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系列活动在黑河隆重举行 各地知青代表共话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日,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相关系列活动在黑龙江黑河市顺利开展,来自全国多地的知青馆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关于知青历史与精神的盛会。</p><p class="ql-block">8月9日,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知青馆代表们通过火车、飞机等方式陆续抵达黑河市国际饭店报到。主办方以热烈的欢迎仪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代表们纷纷在签名展板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以此纪念这一相聚时刻。稍作休整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前往旅俄华侨博物馆、马占山历史陈列馆、黑河商会陈列馆参观,深入了解黑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夜晚,代表们漫步于中央大街,徜徉在黑龙江滨江大道,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8月10日清晨,150余名代表分乘两条船,沿中俄界江黑龙江顺流而下。游船行驶30公里,穿过首座黑龙江大桥,两岸中俄风光尽收眼底,不时有成群的野鸭子从江面掠过,生机盎然。不到2小时,游船抵达瑗珲古城码头,黑河知青博物馆创建人刘树新、外三道沟村老书记王志强等早已在此等候,热情迎接各位知青朋友的到来。</p><p class="ql-block">上岸后,代表们先后参观了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馆、瑷珲历史陈列馆,并瞻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新城遗址的唯一地面遗存,2025年入选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魁星阁,在历史的印记中感悟岁月变迁。随后,150多人乘坐三辆大巴前往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黑河知青博物馆,并在该馆艺术馆三楼餐厅用餐。</p><p class="ql-block">下午,“中国知青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影视厅隆重召开。会议由刘铭君主持,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龚心瀚通过视频方式致辞。现场,20多名代表踊跃发言,围绕知青馆建设与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持续近4小时。</p><p class="ql-block">当晚,上海逊克知青艺术团与外三道沟村民共同举办了主题为“欢迎回家”的联欢晚会,温馨的氛围让在场的知青代表们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8月11日,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展示中心揭幕仪式盛大举行。来自国家方志办、上海方志办、黑龙江省志办、云南省志办的多位领导,以及北京150人、宁波160人、上海100人代表团和知青馆研讨会的70多人,共计500余人参加了此次庆典活动。揭幕仪式后,大家一同参观了展示中心和知青博物馆,详细了解馆内的珍贵史料与展陈内容。</p><p class="ql-block">中午,500多人在知青馆三楼餐厅欢聚一堂,共进午餐,畅谈交流,气氛热烈。</p><p class="ql-block">下午,各方领导、专家学者及知青代表再次齐聚,参加“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共同商议《中国知青志》的编撰事宜,希望以盛世修志的方式,更好地留存中国知青的珍贵历史。</p><p class="ql-block">期间,知青馆代表们还游览了黑龙江大桥、黑河大岛公园、瑷珲滕冲中国人口分布线主题公园等景点,进一步感受黑河的发展与变迁。</p><p class="ql-block">夜晚,黑河工人文化宫座无虚席,千余名观众现场观看了由北京、上海、宁波三地知青艺术团与著名歌唱家联袂奉献的精彩歌唱文艺晚会,美妙的歌声与热烈的掌声交织,为此次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展示中心盛大揭幕,知青文化传承再谱新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1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黑河知青博物馆,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展示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国家方志办新老领导、部分地方志办领导以及500多位知青朋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自2018年8月挂牌成立以来,便成为传承知青历史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依托黑河知青博物馆,致力于全方位展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2023年,面积达53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大楼落成,却因新冠疫情未能举办落成典礼。如今,展示中心的正式揭幕,填补了这一遗憾,也为知青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p><p class="ql-block">此次揭幕仪式上,著名知青画家徐纯中创作的《知青这一代——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全景图》震撼亮相,成为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的镇馆之宝。这幅高2.6米、宽8米的油画,以中国地图为布局,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区域的知青生活场景巧妙融合。画面中既有西北的戈壁沙漠与窑洞、东北的林海雪原与拖拉机,也有南方的水田橡胶林与吊脚楼 ,生动展现了知青们在祖国大江南北挥洒青春、奉献热血的场景。画中七个典型人物与四周21个小场景,如天山脚下的棉花丰收、大兴安岭的雪地拉车、知青的学习生活等,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知青生活的多样性,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徐纯中作为旅美华人画家,在世界艺术史、文物史等领域造诣深厚。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将知青历史以艺术形式呈现,为知青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这一代——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全景图》的展出,不仅是对1776.48万知青的致敬,更是对那段特殊历史的铭记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展示中心的揭幕,标志着知青文化传承开启了新的篇章。未来,这里将继续发挥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通过丰富的展览、研究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知青历史,传承知青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知青这一代——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全景图》油画创作说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高2.6米、宽8米的全景油画,以中国1776.48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壮阔历史为核心,旨在用视觉艺术镌刻那段特殊岁月里青春与土地交织的记忆。创作全程以《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为总领,参考《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力求在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间达成平衡,让观者透过画布触摸到一代人的理想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布局与结构:以地图为骨,以地域为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品严格依照中国地图格局展开,将广袤国土划分为六大区域,既凸显地理特征,又承载时代叙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左上方为西北地区:延安宝塔山的轮廓刺破天际,戈壁沙漠与窑洞、地窝子构成粗犷背景,还原知青在干旱与风沙中扎根的坚韧。</p><p class="ql-block">- 左下方为西南地区:布达拉宫的金顶与吊脚楼相映,少数民族服饰的斑斓点缀其间,展现知青与藏、彝等各族群众共生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右上方为东北地区:林海雪原与白桦林铺展苍茫,爬犁、马车与黑土地上的拖拉机形成动静对比,定格知青在严寒中拓荒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右下方为东南地区: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水田与橡胶林交织,水牛、手拖车的意象勾勒出南方农耕的细腻肌理。</p><p class="ql-block">- 中部及周边:华北的蒙古包、草原牛羊,华东的井冈山、稻浪,中南的橡胶林与椰影,各自以地域符号锚定历史场景,让每一块区域都成为时代的“地理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核心叙事:典型人物与场景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中间:七个典型人物——时代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心的七位典型人物,是千万知青的凝练:或许有紧握钢钎的开荒者,有俯身田间的农学者,有肩背药箱的赤脚医生,有灯下苦读的求知者……他们的姿态、神情各异,却共同承载着“奉献、坚韧、理想”的精神内核,成为串联六大区域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四周:21个小场景——历史的切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环绕核心的21个场景,如多棱镜折射出知青生活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产劳动:天山脚下的棉花丰收、大兴安岭的雪地拉车、西双版纳的橡胶收割、崇明开河的夯歌,用汗水与力量书写劳动史诗;</p><p class="ql-block">- 军民与民族情谊:蒙古包前的牧马学技、布达拉宫下的青稞共收、老农指导扶犁,展现知青与群众交融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理想与成长:列车上的憧憬、火车站的送别、劳动间隙的互助学习、试验田的科研探索,记录青春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时代印记:兵团拖拉机班的昂扬、“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出工队列、瑞金苏维埃大厅的历史呼应,让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同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场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色彩过渡、人物视线与动作的呼应,形成“点—线—面”的叙事网络,让宏大历史落地为可感的个体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艺术表达:地域特色与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品在技法上注重“地域符号的精准性”与“情感表达的共通性”:西北的土黄与赭石凸显苍凉,东北的白与墨绿渲染严寒,西南的红与金传递热烈,东南的绿与蓝浸润湿润——色彩成为地域的“隐形语言”。同时,通过光影的强弱对比(如窑洞的暖光与戈壁的烈日)、人物动态的张力(如抬木时的肌肉紧绷、送别时的挥手凝眸),让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鲜活在画布上碰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不仅是对1776.48万知青的集体致敬,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它不回避艰辛,更歌颂坚守;不沉溺怀旧,更传递力量。当观者站在画前,看到的不仅是地图上的足迹,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在祖国大地上写下的、永不褪色的诗。</p> <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展示中国知青历史,集研究、收藏、教育、展示、阅览、交流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场馆。</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历史文化旅游区内。</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前身为黑河知青博物馆,2006年开工建设,2009年竣工开馆,2018年8月14日挂牌成立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p><p class="ql-block">场馆规模:总占地面积8.3公顷,总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4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3万件,史料9461件/套。</p><p class="ql-block">场馆设施</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馆:以《与共和国命运》为展览主题,全面讲述了1776万中国知青担负起建设祖国边疆农村的历史责任,在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大草原、大戈壁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专题场馆:建有赤子之诚知青专题馆、知青油画馆、知青国画馆等,从不同角度展示知青文化与历史。</p><p class="ql-block">其他设施:还设有知青影视剧院、开放式文物库房、室外大型文物广场、老知青接待中心等设施,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服务。</p><p class="ql-block">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十大精品馆”等,2012年纳入国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序列,2018年荣获全国文博系统先进标兵单位。</p><p class="ql-block">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历史研究:作为全国知青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史料,有助于深入研究知青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是知青历史文物的收藏中心和知青精神宣传教育的展示中心,通过展览、活动等形式,传承和弘扬知青精神,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教育功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少年通过参观了解知青的奋斗历程,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教育和领导下,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到斗争实践第一线去,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成长、成才、成就事业,和工农大众一道,打碎了一个黑暗的旧世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p><p class="ql-block">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成千上万红旗下长大的新一代知识青年继承了前辈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精神,沿着他们开辟的红色路径,到火热的实践中,和工农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历经了二十七年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的千锤百炼。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伟大探索和实践,是青春人生的一轮伟大精神淬炼,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场永载史册、规模空前的青年运动,震撼 20 世纪,令世人瞩目。</p><p class="ql-block">他们,一代热血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告别父母,告别亲人,离开城市,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发扬革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天斗、与地斗,建设农村,保卫边疆,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传播科学文化,为改变农村和边疆的面貌,奉献了青春,承担了重任。他们在艰苦的磨炼中,与当地工农大众相结合,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斗争,学会了做人,磨炼了意志,升华了人生,形成了奋勇向前、忘我奉献,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知青文化和讲责任、讲奉献、顾大局、敢担当的知青精神。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一个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在新时期、新时代,他们怀着在艰苦奋斗中磨炼出的革命意志,揣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赤子之诚,又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进党政机关,走进事业单位,自力更生创业,投身到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人民共和国的赤子,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时代同行</p><p class="ql-block">中国知青志主题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教育和领导下,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到斗争实践第一线去,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成长、成才、成就事业,和工农大众一道,打碎了一个黑暗的旧世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p><p class="ql-block">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成千上万红旗下长大的新一代知识青年继承了前辈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精神,沿着他们开辟的红色路径,到火热的实践中,和工农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历经了二十七年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的千锤百炼。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伟大探索和实践,是青春人生的一轮伟大精神淬炼,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场永载史册、规模空前的青年运动,震撼 20 世纪,令世人瞩目。</p><p class="ql-block">他们,一代热血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告别父母,告别亲人,离开城市,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发扬革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天斗、与地斗,建设农村,保卫边疆,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传播科学文化,为改变农村和边疆的面貌,奉献了青春,承担了重任。他们在艰苦的磨炼中,与当地工农大众相结合,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斗争,学会了做人,磨炼了意志,升华了人生,形成了奋勇向前、忘我奉献,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知青文化和讲责任、讲奉献、顾大局、敢担当的知青精神。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一个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在新时期、新时代,他们怀着在艰苦奋斗中磨炼出的革命意志,揣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赤子之诚,又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进党政机关,走进事业单位,自力更生创业,投身到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人民共和国的赤子,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