陵墓。这是是以库萨姆之墓为主体的陵墓群,由13座陵墓和1座清真寺组成。建筑大多为青色砖石结构,装饰华丽,有陶雕、彩砖镶嵌。 </p><p class="ql-block"> 3、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四塔清真寺。它建于1807年,最初是经学院的门楼,以四座高耸的塔楼闻名,塔楼高约17米,塔身布满繁复的几何纹饰及釉面瓷砖。 </p><p class="ql-block"> 4、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波洛哈兹清真寺。:它建于1712年布哈拉汗国时期,有壮观的木柱回廊,由20根雕刻精细的彩绘木柱支撑,柱身布满繁复的几何与植物纹饰。 </p><p class="ql-block"> 5、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沙克帕克阿塔清真寺。它建于9世纪,位于玛恩戈什拉克岩石峭壁下,是哈萨克草原上最古老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6、哈萨克斯坦的塞梅清真寺。它建于1852年, 14扇以红砖砌成的窗户是其标志。</p><p class="ql-block"> 7、吉尔吉斯斯坦布拉纳塔及宫殿遗址。它建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是伊斯兰教开始在中亚传播时的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的并非单一事件, 这一进程既体现了武力传播的残酷性,也展现了文化调适的韧性(波斯伊斯兰艺术、苏菲神秘主义的中亚变体),最终使中亚成为连接阿拉伯、波斯与东亚的伊斯兰文明独特分支——其影响至今仍深刻塑造着中亚五国的社会、语言与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