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五十年前的乡村记忆

黄山秀色

<p class="ql-block">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片热土在召唤。在阳春市八甲镇大坡村委会塘岩村,有3位外嫁姐,其中黄丽美生活在珠海,黄永美、黄昭美生活在春城。她们都出生在生活艰苦的五十年代,出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家长或入学时老师都分别给她们起上带“美”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她们虽身处异地,但心中思乡之情却愈发浓烈。娘家那熟悉的村寨、和睦的邻里、美味的小吃,还有那一串串儿时的回忆,如同电影般常在她们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们相约于2025年8月2日重回娘家,踏上那片养育自己成长的热土,感受那份深深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位男士与回娘家的“三美”姐在塘岩村一起长大,年龄比她们小一至二岁。童年我们共同玩过“打仗”“跳海”“捉迷藏”等游戏;一起步行到3公里多远的子更胶场看电影;一起进过小学读书。长大至17岁后,我们一同在生产队干农活,直至后来她们分别远嫁他乡,但姐弟那份纯真的感情仍然保存。她们回到娘家,我与亚石等人高兴陪同,一起寻找五十年前的乡村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天早上7时,我们在塘岩村出发,步行上熟悉的牛路巷㘭顶,眼前便是砻谷钩山坡,因该坡形似五六十年代村民砻谷做米时用的磨钩而得名。此时,我问大家,你们还记得此坡种过什么作物而出名吗?大家仍然记忆犹新,异口同声说种过金瓜(南瓜)、甘蔗。</p><p class="ql-block"> 是的,在七十年代初,塘岩村群众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发展养猪,为解决饲料问题,在村长黄昭行的带领下,将该山坡全部种上金瓜,一举成为八甲镇的养猪先进村,引来镇内外无数的参观者。此后“金瓜山”名扬各地。种金瓜也不过是三几年的时间,后来被薯类、豆类作物所代替。1991年,为大力发展甘蔗生产,该坡又全部种上了甘蔗,一度成为“甘蔗山”。</p> <p class="ql-block">  砻谷钩山坡,曾称为“金瓜山”“甘蔗山”。</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原大坡中学背的乡村公路,到达了三叶农场乔连分场的大坡一队。七十年代,该队成立武装连,经常组织青年工人军训、射击,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连队。我们伫立在七十年代专放电影的旧篮球场,回想起当年早早吃晚饭,拿着凳子来看电影的幕幕情景。离开篮球场后,我们进入队部游览,只见当年的瓦房已改建为一层楼房,并新建了2幢二层半的楼房。据了解,该队许多老工人都退休了,现在还招收了部份外省人员当割胶工。</p> <p class="ql-block">  在农场一队合照。</p> <p class="ql-block">  背靠连塘,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农场一队出来,,我们步行到了当年在生产队劳动时的高排垌,这条垌包括文沛屋地,面积共33亩多。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大片土地,回忆起当年在这田垌插秧和收割稻谷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社员插秧,最早是按牌仔计报酬的。每插完一桶秧苗获得一个牌仔,干完一天工,便累计各人的牌仔计工分。后来便分组插秧,按各组完成的插秧面积多少计工分。收割稻谷时,早造割高镰,即将含少量稻杆的稻穗挑回家,按各位社员收割的稻穗重量计工分;晚造则分组收割,用禾桶锤脱稻穗的谷粒,按稻谷的重量计工分。</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轮番耕作。在这片土地里,我们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也收获了丰收的果实。现在这条垌的土地,已被老板承包种植花卉了。</p> <p class="ql-block">  高排垌。</p> <p class="ql-block">  大家观赏高排垌。</p> <p class="ql-block">  三位外嫁姐,从左至右为黄丽美、黄永美、黄昭美。在山塘路基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下图从左至右,分别是黄丽美、黄永美、黄昭美、王昭媚、王亚美。</p> <p class="ql-block">  下图从左至右为亚山、亚毛、亚石。</p> <p class="ql-block">  离开高排垌,我们沿着山塘公路走上高排㘭,到达名叫石坑的地方。3位外嫁姐都清楚记得,童年我们往这条山坑小路,可登上大岭头,捡菇棯、打山柴、捰松扫等等,感到无比的快乐。现在这里已建起养猪场,成了养猪基地。我们不便进入参观,只好在路口处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全体人员在石坑路囗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通往白石坑村的乡村公路,经过崩陂垌,便到达塘岩村村民耕种的田螺塘垌,面积38亩多。这条垌距塘岩村约3公里,是村民耕种最边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三位外嫁姐面对这条垌还准确地说出,该垌的西边是甘村的水鬼塘,北面是白石坑村的河木塘。田螺塘垌有个地点叫水闸囗,坑边有块空地叫㓥猪坪,有块田叫光顶大田。七十年代该垌除种水稻外,还种过小麦。当年在这条垌插秧或收割稻谷时,最令村民们开心的一件事,就是生产队会派几个人在家做玛皮。他们把玛皮做好后,挑到㓥猪坪分给各家各户当午餐吃。村民们边吃边聊,喜气洋洋,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暖。如今这片水田已被老板承包,种上了树仔菜。</p> <p class="ql-block">  黄永美在崩陂垌留影。</p> <p class="ql-block">  田螺塘垌。</p> <p class="ql-block">  大家在田螺塘垌观赏树仔菜。</p> <p class="ql-block">  游览田螺塘垌之后,我们继续前往白石坑村,这是大坡村委会最边远的小山村。我们来到该村当年的谷仓,也是生产队的队部。这里开过切粉厂,附近生产队的社员都会拿米到该厂换取切粉。当年的房屋早已崩塌了,但白石坑谷仓这一地标仍记在人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白石坑的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各户都在山边建起了楼房。这时,我们只见田垌里村民忙于耙田插秧,勤劳耕种,盼望晚造有个丰收年。</p> <p class="ql-block">  全体人员在白石坑村当年的谷仓处合照。</p> <p class="ql-block">  村民忙于耙田插秧。</p> <p class="ql-block">  这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大家打起雨伞,继续向石古岭前行。石古岭是大坡村最高的山岭,也是与安马村委会交界的山岭。该岭因半山腰有一块高耸的巨石而得名。在该岭的路旁有一个水潭,因长年流下潭的水声不断,所以叫响水潭。经过响水潭就到达了石古岭的岭背。在生产队劳动时,我们经常到此岭打柴烧石灰。现在该岭被老板承包,种上了桉树。</p><p class="ql-block"> 时近9时,我们结束了此次家乡田园、山水的游览。3位外嫁姐心情愉悦,大开眼界,不但勾起了她们当年在娘家生产生活的许多回忆,更为近年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和赞扬。她们无比感慨地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家乡的记忆永不褪色。(2025、8、5)</p> <p class="ql-block">  在石古岭背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石古岭背沿途回家。</p> <p class="ql-block">  游览乡村田园后,到八甲圩鸿福酒店饮茶,共叙乡情亲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