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阅读分享与感悟

追忆似水流年

阅读书目 第四章    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p class="ql-block">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不仅需要游戏环境和玩具材料的保障,也需要在游戏时间和游戏机会方面做好支持。理解和顺应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保障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成人减少游戏中的介入和干扰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 时间充足,给幼儿主动学习留足时间</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如何在每天户外两小时活动中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p><p class="ql-block">遇到恶劣天气无法进行户外游戏,当天还要玩吗?怎么玩?玩多长时间?</p><p class="ql-block">还需要单独安排时间玩室内游戏吗?每天玩多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户外游戏时间少1小时,同一场地持续玩每次至1个月,室内游戏时间在1天中累计达到1-1.5小时。在这样充足的游戏时间下,教师看到幼儿对环境和材料更加了如指掌,有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和展开游戏,玩得更投入、更丰富、更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减少形式化、统一、缺乏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尤其是游戏腾出充足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1.保障单次游戏至少1小时</p><p class="ql-block">幼儿园可通过一日活动内容的取舍、生活环节的灵活整合、各班级时间随幼儿需要弹性安排等方法,不遗余力地保障幼儿每日户外游戏时间。</p><p class="ql-block">2.保障同场地连续游戏1个月</p><p class="ql-block">提前安装应对不同气温和天气的设施、设备,将游戏调整至气温适宜的时段等方法,尽可能地让幼儿每天都能到户外游戏。</p><p class="ql-block">3.室内游戏利用碎片化时间继续玩</p><p class="ql-block">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规划几个相对较长的室内游戏时间段,再通过空间的规划,允许幼儿保留游戏的半成品和需要的玩具材料,使幼儿在下个时间段还能继续玩。这种方式就实现了幼儿对室内空间和玩具材料的持续探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化整为零,省出更多游戏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充足的户外游戏时间是幼儿体质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深入探究游戏环境和玩具材料、实现游戏设想的基本保障。对于一日生活时间安排过于零散的幼儿园来说,化零为整是腾出游戏时间的好办法。将若干个小段时间合并成一个时间段,支持幼儿在该时间段内自主完成某几项活动,省去活动之间的衔接和等待时间。时间化零为整后,教师不再安排整齐划一的行动,而是按照幼儿节律和速度分工配合,兼顾不同速度的幼儿,保证所有幼儿都能被教师关注到。</p><p class="ql-block">每个年龄段都适合这样的安排,但各年龄段幼儿利用游戏时间的方式是不同的,他们用于选材、确定玩法、调整规则、分配角色、投入探究等各事项的时间会随着他们的游戏经验、对游戏场地的熟悉程度、游戏玩法等发生改变。无论他们用什么方式利用时间,他们都在这段时间中积极主动地游戏、学习,每一种利用时间的方式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p><p class="ql-block">【3-4岁】改变幼儿对游戏时长的固有认识</p><p class="ql-block">教师要打破“年龄越小,玩的时间越短”的固有认知,充分保障幼儿的游戏时间。</p><p class="ql-block">【4-6岁】理解和接纳不“玩”的表现</p><p class="ql-block">教师需要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允许他们花时间计划、协商、争论、调整,把这些行为都纳入到“游戏观察”的范围中来。教师需要刻意练习持续观察幼儿的游戏,从站稳1分钟,到站稳3分钟、10分钟、20分钟,直至在游戏的全程都能看见和理解幼儿游戏表现之间的转换,看懂幼儿行为背后自洽、连续的逻辑,允许他们有更多改变玩法、增减玩伴、交流、休憩的游戏时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做减法,保障充足的游戏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1.去掉游戏前的指导和提醒时间</p><p class="ql-block">幼儿游戏中的安全取决于幼儿对材料和环境的熟悉程度、自身的游戏经验核对问题的预判。教师与其每天提醒、告知,不如把时间留给幼儿,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的经验。</p><p class="ql-block">2.去掉“游戏计划”环节</p><p class="ql-block">游戏是重过程大于结果的活动,是不确定性、变化性很强的活动,而计划往往更适合目标明确且稳定、方案和步骤相对成熟,参与人员对类似认为已经有一定经验的情况下。</p><p class="ql-block">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游戏中,幼儿需要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而调整玩法、策略;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已有预期和计划以适应新的情况。正是游戏中这些充满变化和随机性的场景,带给了幼儿无限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为他们的判断能力、执行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带来机会。比起单纯地按照计划执行和完成,幼儿在随情况调整、适应、改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更丰富。</p> <p class="ql-block">各年龄段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年龄越小的班级越需要充足、灵活的时间安排,以便让各环节更从容地进行,支持不同发展水平和性格特点的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些环节。</p><p class="ql-block">【3-4岁】优先保障户外游戏时间</p><p class="ql-block">【4-6岁】关注需求,延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每月轮换,确保同场地连续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需要时间熟悉一个场地的环境、材料,寻找自己喜欢的、想要的、擅长的游戏和玩法。</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可以玩什么,可以实现什么想法,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案,对这个环境我有哪些看法等。频繁更换游戏场地,每一次游戏对幼儿来说都是从头开始,幼儿的经验难以持续深入,容易低水平重复。教师也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研究儿童的游戏表现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风雨无阻,保障各种天气条件下顺利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在日照较强、气温较高的夏季,利用遮阳网、遮阳棚、树荫等,为幼儿提供阴凉的游戏场地,同时让幼儿把遮阳帽、水壶等带到带到游戏场边,随时防暑;在雨雪天气下,提醒家长为幼儿准备手套、帽子,多准备一套衣裤,穿戴抗风防潮的外套和排汗速干的内衣,幼儿园为幼儿游戏后准备热姜汤等御寒保健饮品,供幼儿自主取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碎片化接续,积累室内游戏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充分、连续的户外时间一方面支持幼儿深入探究同一场地,获得丰富的认知,并充分调动思维,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提供保障。</p><p class="ql-block">在单次游戏中,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充分探究其好奇的事物和现象,以便尝试、体验、重现和调整,获得丰富的认知。在连续游戏中,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持续对同一组环境、材料进行探究。尽管探究方式、玩法会改变,但是活跃的思维、持续的经验正在脑中建构,为他们从熟悉到创造性地使用场地内的环境、材料提供机会。在充分体验、获得充足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更有可能产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筛选、判断、迁移,形成自己的假设、推理、创造,实现深度学习。</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文中有一句话说,如果教师常常看到幼儿意犹未尽,不愿意收材料;幼儿不愿意开始游戏,担心不一会儿就要收材料;幼儿每天的探索都在初期阶段徘徊……这是幼儿没玩够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切实做到保障幼儿游戏时间,根据幼儿的游戏兴趣适当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这也要求幼儿园管理人员给予教师弹性调整时间的权力。</p> <p class="ql-block">化零为整我们在时间表上有调整,后续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合理运用。下面案例中提到的去除集中喝水、集中如厕的时间,让幼儿按需喝水、如厕,你怎么看?</p> <p class="ql-block">文中提到善做减法,去掉游戏前的指导和提醒时间,去掉游戏计划环节。</p><p class="ql-block">游戏是重过程大于结果的活动,是不确定性、变化性很强的活动,而计划往往更适合目标明确且稳定,方案和步骤相对成熟,参与人员对类似任务已经有一定经验的情况。比起单纯的按既定计划执行和完成,幼儿在随情况调整、适应改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更丰富。因此,文中提到不建议班级在游戏前统一开展游戏计划。</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还是看情况吧,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必要做一下安全提醒也不是不可以。</p><p class="ql-block">像是幼儿灵活调整、适应、改变游戏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支持,反思当下自己的做法,有没有只注重幼儿游戏,忽略或扭曲看待幼儿在游戏中的“游离”“偷懒”等状态。</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 欲进则退,给幼儿主动学习留足空间</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教师在游戏中退后,反而是在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不介入吗? </p><p class="ql-block">在教师打断幼儿游戏的情况下,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幼儿的自主权呢?</p> <p class="ql-block">教师最大程度地放权意味着幼儿自主决定着游戏的玩法、类型、内容、玩伴、目的等。对教师来说,最大程度地放手后,要从“我想让孩子怎么玩”变成“我要看孩子会怎么玩”。教师不再是幼儿问题的解决者,而是每一个真实幼儿的发现者。</p><p class="ql-block">教师能不介入就不介入,尽量让幼儿再多尝试几分钟,自己多观察几分钟。即使遇到不得不介入的情况,也应该支持幼儿自主反思、自己解决、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提出适合自己的策略等。</p><p class="ql-block">教师不能仅仅根据同伴人数或者去留变化去片面评价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而应该尊重幼儿之间的关系流动,关注每个幼儿在具体情境下的交往选择与需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评判风险,自我保护的机会还给幼儿</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自我保护的经验是在一次次的试错过程中积累而来的。给予充足的游戏时间和大量的试错机会,是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保障。幼儿会在自我的能力范围内小步递进地选择自我挑战的难度。教师的放手不是无所作为,但游戏场上出现挑战性游戏或某一游戏参与人数较多出现拥挤时,教师需要淡定地靠近站位,就近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此时,场上的多位教师还需要互相配合,让关注范围覆盖全班幼儿。</p> <p class="ql-block">各年龄段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3-4岁】靠近观察,减轻焦虑</p><p class="ql-block">教师必须细致地观察每位幼儿的游戏表现,将脑海中“随时有可能发生风险”的模糊印象具体化为游戏场上每个孩子应对风险的实际行为。一方面,教师在不干涉幼儿游戏的前提下,就近站在幼儿身旁。另一方面,教师坚持一段时间,在各个不同游戏场地上中,通过观察幼儿的眼神、动作,甚至反应速度等细节,注意建立对该年龄段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客观认识。</p><p class="ql-block">该年龄段幼儿虽然小,但有着惊人的观察环境、评估风险的意识,评估自己能够驾驭当前的高度差后,才以其最有把握的方式跳下。</p><p class="ql-block">【4-5岁】关注个体差异,撕掉标签</p><p class="ql-block">幼儿缓慢而谨慎的动作,正是他们在充分感知、评估、应对风险的表现</p><p class="ql-block">【5-6岁】细致观察,充分相信</p><p class="ql-block">教师应基于前期对幼儿游戏经验的了解和幼儿面对挑战时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站位,给幼儿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教师需要在持续观察中理解幼儿对风险的评估和应对方式的动态变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解决矛盾、调节情绪的机会还给幼儿</span></p><p class="ql-block">教师的“帮助”剥夺了幼儿自己直面矛盾、理解情绪、应用经验的学习机会。在问题情境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愤怒、委屈、满足等各种复杂情绪,验证已有表达方式的沟通效果。但幼儿发生矛盾时,教师不必第一时间介入,而是可以选择等一等,最大程度把解决冲突的机会留给幼儿;同时,靠近站位,持续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处理方式,随时准备回应幼儿的需求。教师需要调整心理预期,不追求幼儿每一次都成功解决矛盾、顺利调节情绪,也不追求在短时间内实现能力的快速提升。</p><p class="ql-block">各年龄段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3-4岁幼儿的冲突往往和基本需求相关,例如争夺玩具归属权、被忽视、游戏被破坏等。4-5岁以及5-6岁幼儿在冲突中的需求往往更加复杂和多元,如规则是否合理、是否受到尊重、分配是否公平等。</p><p class="ql-block">【3-4岁】给幼儿机会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p><p class="ql-block">【4-5岁】为幼儿的冲突解决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p><p class="ql-block">4-5岁幼儿在游戏场上放弃和搁置矛盾的背后也给了自己调节情绪、转换解决方法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幼儿学习与他人相处、解决矛盾的宝贵机会。</p><p class="ql-block">【5-6岁】给幼儿安抚他人及被同伴安抚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反复试错、系统思考的机会还给幼儿</span></p><p class="ql-block">试错的过程正是幼儿不断假设验证、分析归因、推演决断的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重复体验、发展思维的机会还给幼儿</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熟悉环境、材料需要时间,形成新的想法,自我挑战同样有一个过程。游戏“是否精彩”“重不重复”“够不够深入”源于成人对于学习结果的刻板印象与焦虑。在重复体验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在感知、观察和思考。教师最大程度的放手,意味着把发展思维、体验情感的机会还给幼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机会还给幼儿</span></p><p class="ql-block">收拾玩具材料、穿脱游戏服、喝水、擦汗、叠衣服、整理收纳垫、管理衣帽架和水杯架等事项,凡是幼儿能做的都让幼儿自己做,即使幼儿暂时不能独立完成的事项,也要给幼儿独立尝试的条件。无论游戏服穿得快还是慢,教师始终陪伴和发现每位幼儿努力与进步,支持幼儿更加自主从容地自我服务。</p> <p class="ql-block">各年龄段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小年龄段幼儿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宽松的心理空间、更耐心的陪伴;大年龄段幼儿需要更灵活的自主决策空间、更多样的设施支持。</p><p class="ql-block">【3-4岁】关注幼儿自我管理和服务时的情绪和状态</p><p class="ql-block">3~4岁幼儿并不是不会做,也不是做不好,只是当下幼儿有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并不需要一看到幼儿不做就帮忙代替,或认为幼儿缺少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而是应该观察幼儿的情绪和状态,并给幼儿更多的时间</p><p class="ql-block">【4-5岁】给予自我管理和服务时体验和尝试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教师认为善意的提醒、有效率的帮助,其实恰恰是在剥夺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p><p class="ql-block">【5-6岁】保障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机会和空间</p><p class="ql-block">详细内容及案例见下面图片。</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对于“退后”犹豫,这背后反应的是教师对幼儿能力的质疑,我们总是认为不能指望幼儿保护自己,幼儿很难自主解决矛盾冲突。小班幼儿搬不动大尺寸的玩具材料,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对玩具材料的探究难以推进。游戏中的自主就是乱七八糟的玩,所以我们迟迟迈不出最关键的一步。</p><p class="ql-block">在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教师最应该转变的就是观念。我们要从“我想让孩子怎么玩”变成“我要看孩子会怎么玩”。我们对幼儿越信任,对幼儿的经验、能力、性格越了解,就越会放心的放权,幼儿也会得到更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退后的同时做好观察。真正观察幼儿、靠近幼儿、发现幼儿,我们才能去支持幼儿。</p> <p class="ql-block">案例《持续的是矛盾还是友谊》提醒我,我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幼儿关注的。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我们通常关注谁哭了?谁先动的手?谁比较疼?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该让谁道歉?他有没有主动道歉?等等,但幼儿关心的却是他是不是我朋友?他有没有背叛友谊?他到底知不知道我生气?他跟不跟我一起玩?其他伙伴加入了,我怎么办?等等。</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似在解决问题,但我们关心的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根本没有了解幼儿真正的问题矛盾点及幼儿心中真正的想法,所以幼儿的情绪和矛盾得不到化解。</p> <p class="ql-block">案例《卖汤圆》让我意识到,我们教师在观察游戏时总会以我们成人的刻板印象不自觉的为幼儿规划游戏。比如做完汤圆之后就觉得要卖汤圆了,这是我们成人的逻辑。</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我们当下自己的“执念”,持续观察幼儿,我们会发现幼儿反复制作汤圆的目的就是探究如何盛的多,如何做的漂亮。制作出盛都盛不下的五彩缤纷的汤圆家族就是幼儿的游戏目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成人刻板印象,发现幼儿游戏真实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杨玉霞</p><p class="ql-block">审核:杜方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