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之行→黎巴嫩

袭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天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出发,陆路进入黎巴嫩。叙利亚导游给我们联系黎巴嫩的车和师傅来叙利亚大马士革接我们。导游送我们到边境入关,入关很顺利,对中国人都很友好,在叙利亚期间的安全担忧终于放下,中东之行最大的安全风险已解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车过边境黎巴嫩建筑风格与叙利亚不同,红黄色的房顶在山顶山谷中都格外引入注目,现代的氛围感也越来越浓,居然还看见了麦当劳,市民们的穿着也很开放,没有看见女性穿长袍和带头巾,超市里的商品应有尽有,生活还是很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车在起伏的高山峡谷中穿行,2个多小时就到达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在机场租了2辆4驱雷诺越野车,开启我们7天的黎巴嫩之行。黎巴嫩租车费用不贵200美金,但押金太贵800美金,黎巴嫩人开车彪悍,车子只有基本险,路上开得小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是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北部邻叙利亚,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国土面积约1.0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7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阿拉伯人为主。该国宗教多元,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存,但教派繁多,政治体制为议会民主共和国,实行教派分权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曾是中东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但1975-1990年内战及以色列入侵导致经济严重衰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入住贝鲁特海边酒店附近的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勒贝克神庙位于黎巴嫩贝鲁特东北约80公里的贝卡谷地外山麓,海拔约1160米。阿拉伯语意为“太阳之城”。源于腓尼基人对太阳神巴勒的崇拜。该神庙群始建于公元前2000多年,后经罗马帝国扩建,成为融合腓尼基与罗马文化的宗教中心,198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勒贝克神庙不仅是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也是多文明层叠的见证。巨石技术、宗教融合以及雕刻艺术成就,堪称完美。尽管历经沧桑,它仍以残缺的壮美诉说着人类对神,性与永恒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尔贝克的巨石之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尔贝克位于海拔3840英尺的黎巴嫩山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古代人可以建造巨型上层建筑,现在人们将其称为巨石。人们认为巴尔贝克的巨石比该地区希腊和罗马神庙的遗迹要古老得多。在巴尔贝克发现的巨大石头重达一千多吨,而古代人似乎不太可能拥有将如此巨大的巨石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的技术。有人说巴尔贝克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古代外星人不明飞行物的着陆点。直到现在,考古学家还无法正确地将其构造分析清楚。因此,当人们认为巴尔贝克的罗马神庙是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块石头时,很多人都想知道这是神,人类,还是外星人的作品,各种各样的猜测也层出不穷。最终,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城里面居然发现一个小乌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巴尔贝克神庙中,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巴卡斯神殿。巴卡斯是众神中主宰五谷丰收的酒神,酒神巴卡斯像旁边还保存着一个巨大的酒窖,神殿大门两侧10米多高的石柱和墙壁上雕刻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其中由葡萄和酒壶构成的图案逼真,工艺巧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离神庙不远处,采石场中遗留着三块切割方正大石头,重达2000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尔贝克随着时间流失,岁月变迁,风化、地震,虽已残破,但依然能想象出它昔日的辉煌。神庙中保存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实心石柱和人类切割过的最大石块。站在神庙前,不禁让人感叹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两千多年前,人们是如何建造起如此庞大的建筑?又是如何精雕细刻成如此精美图案?又是如何堆砌起重达几百上千的巨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贝卡谷地(Beqaa Valley)是黎巴嫩中部的重要地理和战略区域,位于黎巴嫩山脉与前黎巴嫩山脉之间,南北长约150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是该国最大的农业区,约占全国可耕地的50%。贝卡谷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主要种植谷物、水果和蔬菜,同时也是黎巴嫩葡萄酒和枣酒的主要产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贝卡谷地历史悠久,曾是腓尼基人和罗马帝国的重要地区,被称为“上帝之所”和“通向文明的走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巴尔贝克城出发,沿着贝卡谷地肥沃的红色土地穿行</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农</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舍,稻田,葡萄🍇园交替变化,偶尔点缀雪松和教堂,</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广阔的农田和贝卡谷地身后连绵的雪山搭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立体的、多元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静美田园画卷。车开始Z字型爬行,蓝天白云之下有薄雾在轻轻飘动,路在向山顶延伸……3800多米的黎巴嫩山脉积着厚厚的雪,形成的雪墻,据说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山的另一边就是圣经中的圣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雪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贵奢华的香柏树,又名黎巴嫩雪松,它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耐腐抗虫,还能散发清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雪松却成了地中海一带雪松的代名词,只因它是《旧约》中的常客。这种“咖位”,让今天的黎巴嫩国旗上都画着一棵苍翠、挺拔的黎巴嫩雪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北部的卜舍里(Bcharre)小镇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山地小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美景和宗教氛围而闻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卜舍里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画家纪伯伦(Kahlil Gibran)的出生地和安息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镇有37座教堂,全民信仰基督教,宗教节日庆典众多,内战期间因信仰单一而未受战火波及,被称为“世外桃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卡迪沙圣谷(Qadisha Valley)是黎巴嫩北部极具宗教信仰与自然风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双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其悠久的基督教修道传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雪松林闻名,谷内散布着多座悬崖上的古老修道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砍纳宾修道院(Qannubin Monastery)是黎巴嫩卡迪沙圣谷(Qadisha Valley)最古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基督教修道院之一,也是马龙派教会的重要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于公元375年,作为早期基督教修道士的避难所,曾为受罗马帝国迫害的基督徒提供庇护,见证了马龙派的发展历史。修道院的大部分建筑(如修道室、教堂、回廊等)均直接在悬崖边的岩石上开凿而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8年,砍纳宾修道院与卡迪沙圣谷、黎巴嫩雪松林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黎巴嫩宗教与自然遗产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圣安东尼修道院(Monastery of St Anthony of Qozhaya)是最具历史和宗教意义的修道院之一,属于马龙派基督教的重要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于公元4世纪,为纪念埃及的圣安东尼大帝(St. Anthony the Great),该修道院是马龙派教会宗教生活的核心,曾作为僧侣学校,吸引苦行者和寻求灵修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属溶洞修道院,部分建筑直接嵌入悬崖山壁,内部包含教堂、隐修室和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1998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豪卡圣母修道院(Our Lady of Hawqa Monastery)</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巴尔贝克城到卜舍里小镇,一路上除领略贝尔卡谷地田园画卷,也感受黎巴嫩山脉那刺骨雪风,探访了圣谷中那些古老基督教修道院,也看过了黎巴嫩雪松……圣谷带给我的欢愉,就像杜甫写的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我想,圣谷的美丽就如纪伯伦墓前的墓志铭所言:“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旁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历史悠久比布鲁斯海滨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比布鲁斯古城(Byblos)是黎巴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它位于地中海沿岸,距首都贝鲁特以北约40公里,现名朱拜勒(Jbeil),是腓尼基文明的重要发源地,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比布鲁斯是古代腓尼基的重要港口,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赫梯、克里特等文明密切贸易往来,尤其以雪松木和纸莎草贸易闻名。公元前11世纪,比布鲁斯发展出22个腓尼基字母,成为现代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的源头,被誉为“字母之城”。先后被埃及、亚述、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十字军和奥斯曼帝国统治,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圣maron马隆修道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基督教马龙派是基督教的一种,与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并称基督四大分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该修道院创立人:圣马龙,外文名Maronite of Christianity</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立5世纪早期,首任宗主教若望·马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我行走在历史悠久地中海边的比布鲁斯海滨古城很是惊喜,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和生活。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西克索斯王朝、腓尼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等都占领或者生活在这里,也形成了多种文明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虽然看着这些残垣断壁,瞬间有些遗憾。可是遗憾的同时,我又惊喜地发现,原来这座城市直到如今依然非常繁华,尤其是当我从古城出来之后行走在古老集市或渔港的的时候,琳琅满目的店铺,精美手工艺品,优雅浪漫的餐吧……都在告诉我们,7000多年了,比布鲁斯原来一直都热闹,可谓是生生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狭窄的奥斯曼风格街道和古老渔港仍保留中世纪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圣约翰·马克大教堂坐落于首都贝鲁特以北40公里处的比布鲁斯市,这座最具代表性的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115年十字军东征,在公元1176年的地震中,教堂部分建筑被毁,随后进行了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洗礼池门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城区有一个化石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鱼化石是生命在时间洪流中的印记,记录了亿万年前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和演化过程。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是那么渺小,个人更是微不足道,做好自己,认真过好每一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顿位于黎巴嫩南部,是黎巴嫩第三大城市,也是腓尼基文明的重要城邦,与推罗(今提尔)并称两大商港,以航海、贸易和手工业(如染料、玻璃制品)闻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曾是腓尼基的首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2023年10月黎以临时边界冲突爆发以来,西顿虽远离前线,但2024年6月首次遭以军空袭,同年9月冲突持续导致城市经济严重衰退,旅游业萧条。西顿是黎巴嫩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缩影,既有辉煌的古代文明遗产,又面临战争冲击与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上城堡:13世纪十字军建造的港口堡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南部城市,提尔(Tyre)是古代腓尼基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750年。据记载,城市的起源与守护神神殿的建造密切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梅尔卡特神庙:腓尼基的主神梅尔卡特被视为航海与贸易的守护神,其神庙是提尔宗教活动的核心,吸引了地中海各地的朝圣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提尔于198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提尔不仅是黎巴嫩的文化象.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提尔虽处在黎巴嫩的南部,饱受战争困扰,但这里的百姓,还是笑脸面对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黎巴嫩贝鲁特矿物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据说是世界上最牛的矿物博物馆之一。收藏了来自75个国家的510多种矿石,共计2200块,这些矿石不仅稀有,每一块都是手工精心打磨的杰作。进入这个绚丽多彩的矿石世界,绝对让你大开眼界,增长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贝鲁特蓝色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仿照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而建,是贝鲁特的标志性景观。原来的建筑已经毁于内战战火,眼前看到的这座是2000年后重新修建而成的,清真寺的内部装饰美轮美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贝鲁特的“蛋壳影院”(The Egg,阿拉伯语:البَيْضَة,Al Baydha)是贝鲁特市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废弃建筑,因其独特的蛋形圆顶结构而得名。蛋壳影院建于1960年代,由黎巴嫩建筑师约瑟夫·菲利普·卡拉姆(Joseph Philippe Karam)设计,原本计划作为多功能娱乐中心的一部分,包括电影院、剧院和购物区。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时,该建筑尚未完工,随后成为交战各方的战场前线,遭受严重破坏。战后,它被保留下来,成为贝鲁特内战记忆的象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龙派的天主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贝鲁特烈士广场(Martyrs' Square,阿拉伯语:ساحة الشهداء)是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中心的一个历史性地标,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广场最初名为“大炮广场”(Place des Canons),1916年,奥斯曼帝国在此处决了多名黎巴嫩民族主义者,以镇压反抗运动。1943年黎巴嫩独立后,为纪念这些烈士,广场更名为“烈士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黎巴嫩内战(1975-1990)期间,烈士广场成为激烈交战的战场,周围建筑遭受严重破坏。广场上的烈士雕像也布满弹痕,成为战争创伤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矗立着一组青铜雕像,由意大利雕塑家雷纳托·马里诺·马扎库拉蒂(Renato Marino Mazzacurati)创作,刻画了三名烈士的形象,象征对自由与独立的渴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短短的几天,黎巴嫩旅行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这个中东小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中东小巴黎的开放与包容中,圣谷悬崖修道院神圣传道中,贝卡谷地田园画卷中……一切的一切,祈祷昔日辉煌,早日再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