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和妈妈的关系,其实决定了你和金钱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赚不到钱,也存不下钱,其实根源就在于跟妈妈的关系出了问题。因为妈妈呀,是我们出生后第一个能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生存资源的人,而钱呢,它的终极用途就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生存资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钱就是母性功能的一种延伸,而你跟你妈的关系就决定了你跟钱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三种类型的母亲会影响未来孩子对待钱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交流抱怨型。这位母亲就是带着孩子就一个劲儿诉苦,明明他家不算穷,也没有啥要命的、实际的经济困难,但她就是惯性喜欢跟孩子哭穷,说自己挣钱有多么不容易呀,花钱的时候永远没有办法痛痛快快的给这孩子买单,孩子想买件儿衣服,她就会说,买新衣服干啥?买那么多衣服,有的穿就行了,就知道乱花钱,钱都给你花光了,这台词儿好熟悉啊,甚至她孩子想买一根儿雪糕,还嘟嘟囔囔抱怨半天,攒钱多不容易呀,夏天吃雪糕对身体多不好啊,就算最后买了,她也叹一口气啊,完了再强调强调,你看看我为你付出多少,这时间长了,这孩子潜意识就会觉得,对花任何的钱,甚至很小的钱,他心里都会产生耻辱感、负罪感。那么,长大之后呢,即使是自己挣钱自己花,他也会无意识的回想到小时候,他妈妈指责抱怨的环境里,他没有办法痛痛快快的去买东西,享受这个钱,这个工具啊,带给他活着的一种愉悦感。</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回避性母亲。这里的回避性的母亲是指对家里的财务状况全部回避,她就不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比如说孩子问,妈,咱家有多少钱呀?她就会说,管你那么多干啥,你学好习就行了;要不就直接转移话题,妈妈这种态度呢,就会让孩子觉得:钱是肮脏的,不能够随意讨论。这孩子长大之后呢,孩子就会对钱产生洁癖式的回避,他都不敢谈钱,这种意识你就会打压孩子挣钱的能力,可能在工作上,他也回避升职、加薪这样的一个机会,就无意识的破坏掉自己财物状况的一种能量,他自己就会留不住财,而且财务方面的处理是非常之混乱,比如一会儿要想存钱呢,两会儿,一股脑儿的就把钱就给别人,这种消费,或者一会儿疯狂的囤货,一会儿又变得抠抠索索的,经常出现一个混乱现象,对于财务的理解力相当的低级,没有规划和逻辑。 </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掌控性的母亲。比如说严管孩子零花钱,给孩子的每一分钱,她都用来:你干什么啊,干什么用呢?不让孩子买没有用的东西,也不给孩子多余的钱去支配,就这样的严格管控,孩子就会对钱非常的焦虑呀,他就会认为钱,是一种控制的手段,用来剥削自己的自由,那他长大之后会怎样啊,孩子就会为了从妈妈那里夺回自己的掌控权,变成什么报复性消费,即使他自己赚了点钱,他也会无意识的弄丢这些财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每个月都是月光族,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这种消费呀,甚至他有负债,本质上呢,其实就是他的潜意识,他要跟他妈去争夺对于自己这样的一个掌控权,那他就是通过过度的消费来宣誓,我是独立的,童年的匮乏会让人在潜意识里埋下需要补偿的种子,刘备不就这样吗,小时候没有获得过的那些体验,长大之后都特别渴望,他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恶补。</p><p class="ql-block"> 钱就是一种投资的方式,投射的就是小时候和妈妈的关系。如果你也是总存不住钱,也挣不到钱,那么,大概率你的这种能量被压抑了,所以,你就要疏通你在潜意识当中和你妈的关系。当然作为父母,在养育小孩儿的过程当中,开窍的爸妈,他都会培养孩子的财商,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的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感觉他是值得被爱的,无条件的爱,因为人会无意识重复童年的模式啊,你会发现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在重复儿童的模式,长着一米八,其实心里就住着一个八岁的孩子,许多人的金钱困境就是这种代际匮乏剧本的一个轮回和重演,想要改变,你就得先明白这些段话里边的内容,看见即解脱呀,然后,你才能有能量、有勇气去破壳儿,重新建立你新的成年人的财商模式,一个健康的财商模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