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大同到应县,大约75公里,开车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因为一路并非的是高速或国道、省道这样的高级别公路。有很多时候要行驶在县城路或者山间小路,有的路只够一车宽,但却要双向行驶。这就是为什么导航显示的距离与时间总不大匹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应县在五代时期称应州,是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帝王故里,沙陀族的聚集地,也是辽宋边界重镇。</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一座可登临的木构楼阁式建筑。据明万历《应州志》记载,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历经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木塔外观呈八角五层六檐,内部则为九层,全塔高近70米。采用双套筒结构,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礼佛活动。</p> <p class="ql-block">廖廖数语很难解释这座神奇的木塔的结构。《华夏地理》杂志的"解构图″清晰呈现了它的结构体系。所谓双套筒结构,是由内套筒与外套筒组成,之间通过地袱、栏额、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木塔结构分为明层和暗层,相互交替连接,明层是供瞻礼的佛殿层,为柔性层;暗层布满斜撑,为刚性层。</p> <p class="ql-block">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组合方式达488种,有“中国历史斗拱博物馆”的美誉。斗拱能替立柱分担重量,还能对外来力量起到缓冲、分散作用。这个图清晰地展示了塔的内部结构,外六层内九层,每一屋内供奉的佛身造相都清晰展示。很遗憾现在已不能现场登塔了,所以除了一层巨大的佛像,其他的只能从影像图片中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木塔主体使用华北落叶松,材质坚硬、纹理直、耐腐蚀性强;斗拱使用榆木,材质坚硬且加工性能好。建造工匠对木材进行了干燥、防腐、防虫等科学处理。地基则由黏土和夯石组成,石基座厚达4米,能够分散木塔重量,减少地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p> <p class="ql-block">而一层塔外侧的支柱,很多并非直连地面,有的可以平插入一个手机。应该是"物过罡则易折",所以留有余地。</p> <p class="ql-block">塔上牌匾也是应县木塔的亮点,它们分别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由不同人书写,如同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密码。现存牌匾53面,其中悬挂49面,这些牌匾集叙事、绘景、抒情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这个角度就只拍到一面,其中“天下奇观”匾位于第四层是明武宗朱厚照于1518年登塔宴赏群臣时所题,借赞美木塔之雄奇,抒发个人的情怀; “天宫高耸”匾位于第二层檐下,由清光绪年间的应州知州所书,赞颂了木塔高耸入云的雄伟姿态,仿佛天宫一般。</p> <p class="ql-block">而“释迦塔”匾位于三层,为金代昭信校尉王瓛所题,距今有800多年,是木塔的主匾,也是全塔最古老最大的牌匾。仔细看看匾上有236字题记,记述了历次修塔历史。 </p> <p class="ql-block">塔内供奉着两颗珍贵的佛牙舍利,还有26尊风格鲜明的辽代佛造像,如一层的释迦牟尼佛像、二层的文殊与普贤菩萨像等,是佛教信徒心中的神圣所在。 </p> <p class="ql-block">大佛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超2米高的须弥仰莲三重座上,像高11米。为木骨泥塑贴金像,是辽代所建。 佛像金面金身,体态丰盈,端庄慈祥。螺发呈深蓝色,肉髻中镶嵌有一颗硕大的红色宝珠。石绿色眉毛犹如新月,双目微启,眉间有白毫,鼻梁高挺,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下巴有细月纹,两耳戴耳饰。</p> <p class="ql-block">大佛身披的袈裟,虽跨越千年,袈裟上宝相花和忍冬草纹清晰可见,连衣纹线条都流畅飘逸,轻盈贴合。</p> <p class="ql-block">佛手修长,右手有无畏印,左手手心向上作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脚底与腿呈水平,看不见脚底心,是为辽代独有坐姿。</p> <p class="ql-block">各层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涵盖佛教故事、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木塔的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也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而今天我们能看到应县木塔,与梁思成和林徽因有着深厚的渊源。1933年,梁思成前往应县木塔实地考察测绘。用两周时间,凭借简陋的工具,对木塔的两万多个构件进行了详细测量,绘制了五十多张测绘稿,拍摄了二百多张图片 。林徽因此次虽未同行,但她参与了研究整理,并曾于《大公报》撰文:"木塔每一层都在风中微微摇摆,像穿着斗篷的辽代贵族向我们行礼。思成说榫卯的吱呀声是'木头的语言',而我听见的是《营造法式》里失传的平仄。″</p> <p class="ql-block">他们并通过《中国建筑史》等著作,让应县木塔从偏远县城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视野,这是其当年手绘图之一。夫妻二人以对古建的专业研究,对中华文化的强烈热爱,完成了让应县木塔从寂寂无名到蜚声中外的跨越,也让它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这幅图,仔细看可见许多小黑点儿,那是飞鸟。这些飞鸟与塔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了千年,被当地人称为“木塔卫士”。每年清明至立秋,飞鸟会来到木塔,啄蛀虫为食,防止木塔遭受虫害侵蚀,同时木塔是飞鸟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飞鸟绕塔的景象,成为木塔文化的一部分,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历史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致敬木塔!在近千年的时光里,这座高67米的木构巨塔,全凭斗拱与榫卯的咬合对抗风霜雪雨、天灾地难。层层叠叠的斗拱如展翅的鸟,承托着重量,却展示着轻盈。古人把对力学的理解与对美的想象,都刻进了木头中。</p> <p class="ql-block">结语:应县木塔见证了辽宋对峙、元明清的变迁以及近现代的战火,又是一代代人用匠心与敬畏,让历史在时光里延续。这座塔早已不只是一座建筑,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考:如何在力量与柔美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智慧在时光中不朽。答案也许就在初见时那惊鸿一瞥。</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道格先生</p><p class="ql-block">原创文字索菲亚</p><p class="ql-block">建筑绘图源自《华夏地理》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