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p><p class="ql-block">【意译】学习了人道、天道、地道并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让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不平,这不是很愉悦的事情吗? ” </p><p class="ql-block">【大化思语】</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的起点。 “依于仁,游于艺”是外在的行为和知识的学习,是下学的内容。“志于道,据于德”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整体境界提升,是上达内容,孔子把上达和下学的内容合二为一,在学习下学的内容同时提高意会的认识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体悟学习的快乐。我们很多孩子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下学的行为和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缺少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培养,没有上升到上达的内容,学生体会不到学而时习之的境界之美,无法体验学习的快乐,也就是缺少学习之道形成的感悟之美。 </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道?道是人们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一种愉悦的心境,也是上达的内容,刘仲林教授说: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道,道是实践亲证而达到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 也就是学而时习之悦的境界,这是一种领悟。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你在山底和爬上山顶的时候感觉一致吗?但你站在山顶的那种快乐就是你找到学习的愉悦境界之美,是一种视野和心情愉悦的心境。这种境界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用马斯洛的话说就是登山感悟人生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目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忽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缺少了对孩子天性的保护,让孩子慢慢丧失与生俱来的天性,据近些年的调研孩子们的能力在慢慢减弱,这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家长感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思维不能给与正确的引导,国家倡导国学进课堂实际就是我们的教学中要融入上达的内容。这是被中西方教育共同忽视的问题。目前缺少上达的内容孩子们缺少兴趣和动力,缺少对孩子理想教育,孩子们就会没有前进目标,缺少深度思考的培养,所以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被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慢慢抹杀,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变得越来越笨,体现在工作中的就是大学生说的毕业就是失业,不是社会没有可作之事,是能胜任工作的毕业生有限。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 树立自己人生梦想、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能力强而且具有优秀品德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很多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要面对学校很多作业,有的学生跟我讲,很多孩子不是在写作业,而是在抄答案、抄作业,只有完成作业,老师才不会找家长,学生才不会被老师批评,面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说只能让孩子感觉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学生每天就是以完成作业为主,体会不到学而时习之的快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家长也很着急,他们也在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孩子也非常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怎么办?在我接触的孩子来看,这样的学生有相当的一部分可以改变,改变的方法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这就需要在校老师或者是课外辅导班的老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我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一.我利用医学上用进废退的原理 ,也就是说学习会让我们远离老年痴呆的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孩子们“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 孩子会说,我们吃饭的目的就是为了身体不缺少营养营养,有的孩子说“为了防止我们饿。有的说“不吃饭”时间长了就会饿死,有的说为了我们能长高个。我们每天吃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身体的营养,我们每天身体的成长,健康都需要营养。如果我们身体缺少营养就会营养不良,就会生病,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还有一个部位需要我们每天补充营养,它才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睿智。这个部位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大脑。我们想一想我们身边六七十岁的,人人都是什么样子?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还有我们说美国的特朗普,这些人为什么在这个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能治理一个国家?我们身边六七十岁的人 ,有的人身体上出现了残疾,有的人不能自理,还有很多的人已经成为老年痴呆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大脑营养不良的结果,我们大脑的营养,一方面是我们吃的饮食的营养,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每天补充的智慧。如果我们每天学不到智慧,我们的大脑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痴呆,那么这就是医学上用讲的用进废退的原理。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大脑缺少了营养,缺少了智慧,我们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p> <p class="ql-block"> 二 通过语文的阅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一切,做明德亲民的新一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 比如:《爱,其实很简单》对于这篇文章的分析首先从爱入手,爱的由来,以及与哪些人之间存在爱。爱是由我们中华文化的“孝”衍生出来,孝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家尊重父母,在学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进一步理解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博爱,由此会让学生联想爱存在于那些人之间?爱虽然很简单,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博爱的胸襟爱身边的每个人。文章的主人公独臂老人之所以能给腿有残疾的年轻人让座、同时为了维护小伙子的尊严,这位老人又提前下车,就是因为老人家心中有博爱的情怀,老人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转移到小伙子身上,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目前学生们欠缺的地方,就是老人的观察力,老人为什么那个发现小伙子是残疾人,作者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年轻人一上车老,人从小伙子的动作就观察到小伙子行动不便,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小伙子,我们很多孩子在做题的时候,经常是自己做的时候发现不了问题,老师给扣分后才知道自己没把题看完,或者忽略某一个细节,自己没有拿到满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阅读力,观察能力。缺少阅读力的学习是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以这种方式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习成绩。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当学生的阅读答案基本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境界的体悟,这个时候我也会体会到教学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个个人心有仲尼”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成为孔子一样的潜在能力,为什么目前像孔子一样的人不多。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让每个孩子成为和孔子一样出色的人才,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和谐的社会文明,这样我们自己不仅能感受大家庭的温馨与爱,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是宇宙生命科学,明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悟万物与我唯一的空明与宁静,弘扬经典,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精神、中华风貌、中华气派。这是学习、践行、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