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1510 辑‖两渡秋晴桥

汾州文化

秋晴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昊 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汾河行至灵石境内时忽然收腰,将两渡镇裁成两匹对展的绿绸。秋晴桥便是搭在绿绸裂口处的鎏金褡裢,白日里盛着车马喧嚣,入夜便装起满河的星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晴桥,横跨汾河之上,在县城往北15公里处。两渡秋晴,便成为灵石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座石桥,长104米,宽5.4米,高5.7米,通体取霍山黄沙岩筑就,刚劲有力,坚固耐用。它既有北方的雄浑大气,又透着江南的温婉清雅。数百年间,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岿然不动。尽管历史的车轮在桥面上碾出了深深的辙印,但桥两侧116根沙石望柱和115块石板护栏依旧傲然挺立。望柱上的石狮、石猴和各种瓜果造型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在霞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在桥基的上下游方向,皆筑有缓冲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条石间以银锭形铸铁铆接。石桥的东西桥头,各端坐着一对石狮,它们静静地目视着前方。河水潺潺,轻轻地拍打着桥墩,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仿佛吟唱着一首首古老的歌谣。 </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座拱桥,共有大小11孔桥洞,主桥洞7孔,大小相同;引桥洞4孔,高低各异。每个拱起的桥洞,像一轮弯弯的月亮,宠辱不惊,透着不动声色的沉稳和自信。每孔桥洞顶部各雕一灵兽,头在北,尾在南,被视为镇水之物。遥想当年,高高的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小贩川流不息。每逢庙会、赶集,英武的核桃、景家沟的西瓜、新庄的甜瓜、军营坊的小磨香油,甚至孝义的柿子,柳林的红枣……各种土特产品从桥上源源不断地运往小镇,再辗转各地。风雨兼程的商贾从这里走向四方,创造了货通天下的传奇;怀揣梦想的学子从这里赴京赶考、金榜题名,“无何不开科”的佳话传遍朝野。抬眼望去,两渡古镇仿佛一帧淡雅别致的水墨画,连绵起伏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楼院,形影婆娑的杨柳,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汾水中。桥下波光粼粼、小船悠悠,岸边芳草萋萋、芦花飘飘,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又是一座栈桥。桥西头的引桥由高渐低,直插河中。往年每到夏秋两季,洪水暴涨,河面变宽,引桥就变成了渡口。“河边铁索揽孤舟,来往人喧古渡头。”渡口有一艘木船,长约两丈,宽约9尺,凭借横跨汾河的一根钢丝缆索牵引着木船摆渡,往返于两岸。我在上小学前,曾经随父亲乘船从河东去河西探亲。洪水退去后,渡口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不闻人唤渡,只见岸横船。 </p><p class="ql-block"> 它更是一座写满故事的桥,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古时,汾河水量很大,长年波涛汹涌,两岸百姓出行受阻,只能望河兴叹,苦不堪言。两渡望族何氏九世祖何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遂向四里八村发出修桥倡议,怎耐年迈体弱,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身先去。其子何龙腾、何世基兄弟秉承家父遗愿,四处奔波,多方筹款,积极备料,不料中途二人相继病故,使工程搁浅。之后,何龙腾三子何思忠承前启后,在两岸父老乡亲支持下,广酬善款,聘请人才,勘察选址,规划设计,精心施工,终于在清乾隆末年建成了这座气势恢宏、结构精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的石拱桥。石桥落成,适逢中秋,天遂人愿,两岸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清嘉庆灵石知县王志瀜纂修《灵石县志》时,正式将“两渡秋晴”列入灵石八景之一。“城北三十里名两渡,石桥蜿蜒,叠水环漪,平洲小艇宛见江乡,林梢青峰数叠,烟云变灭,每当秋晴雨过,浓翠扑人,觉无限诗情踊跃于斜阳村落间矣。” </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桥梁自然也不例外。今天,我们能拥有秋晴桥这一亦精亦美的瑰宝,应该感谢我们的先辈。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秋晴桥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与喧嚣,却依旧安然地伫立在汾水之上,默默地守望着这块土地。它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过去,也迎接着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责任编辑:梁志友  韩 雅  闫春成  李如发  何文苑  何仲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