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笛。

刚G

<p class="ql-block">^我有一支长笛。</p><p class="ql-block">1968年冬天,"知识青年"的我,随本校~武汉.武昌水果湖中学高班的大同学,下放到湖北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这些大同学们都是学校的"音乐人",他们乐器演奏得很出色.小提琴,中提琴,单簧管,手风琴,曼陀玲......</p><p class="ql-block">大同学说:"交响乐队"还差木管长笛呢!</p><p class="ql-block">1969年夏天,大同学们作主,在武汉用135元钱,给我买了一支长笛.(记得我第一年在农村全年劳动的工分"分红收入"是32元零2分)。</p><p class="ql-block">打开长笛的米色皮匣子,那熠熠银光的长笛,躺在深蓝色的金丝绒衬垫上,一切美得叫人眩晕。得到了这支长笛,我既新奇又欢喜,兴奋的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p> <p class="ql-block">^妈妈知道我买了长笛,每个月从微薄的生活费中(她们去了“五七干校”)给我寄来十元八元的,慢慢将这支长笛的"巨款"还清。</p><p class="ql-block">对于第一次见到的长笛,我可是一窍不通啊!幸运的是,在大同学的引见和帮助下,我得到了武汉音乐学院李洪堃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李老师的教学下学习了长笛。</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武汉音乐学院见李老师,我很紧张,拿着长笛手足无措,大热天的,头上竟冒出了冷汗.那时的我,样子一定很傻!</p><p class="ql-block">李洪堃老师当时约三十来岁,她那双美丽有神的大眼睛,像汪深深的湖水;她浓密的黑发编成两条辫子,垂在肩上;她个子不高,衣着朴素、淡雅。她轻轻地说着话,很温柔也很严肃。</p><p class="ql-block">李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长笛专业毕业的,我知道老师的教学很认真很严厉。</p><p class="ql-block">她手把手的教我,从拿长笛的手式、把位和站姿讲起,然后就是如何"运气",如何控制"嘴形"。她最先从c调讲起,音阶、手法、指法……</p><p class="ql-block">下课了,老师说,回家练吧,下次来"回课"。</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家,练啊练啊,总觉得时间少了。第二次去回课,老师不说话,只静静地看着我。我认真地“表现着”,既拘谨又紧张。</p><p class="ql-block">末了,老师笑了。亲切的说:嗯,很不错,好好练,能学出来。她的赞许让我高兴得心都要飞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我每天更加勤奋的练习.真是"起五更睡半夜"啊。天朦朦亮就起来练音阶,晚上在水果湖边吹到月亮升起老高。</p><p class="ql-block">假期有限,一段时间后,我回到了农村,老师就用书信的形式指导我,五线谱上划满了星星点点的讲解,每一封信都是厚厚的一沓。后来老师下放到"五七干校"了,她继续写信指导我(这些信件我一直珍藏着,令人痛惜的是在最后一次搬家时遗失)。</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乡里的邮递员背着绿色邮包,气喘嘘嘘从田梗上走来。他举着信喊我,我顾不得正在田里插秧,拔腿向他跑去,溅得一身泥巴一身水,手一抹,画了个大花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我双手接过老师的信,小心翼翼折好放进口袋,晚上,我会在煤油灯下把老师的信读好多遍好多遍……</p> <p class="ql-block"> ^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考验着我们的革命的激情。我们光着膀子在烈焰的炙烤下割麦打场,我们打着赤脚在冬天的冰凌中开沟修渠;我们和老乡比力量比干劲;我们吃野菜睡地铺,我们砍茅柴挑牛粪.我们战天斗地"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而我们的内心又充满了彷徨和迷惘,我们渴望心灵的生机,寻找着蹉跎岁月中的精神家园。每个晚上都不会空闲着,你看我的同学们,不是在煤油灯下教农民的孩子唱歌,就是在知青的茅草屋前房后练习乐器。</p><p class="ql-block">如果哪天能早点收工,喝过红薯稀饭,草草洗一下"泥巴腿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拿出自己的家伙什,合奏着,“重奏”着。小天鹅,喀秋莎,一条小路,彩云追月……</p><p class="ql-block">夜渐渐深了,村庄已沉睡,只有两三点灯火依稀眨巴着眼睛.远处沉默的"鸦骨山"在聆听,村边流淌的季河水在唱和,我们的音乐声在幽静广漠的夜空中传得很远很远,我清脆明亮的长笛声也传得很远很远!</p><p class="ql-block">看,天上的星星也在听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浪漫和美好啊!  </p> <p class="ql-block">^时间似流水,悄然逝去,又似一把沙从手指间点点滑落。命运和我撞了个满怀,又与我擦肩而过,我没能进入音乐的殿堂,更没有成为音乐人、演奏家。</p><p class="ql-block">几年后我从农村被招工回武汉,进工厂当了工人。几十年光阴荏苒.工作求学,结婚生子;几十年奔波打拼,为了生计为了生活。音乐,长笛,已和我渐行渐远,成为了我遥远又朦胧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多年后,我徘徊在武汉音乐学院的门口,最终还是没进去再见李老师。</p><p class="ql-block">感谢恩师?可是我惭愧终是“学无所为”啊……</p> <p class="ql-block">^画外音:武汉音乐学院(武汉艺术学院)的前身是189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p> <p class="ql-block">^在音乐学院,看到树荫下,匆匆而过的长笛的背影,我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工厂的朋友张姐姐(师傅)曾经说:“通过长笛,我们认识了70年代初进工厂的知青中最小的你,也认识到你与那些哥姐们的不同。你腼腆,青涩但与我们工人交往最多,比清高群像多了几分亲切。</p><p class="ql-block">你的长笛让你充满了文艺范,人们不时地要你吹奏一下活跃气氛,你也毫不忸怩,落落大方给大家凑兴!</p><p class="ql-block">这情景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一回想仿佛是昨天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打开米色小皮匣子,长笛在蓝色金丝绒垫的衬映下银光依然,那些长笛的“人和事”,生动着鲜活着,他们扑面而来,让我激动似难以自已。</p><p class="ql-block">在那艰难困苦的知青年代,炼狱般的生活没有压垮我们;苦难、蹉跎的青春岁月,我们依然奋力向上。我的长笛,让我感悟到了人的美好音乐的美好;我收获了意志,坚强和真诚。这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好好珍藏。</p> <p class="ql-block">^这张当年(1969年7月)在武汉江汉路星火乐器商店购买长笛的发票,几乎要成为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那天,年近古稀的我,在武汉汉阳月湖琴台音乐厅前吹长笛,我想起了李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天,年逾古稀的我,在武汉东湖边吹长笛,我想起了李老师。</p><p class="ql-block">老师,您我之间,除了长笛,好像没有讲过一句别的话,甚至一口茶水我也没曾给您奉上。但是,老师,我知道,您给我了人生丰富的美和音乐感受,您是我内心深处永远美好和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将&lt;&lt;我的长笛&gt;&gt;的美篇献给您,为了那些不曾忘却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