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徐州以前去过,去了汉墓,喝了饣它汤,看了云龙湖,印象最深的竟然是羊肉,虽然是随机找的路边店,坐的矮桌和小板凳,唇齿留香的感觉一直记着。</p><p class="ql-block">再去徐州,因为伏羊节,因为丰富的两汉文化,虽然天气是热了点,但一出发,高铁上看到的美景已经让人心旷神怡、期待满满了。</p> <p class="ql-block">7月底周六,早上8点多到徐州东,打车到宝莲寺,趁早人还不多、趁太阳还没那么火辣。</p><p class="ql-block">莲花广场,由长方形水池、周边的立柱、大莲花构成。后面是有唐代风格的阙楼,建在高台上。</p><p class="ql-block">一个美女执勤民警看我们推着行李箱,告知前面游客中心有免费寄存,虽然来前做攻略已经了解,仍然好感加1。</p><p class="ql-block">徐州宝莲寺原是中国第一座有印度风格的寺庙,弥勒菩萨的道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年间(北魏永兴年间),其祖师法显大师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归来的高僧。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几度兴废,2009年开始重建,2012年落成。</p><p class="ql-block">有四个第一:国内最大的大雄宝殿(七佛殿)、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佛教题材壁画、国内最高的佛阁(通天阁)以及国内最大的室内锻铜佛像(天冠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金色莲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有一种圣洁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借用一张别人无人机俯拍的图,不一样的角度有不一样的美</p> <p class="ql-block">过了阙门楼看到的是天龙八部广场,以“弥勒佛天”为主题打造:水池中的水象征佛国世界的香海,外围八位就是天龙八部(佛经中常讲的八位护法神),中间的是须弥山万佛塔,围绕着四大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方“宝莲寺”牌匾是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亲笔所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庄重典雅、金碧辉煌的</span>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大雄宝殿。 盛唐风格,重檐庑殿顶设计,殿内空间开阔,气势恢宏,因为里面供奉了七尊佛,也叫七佛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七尊佛像,仔细看看,都差不多但手势法印不同。七佛是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代表过去七劫中相继成佛的七位觉者,彰显佛教的时间观与法脉延续。</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两边还有二十诸天分立两侧,想起在山西看到的各种诸天塑像,感觉是佛、道与中国神话的结合,脸也中国化了。</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后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佛教题材壁画,由10位画师、历时九个月现场手绘而成。讲述的是一个著名的佛经故事“善财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出生时,家中涌现许多珍奇财宝,因而取名为「善财」。不过善财童子却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就道业。文殊菩萨某次说法时,善财童子前往请教如何修行。在文殊指示下,善财童子开始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等五十三位善知参访请教后,在普陀洛迦山拜谒观世音菩萨成为观音菩萨的右胁士,功德圆满,创造了佛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通天阁,坐北朝南,是整个景区最高的建筑,外观古色古香,外三内五的仿唐式建筑结构,经典雅致。阁体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高57.6米,代表56.7亿万年之后弥勒成佛,接替释迦牟尼的位置,人称未来佛。加宝顶总高度为59.88米,为当下国内最高的佛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面供奉国内室内最高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拍照,也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通天阁内供奉的弥勒菩萨真身—天冠弥勒佛,像高39.88米,是现最高室内佛像。天冠弥勒佛像以印度弥勒为原型,头戴天冠,身披璎珞饰物,身材修长,衣冠飘逸。围着大佛佛像下面的莲花宝座5.5米高。</p> <p class="ql-block">佛前一块玻璃罩着的地方像是个很深的洞,不明所以,查了一下资料,是09年重建时发现的天然溶洞,里面有一尊石笋酷似观音,增添了神秘色彩,所以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大殿一边设置了一处抄经的地方,矮桌、矮椅(无腿,需盘坐),桌上还有二维码,抄好的就叠放在一起,也是一种参与吧。</p> <p class="ql-block">满满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快速游览完,已经感受到太阳的威力了,赶紧取行李打车到酒店。</p><p class="ql-block">酒店在苏宁广场,徐州最高的大厦、地标建筑,交通方便、美食众多、景点近,逛街也方便。住的56层,从酒店房间看到的徐州城,远处的一弯碧水是黄河故道。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办完住宿,放下行李,午饭嫌早,一站地铁到户部街的戏马台看看。据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后,在此构筑高台观兵操练、赛马,始称“戏马台”。免门票。</p> <p class="ql-block">背景后面大鼎上的字是“霸业雄风”,照壁上的篆刻是“拔山盖世”,都是对项羽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风云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亭双层飞檐六角,朱红立柱,梁栋施彩画,上覆黄色琉璃瓦,高11米。光绪十五年(1889年),徐州道员段喆重修,增亭下南檐篆书“从此风云”四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亭内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姜士昌所立“戏马台”石碑,石碑正面有“戏马台”三个楷书大字为当时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手书。</p> <p class="ql-block">雄风殿前的项羽塑像</p> <p class="ql-block">雄风殿前的两个石柱用玻璃罩上了,是古庙宇建筑遗存,据专家考证为明代以前的艺术珍品,距今约四百年以上历史。石柱上雕刻有人物,飞龙、太阳、怪兽等,尤其是两条飞龙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感觉中间的一个像螃蟹。</p><p class="ql-block">雄风殿原址为台头寺,又名陀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元年(公元419年),由当时的东晋大将后来的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后改为三义庙、关帝庙等。1985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整修戏马台时,在原庙宇基础上改建为雄风殿。</p> <p class="ql-block">中午原想在酒店附近的“小两口地锅鸡”吃,太火,要排队,换到了这家吃牛肉。感觉现在的文化墙真多,简短的句子体现特点与态度,还是很吸睛的。</p> <p class="ql-block">一斤牛肉、一盘素菜可以涮锅、两份酸梅汤饮料,点的啤酒,米饭自己乘。有人说,夏天在徐州吃饭首选有空调、不用排队等位的,因为品质基本都没有问题。确实不错。吃完走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避开中午火辣辣的太阳。三点半出门,地铁出行到博物馆(需提前预约)。出地铁走了几百米,路上树少,又没有建筑的阴凉可躲,真的很晒,虽然打伞了,感受到了徐州的热。到了都快四点了,人依然不少,排了会队,进了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在原乾隆行宫旧址上建的,总共三层,面积不大人却不少。从三楼开始,先看的兵器。</p><p class="ql-block">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斑驳锈蚀的铜铁兵器令人想起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沉重坚固的甲冑让人感受到将士的壮怀激烈,攻城拔寨的火炮又仿佛使人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p><p class="ql-block">徐州出士的大量兵器书就了一部血与火的徐州战争史。</p> <p class="ql-block">周朝鱼鳞纹青铜剑鞘、商代直内铜戈,春秋铜戈、战国 “卜”字形戟</p> <p class="ql-block">春秋铜复合剑、战国铜复合剑、战国铜矛</p> <p class="ql-block">彤矢(汉,是中国古代礼制体系中的朱漆箭,专为天子赏赐有功诸侯大臣而制作)、铁剑(西汉)、剑𬭤(西汉)、玉格铁剑(西汉)、环首铁刀(西汉),铁器虽然锋利,锈了着实难看。</p> <p class="ql-block">西汉铜铍、汉铜铩、隋唐锏、清铁镗铁叉</p> <p class="ql-block">五十炼钢剑,锻造于东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是有明确纪年的时代最早的钢剑之一。剑长 109厘米,最薄处约3毫米,剑正面有隶书错金铭文一行:“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口口口孙剑口”,剑镡内侧阴刻隶书“直千五百”四字。此剑工艺制作水平之高实属罕见,特别是剑身上文字更为稀有,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兵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的盔甲,上面那个好多人都说与魏晨像,不了解Get 不到。</p> <p class="ql-block">徐州博物馆的历代陶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形成了两汉、南北朝、隋唐、宋、明等较为完整的时代序列。</p><p class="ql-block">汉代俑拙朴凝重,南朝俑清秀端庄,北朝俑粗犷豪放,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最突出的当然是汉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州北洞山楚王墓(西汉)出土的士兵俑,第一个是</span>彩绘陶背箭箙俑,胳膊下的两个洞眼应该是箭箙的背带,第二、三个是彩绘陶执兵俑,手上原来是有兵器的,腐烂后留下一个洞。</p><p class="ql-block">虽然比西安的兵马俑小,但色彩依然鲜艳,服饰清晰,表情还各个不同,连胡须都不同。充分展现了当时手艺人的创作自由。方脸、眼狭长,感觉很有山东人特点。</p> <p class="ql-block">表情很认真的彩绘陶执笏俑(西汉,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将军与他的士兵:陶将军俑、陶<span style="font-size:18px;">跽坐驭手俑、陶跽坐甲胄俑</span>(西汉,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出土),非常写实。</p> <p class="ql-block">西汉的舞乐团队,陶舞俑(动作夸张、曲线优美)、鼓瑟俑,跪着的是演奏乐器的人,站着的是跳舞的人,衣服层次、发型、表情清晰。</p> <p class="ql-block">看看不同时期的陶马、骑马俑:彩绘陶骑马俑(西汉)、陶马(西汉)、彩绘陶骑马俑(北齐)、三彩陶马(唐)</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女立俑(西汉)VS彩绘陶男立俑(北朝),汉俑更注意上半身的塑造,显得上长下短,北朝的则是大长腿,但都是长身玉立的。</p><p class="ql-block">介绍说,徐州地区发现的魏晋南北朝陶俑,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具南朝秀美与北朝粗犷之特点,尤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文吏俑面目祥和、身材修长、宽衣博带,体现出秀骨清相、温雅俊逸的魏晋风度;胡人俑深目高鼻、短衣长裤,与中原传统服饰装扮迥异;动物陶俑写实逼真,姿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北齐陶文史俑,帽子有点奇怪,像顶着个圆盘,手下的长条纹不知道是剑还是衣饰。</p><p class="ql-block">北朝陶彩绘男立俑,还穿着阔腿裤。</p> <p class="ql-block">北齐的彩绘陶持械俑、彩绘陶风帽俑、彩绘击鼓俑、持盾俑,感觉有点小肚腩啊。</p> <p class="ql-block">是姚明穿越到北朝了吗?想起在山西博物馆看到的执盾武士俑,也是北齐的,不过山西的有色彩。</p> <p class="ql-block">唐戴盔武士俑,这手势是点赞吗?</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比较,开始像人最后变成了想象的神兽。</p> <p class="ql-block">北朝陶动物俑,母子猪挺有意思的,小猪围着母猪吃奶,骆驼俑的两个驼峰一左一右耷拉着。</p> <p class="ql-block">杀牛场景。手持刀具的人、躺倒待宰的牛以及案板、四周卧着的狗、鸭、牛,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宰牛场景。</p> <p class="ql-block">钱山,大同街钱币窖藏。2009年发现于徐州大同街天成国际商厦工地,钱币以麻绳穿系后整齐码放于坑内,顶部铺盖瓦片。</p><p class="ql-block">窖藏钱币共计有100余万枚,重约1.6吨。绝大多数为西汉未年王莽时期发行的“货币”,大小不一,多数钱币较为轻薄,直径1.7~1.9厘米。</p> <p class="ql-block">铜烤炉(西汉)—徐州烧烤历史悠久的铁证。</p><p class="ql-block">蛙形陶㼽(西汉)—搓澡用的。</p><p class="ql-block">铜铺首衔环(西汉)—门饰构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光宫”铜锺、</span>“赵姬沐盘”鎏金铜盘、“明光宫” 铜勺</p><p class="ql-block"> 1982年,徐州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十三件带铭青铜器,均为汉代宫廷用器,有鼎、锺、勺、灯、盘等,部分有“明光官”、“赵姬”铭文。</p><p class="ql-block">明光宫是汉长安城内宫殿之一,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成,铭文中的赵姬,即这批铜器的主人,或为其中某一宠姬,后由皇帝恩赐出宫来到楚国彭城。</p> <p class="ql-block">“刘注”龟钮银印(西汉)—徐州龟山楚王“刘注”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刘何禪•妾何禪(读淡)双面金印(西汉)</p> <p class="ql-block">解忧公主原来是徐州人,</p><p class="ql-block">铜椑(扁的,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区主要介绍汉朝的玉,确实数量多、精品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王侯贵族是多么的奢侈。</p> <p class="ql-block">谷纹白玉璧、出廓玉璧、</p><p class="ql-block">出廓大玉珩、龙凤纹玉珩、</p><p class="ql-block">均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戈、螭虎纹玉饰、</p><p class="ql-block">玉卮(以整玉制作,温润雅洁。器盖、器身以子母口扣合。通体雕刻勾连云纹。卮是汉代常用的酒器,而玉卮弥足珍贵,是皇室贵族喜爱的酒器,多在重要场合使用)。</p><p class="ql-block">S形玉龙佩(白玉质。为身体腾卷呈S 形的单体龙。以阴线、浮雕、局部透雕的技法雕刻龙首,细致传神。)</p><p class="ql-block">四件均为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汉</p> <p class="ql-block">两组玉组佩,挂在胸前或腰间,即是身份象征,也能规范礼仪。可以防止行为举止不当玉器碰撞发出不好听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西汉玉印:“刘犯”玛瑙印,徐州天齐山刘犯墓出土,玉质色白温润,覆斗細,正方形印面。明刻鸟虫书“刘犯”二字,为私印。</p><p class="ql-block">“刘镇”玉印,青白三造,方形覆斗碎台。台上有桥形名可系绳师嘛,印面院刻鸟虫书“刘会”二字。</p><p class="ql-block">“刘女+宰”(字打不出来没办法)双面玉印,</p> <p class="ql-block">凤鸟螭纹玉剑珌、琉璃杯、</p><p class="ql-block">龙凤漠纹玉环(展厅的图标)、双龙纹玉佩、</p><p class="ql-block">豹形石镇(大理岩圆雕,为镇席所用。豹颈佩戴嵌贝项圈,项圈有系绳环钮,是汉代帝王驯养猛兽、圈豹槛虎风气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根据编缀丝线质地的不同,分为金缕、银缕、铜缕等几个等级,金缕玉衣是等级最高的验服。</p><p class="ql-block">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出土时已散乱,玉衣片为透闪石青白玉,质地温润,抛光如镜。修复后衣长175厘米、玉片总数为4248片,编缀金丝重1576克。该玉衣是目前所知使用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一件。</p><p class="ql-block">汉代贵族追求长生,是使用殓葬玉器最为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以玉衣为核心,包括镶玉漆棺、玉璧、玉枕、九窍塞,玉握等构成的殓葬玉器系统。西汉早期是玉衣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徐州出士的玉衣最多,且形制多样。玉面罩也在西汉楚国贵族阶层中使用。玉衣与玉面罩反映了西汉楚国殓葬玉器系统的等级差别。西汉时玉衣使用尚不够规范,至东汉形成以穿缀玉片的金属丝线来区分等级的制度。</p> <p class="ql-block">银缕玉衣,1996年徐州火山西汉刘和墓出土。玉衣长 181厘米,共用青玉 2216片。这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未遭盗扰的西汉银缕玉衣。刘和为西汉楚王宗室成员。</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铜缕玉衣,可见徐州博物馆两汉的文物真的很丰富。</p> <p class="ql-block">“食官监”玉枕(西汉,徐州狮子山“食官监”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鎏金铜龙架玉枕(西汉,徐州后楼山一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镶玉漆枕(西汉,徐州后楼山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葬玉组合,汉代敛葬用玉使用达到了极致。除王侯使用镶玉漆棺、玉衣外,一些中小贵族也使用数量可现的殓葬用玉,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徐州铁刹山十一号汉墓出土的这组葬玉,由镶棺玉壁,玉枕、玉面罩、玉握和足玉等组成。</p><p class="ql-block">玉面罩也被称作“玉覆面”、“缀王瞑目”,用以覆盖逝者面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为贵族专用之物,战国时使用阶层泛化。西汉早期,玉面罩主要流行于楚国地域,使用等级低于玉衣。西汉楚国的玉面罩与周代玉面罩有承袭关系,多是将玉片缝缀在织物上,形成面部及五官的形状。有的面罩玉片之间不留空隙,用丝线相互连缀,与玉衣的编连方式相似。除单层玉面罩外,也有双层玉面罩出土。</p> <p class="ql-block">徐州通史展,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帝王之乡、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白陶鬹、</p><p class="ql-block">彩陶钵、</p><p class="ql-block">彩陶鼓(竟然是鼓),釜形鼓匡,口沿有一圈用于固定皮革的“乳钉”,腹部设放音孔,底部有三足形銴(用于悬挂),与大彭国文化密切相关,是徐州“鼓声之城”的象征。甲骨文“彭”字即源于鼓声,此鼓印证了远古先民以鼓聚众、狩猎、祭祀的传统。</p><p class="ql-block">黑陶壶、</p><p class="ql-block">红陶鬹(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p> <p class="ql-block">禹分九州时就有徐州</p> <p class="ql-block">汉瓦当、汉砖、陶水管</p> <p class="ql-block">墓砖,图案类型不少,</p> <p class="ql-block">汉代印章、封泥,以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为代表的西汉王侯墓葬出士有金、银、铜(瑬金)、玉、琉璃等各种材质的印章200余方,官印居多,另有少量封泥。徐州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封士中则相续出士了大量西汉封泥,目前已超过4500枚,包括官印封、私印封及无字封等,时代几乎与西汉楚国相始终。这些印章、封泥见证了“制同京师”的封国气象,对研究西汉楚国制度、疆域及军队建制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鸡首盘口青瓷壶(北齐)、</p><p class="ql-block">青瓷四系盘口瓶(隋)、青瓷四系盘口壶(隋)、</p><p class="ql-block">青瓷十系盘口罐(北齐)</p> <p class="ql-block">徐州卫遗址(明),在天启四年的河决中被湮没于地下。</p><p class="ql-block">遗址位于徐州市中心大同街,2004-2005年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明代房址24间,部分房址内保存着大量的冷、热兵器,有炮、枪、铁弹、火药、弓、刀、剑、盔甲、铁胄等。发现石碑有“徐州卫镇抚司公厅,成化二十年镇抚张茂改建”等铭文,为遗址的性质和时代做出了准确的说明。</p><p class="ql-block">“广运仓碑”,徐州自古为水陆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徐州成为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咽喉,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特别是全国四大粮仓之一广运仓的设立,使得大量漕船和商船停留此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华丰阜,无异江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初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竹叶纹四系磁罐(宋)</p><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瓷盖罐(清康熙)</p><p class="ql-block">青花把莲纹大磁盘(明宣德)</p><p class="ql-block">粉彩花蝶纹玉壶春瓶(清)、茶叶末釉双耳葫芦瓶(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来已经快六点,到旁边的乾隆行宫绕了一圈。是乾隆南巡第一次经过徐州,地方官吏为他在云龙山下营造的。他还亲笔题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p> <p class="ql-block">行宫里面的风景,徐州两个大字吸引了不少人拍照,里面的小花园小巧玲珑。门口的狮子感觉不是一对,不知道是从哪搬来的。</p> <p class="ql-block">晚上原想在三中高皇吃羊肉,人太多,就在旁边的店吃了。蘸水羊肉、烤羊肉串、一个凉菜、一个炒豆芽、三瓶啤酒,量大口味还行,没吃完。虽然到徐州有一部分原因是伏羊节,但年龄大了真是吃不动,第二天中午只能吃点面条了。再次感叹,终不是少年游。</p> <p class="ql-block">饭后步行回酒店,到回龙窝转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路上看到的文化墙和苏宁大厦的灯光</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看外面的太阳,果断决定室内活动。第一站,云龙湖边的汉画像石艺术馆。公交出行,到的时候还没开门。等了几分钟。</p><p class="ql-block">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徐州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内容,包含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等开门的时候,拍个照。</p> <p class="ql-block">展厅空间布局,最近的是东汉碑阙,有穿孔</p> <p class="ql-block">石阙(东汉,徐州贾汪出土),上部保存完好,下段残失。画面分为三层。上层刻羽</p><p class="ql-block">人饲凤;中层刻拜谒;下层刻二龙相对。</p><p class="ql-block">阙是古代宫殿、寺庙和陵慕前的建筑,是天门的象征。东汉时期,阙成为一种礼制建筑,也是陵园主人身份的标志。阙与阙前的石兽一起,构成了威仪的神道。</p><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的石兽称为石象生,有天禄、辟邪、麒麟、石象、石羊、石马、石人等。石阙象征天门,辟邪、石马身长双翼,石羊上乘坐仙人,无不透露出天人感应以及神仙思想。</p> <p class="ql-block">墓门画像:出自徐州韩山一座西汉早期的竖穴崖墓中,墓门用阴线刻了两棵常青树、玉璧和小鸟。画面虽然简单,却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画像石。墓中出土了“刘宰”玉印,墓主人可能为楚王近属。</p><p class="ql-block">柏树又称“常青树”,象征着生命不死,所以担当着守护陵墓的责任。人们在墓室刻画柏树,不仅是为了装饰,而且相信其具有辟邪护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西汉的石像画比较少见,现在看见的多是东汉的,馆里的陈列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1、九头兽墓室横梁。画面中间刻有九头兽,两边刻行龙、异兽、白虎、鸟头兽。九头兽又称开明兽,《山海经•海内西经》记</p><p class="ql-block">载:“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p><p class="ql-block">2、胡人吹箫圆雕墓柱(中间),一胡人蹲坐于踞熊背部,踞熊怒目张口、圆体短腿.,胡人头部带一顶尖帽,似在吹奏长箫。</p><p class="ql-block">3、伏羲墓柱(左边),画面刻一人身蛇躯的伏羲。</p><p class="ql-block">4、墓窗一组,透雕墓窗,侧面为高浮雕。柱础为狮子,柱身上刻胡人伎乐表演。</p> <p class="ql-block">贾汪崮岘村汉画像石墓,2002年发现,该墓坐北朝南,石结构单室墓,平面呈“凸”字形。由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室画像浅浮雕,共有8幅画像。题材内容包括祥瑞辟邪图像、车马出行及门吏等。</p> <p class="ql-block">车辐山画像石墓,于1999年被发现,为砖石混合结构,墓门北向,平面呈“十”字型结构。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左右耳室组成。出士汉画像石23方。</p><p class="ql-block">墓室顶部采用契型砖券顶,券顶技术增大了室内的空间高度。古代葬俗汉武帝之前为异穴合葬,汉武帝之后为同穴合葬,该墓为合葬墓,墓室后壁雕刻鸾风合鸣,有百年和好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力士图(东汉、徐州铜山洪楼祠堂出士),祠堂山梁。力士图三面刻画,背面是神仙出游:侧面是蹶张;正面为力士图,图刻七力士,头戴武士冠,插有并羽,有背牛、扛鼎,还有拔树、伏虎等,雕刻精美传神。</p><p class="ql-block">乌获扛鼎(东汉、馆藏)残石。石刻为乌获扛鼎,图刻二力士,或背牛、或扛鼎,还刻有羽人、吉鸟等。张衡曾经在《西京赋》中记载,乌获为周代著名勇士,传说力能扛鼎。不知道是力士块头大,还是鼎小,感觉像个锅。</p> <p class="ql-block">缉盗荣归图,青山泉凤凰山一号墓(东汉)的后室画像,展开后画面全长近8米,画像分为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画面右侧是第一部分,一官吏高举棍棒,囚徒双腿跪地,旁边摆放“U”形的刑具,这种刑具称 “钳铁”,用它束在犯人的颈部,汉代囚徒又称为“钳徒”。</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以大树为标志,官兵挑旗扬节、骑马乘车押解囚徒。画面中有六辆马车、七位骑吏、一步卒、另有一马。囚犯身著囚衣,三个颈束钳械,一个反绑双手。</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侧为第三部分,亭长拥笏执盾在村口迎接,村内庖厨炊火,犒劳官兵。在汉代,接待过往境内官兵是亭长的职责。</p><p class="ql-block">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秦律杂抄•捕盗律》中有“捕人相移以受爵者”,根据规定,捕盗有功者可以加官进爵。估计墓主人因此而得到升迁,将其生前仕途经历刻画在墓室之中。</p> <p class="ql-block">青龙、白虎(东汉,馆藏)</p><p class="ql-block">两面刻画:一面刻青龙图;背面刻白虎图。青龙、白虎是汉代的方位神,是为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二龙穿璧(东汉,江苏徐州贾汪青山泉汉墓)画面中刻两条龙盘绕穿过两只玉壁。</p><p class="ql-block">2、猎鹰啄兔(东汉,江苏铜山蔡丘出土)</p><p class="ql-block">画面分为两层:上刻猎鹰啄兔(有点担心这只鹰能不能叼得动这么大的兔子)下刻十字穿环。</p><p class="ql-block">3、铺首、伏羲女娲(东汉)</p><p class="ql-block">画面分为两层:上层中间刻铺首衔环,两边刻伏羲、女娲,尾部与环交缠,下层刻一鱼,边饰菱形纹。</p> <p class="ql-block">汉代是中国建筑成熟时期,汉代建筑基本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基本样式和布局格式。由于汉代历史上建筑的特点,木结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大量汉代建筑遗址大都是汉阙、祠堂等石结构。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成为今天研究汉代建筑最珍贵的资料。徐州汉画像石反映汉代建筑的图象尤其突出。</p> <p class="ql-block">建筑双阙(东汉、馆藏)</p><p class="ql-block">画面分为三层:上两层刻青龙、凤鸟;下层刻建筑双阙,远处刻一楼阁,内有二人交谈;阙上刻两只相向的凤鸟和攀援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庖 厨(东汉,江苏铜山汉王乡东沿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正面从上至下依次:第一层刻切肉、另一人在炉上烤肉串,旁边悬挂待烤的肉类;第二层刻摆放的酒器和烧灶、汲水的场景;第三层刻迎宾的场面。侧面上刻一朱雀,下刻门前一执戟门吏。又一个徐州烧烤历史悠久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拥篲门吏(东汉,馆藏),拥篲即抱持扫帚。古人迎接尊贵的客人,常拥篲以示敬意。</p><p class="ql-block">抱盾门吏(东汉,馆藏),画面刻一抱盾躬迎的门吏。</p><p class="ql-block">侍者迎宾(东汉,江苏贾汪大泉出土)</p> <p class="ql-block">宴乐(东汉,江苏邳州陆井乡庞口村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画面分两层:上层是宴会与乐舞表演,下方是车马出行。楼阁内主宾对饮,左方是庖厨的情景,楼梯上是送饭的仆人,画面的右方是乐舞杂技表潢。</p> <p class="ql-block">常娥奔月(东汉、江苏邳州八路镇出土)</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刻一连贯的云纹,右侧刻嫦娥已腾飞升空,左侧刻嫦娥飞于月中(月中有蟾蜍),两边刻常青树。</p><p class="ql-block">比武(东汉)</p><p class="ql-block">画面分两层:上层左边是比武,右边是羽人戏凤;下层庖厨和乐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带着狗郊游?</p><p class="ql-block">饮马图。</p> <p class="ql-block">冲狹(东汉,馆藏)</p><p class="ql-block">画面主要刻乐舞杂技,有长袖舞、建鼓舞、冲狭等,旁边刻画一辆大车,车上装满兵器,应是杂技表演中的道具。画面表现从西域传来的杂技节目“冲狭”,冲狭又称钻圈。汉代又为“透门技”,这幅图生动的表现了冲狹表演的具体情境。</p><p class="ql-block">建鼓舞(东汉,馆藏)</p><p class="ql-block">建鼓舞最早是楚国舞蹈,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是击鼓与舞蹈结合一起的舞蹈。他们双手执“桴”各立鼓的一侧,且鼓且舞,姿态各异,时而雄健奔放,时而轻曼舒展。建鼓上面的装饰称为羽葆,是用华丽的鸟羽做成。想起在湖北省博看到的精美的建鼓座。</p><p class="ql-block">春米(东汉,馆臧)</p><p class="ql-block">画面主要刻春米脱壳的劳作场景,表现的就是这种当时先进的脱壳工具。</p><p class="ql-block">六博(东汉,江苏邳州陆井乡庞口村汉墓)</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刻一亭,楹柱上置栌斗,唯幔高悬。亭内坐二人,正在下六博;亭外左侧刻一儿童坐在杌子上逗牛,右侧停一辆卸下牲口的大车。汉景帝当太子时与吴王刘濞的儿子下六博,一激动用棋盘砸死了对方。</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博物馆的藏品真的很多、很丰富、很形象,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的要感谢那些工匠艺人刻下了这些珍贵的图画。</p><p class="ql-block">出来,到酒店附近的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看看。10元门票,不大,展品有限。博物馆是在原考古现场的基础上,以“原址原真”的方式,集中展示了汉代、明代百姓的生活遗迹,真实再现徐州沧桑建城轨迹。</p> <p class="ql-block">陶钵(战国)</p><p class="ql-block">2020年出土于徐州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的一处灰坑中,该件陶钵经修复完整,是日常生活用器,泥质灰陶,敛口、弧腹、下腹肉收为小平底。器物内外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器外表下腹部刻划有“彭城”二字,左右旋读。该件陶钵是目前徐州地区关于“彭城”的量早的考古实物。</p> <p class="ql-block">五代王晏功德碑,2012年11月在苏宁广场工地距地表5米深的地层中出土。</p><p class="ql-block">龟趺座,碑身上端残缺,残高2.52、宽1.65、厚约0.57米。碑座残长3.42、宽2.16、高1.38米。碑身两面刻字,阳面刻字18行,题</p><p class="ql-block">“…•肆佰户太原王公德政碑”,阴面刻襄助立碑的属吏姓名等。</p><p class="ql-block">碑文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徐州人王晏在战乱中因军功加官晋爵,后周时被授予武宁军节度使,衣锦还乡,及其在任期间做出的功绩。反映了五代时期封户的史实、崇武的世风,为了解五代时期的徐州历史提供了生动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卷轴“徐州”,许多人在这留影,也是网红打卡地,好像还有个地方是粉色底的徐州两个字,也是网红。</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回酒店,中午吃了个和府捞面,休息后退房回家。</p><p class="ql-block">两天一晚的徐州行感觉时间短了、意犹未尽,地锅鸡没吃、免费汉墓没下、云龙湖落日没看等等,期待下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