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旅(5)游览嘉峪关·长城笫一敦·悬壁长城

陈国雍

2025.6.17. 星期二 晴 早上6:30分从酒店打的到敦煌火车站(36元),7:26分乘上D2759次动车,动车在戈壁滩上奔驶,在这片“难生草木的土地”上,从窗外望去满目荒凉;有些地段没有人烟也没有绿树,铺天盖地的荒凉,只有稀疏的“骆驼草”点缀着这片贫瘠的土地。 这时候让我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有一户邻居因为解放前男主人参加过“一贯道”全家被迫迁徒到甘肃,但没有多久的冬天一个夜晚,这家人又出现在弄堂的过家楼下,全家人卷宿在铺满稻草的屋楼下,听着这家主人的诉说:甘肃生活的艰苦、满天的风沙,最小的女儿被狼吃了……弄堂里的老太太抹着眼泪纷纷捐出蓆子、衣物和少量的棉被。没多久这户人家被允许返回自已的祖籍地安徽。从此以后“甘肃”在我少年时代就被认知是一个荒凉,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 动车途径瓜州、玉门、嘉峪关南站,3小时之后才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嘉峪关坐落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 5 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非凡的气势。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铸就的屏障;向南,它又与天下第一墩相接,共同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br>嘉峪关也是古代 “丝绸之路” 上的交通要塞。无数的商队、使者从这里经过,带来了东西方的货物、文化和思想。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br>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年),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 内城是嘉峪关的核心,门上都建有巍峨的城楼。城楼上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既展现了军事建筑的威严,又不失建筑艺术的精美。 外城环绕着内城,设有瓮城、罗城等防御设施。瓮城的设计极为巧妙,当敌人进入瓮城后,城门关闭,守军可以从城墙上向瓮城内的敌人发起攻击,形成 “瓮中捉鳖” 之势。罗城则是外城的主要防御屏障,城墙高大坚固,上面设有箭楼、敌楼等,进一步增强了嘉峪关的防御能力。 站在嘉峪关的城楼上,俯瞰着茫茫沙漠戈壁,黄色土墩,逶迤盘桓在戈壁滩的苍茫大地,那些古长城仅存的黄色土墩,散落在无垠的戈壁滩上。它们由夯土筑成,历经数百年风沙侵蚀,表面早已沟壑纵横,却依然倔强地挺立着。 祁连雪山,峰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与脚下的戈壁、土墩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试图将这份雄浑与秀美定格,让远方的亲友也能感受到这份来自西北大地的震撼。在嘉峪关景区可买20元联票,乘旅游大巴车可以很方便的到达“长城第一墩”景点 和“悬壁长城”景。 如今,嘉峪关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无数游客循着历史的足迹而来,在土墩旁驻足沉思,在城楼上眺望、遐想。 在河西走廊的苍茫戈壁与祁连雪山交汇处,矗立着一座见证了数百年风云的明代军事建筑 ——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标志性建筑, 长城第一墩处于讨赖河北岸悬崖之上,与关城、悬壁长城共同构成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它矗立于近 56 米高的垂直河岸,地势险峻,素有 “天下第一险墩” 之称,因其作为明长城最西端的首座烽燧,被赋予 “长城第一墩” 的美誉。 长城第一墩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 年),它与关北的悬壁长城形成 “明墙暗壁” 的互补格局,共同扼守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墩台不仅承担着烽火传递、敌情瞭望的功能,还是明代边防体系中 “五里一燧,十里一墩” 的典型代表。 墩台残高约 10 米,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虽历经风沙侵蚀,仍保留着明代军事建筑的粗犷质感。曾经,这里旌旗飘扬,号角齐鸣,戍边将士在城楼上守望,在土墩间巡逻,抵御着外敌的入侵。如今硝烟散尽,只留下这些土墩,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讨赖河峡谷在此形成天然鸿沟,墩台与对岸峭壁相距百米,河水湍急,崖壁如削,古人利用这一地形构建了 “以河为堑,以崖为障” 的防御体系,堪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横跨讨赖河峡谷的天险吊桥全长 128 米,行走其上可感受脚下急流轰鸣的震撼;2023 年新增的空中滑索项目则以 50 米高空、320 米跨度的刺激体验,让游客从空中俯瞰峡谷与墩台的壮美画卷。<br>历史文化体验馆地下展厅通过多媒体互动、文物展示,系统讲述长城第一墩的历史沿革、军事功能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br> 站在悬壁长城脚下仰头望去,斧劈刀削的山岩如巨兽獠牙直刺苍穹,银灰色城墙如巨龙鳞片嵌在 70 度的陡坡上,我们几位有点望而生畏,这分明是先民在天地间写下的惊叹号,以险为笔,以志为墨,在绝境中刻下了文明的脊梁。我们敬畏自然的威严,更敬畏先人的精神。 关城的雄伟、第一墩的孤绝、悬壁长城的险峻,它们不仅是砖石堆砌的防御工事,更是先民们用智慧与勇气写就的生存史诗。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坚韧。这些黄色土墩,不仅是长城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在茫茫戈壁中矗立,诉说着不朽的传奇。<div> 注:历史资料引用了百度条文 <br> 2025.8.5<br><br> <br>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