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承德,旧称热河,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北聚满蒙,南倚汉地,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汇之地。</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北巡出塞,为训武八旗,抚驭蒙古,于塞外草原设置木兰围场,作为"秋弥大典"的狩猎场所,"木兰秋弥"遂成清廷祖制家法。为方便皇帝沿途休憩理政,北京与围场之间修建了一系列行宫,避暑山庄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避暑山庄正式营建,景色兼美南北,气候宜人调养,清帝于此款洽外藩,怀柔远人,赐宴同娱,绥安边疆,避暑山庄随之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避暑山庄的和融淡朴与木兰秋弥的金戈铁马相辅相成,它们既是康乾盛世的缩影,更是华夏一统,化成天下的历史见证,二者一体,缔造了一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传奇!</p> <p class="ql-block">一部山庄,半部清史。</p> <p class="ql-block">铜狮子</p><p class="ql-block">铸造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约五吨,门左侧为雄狮,右前爪握绣球;门右侧为雌狮,左前爪抚幼狮。狮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装饰物,象征着权力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于1703至1792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 89年建成,是清帝驻跸消暑、治政礼佛、怀柔外藩、巩固边防的夏宫和皇家寺庙群。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庄内西北为山岳区、东南为湖泊区、东北为平原区,整体形貌宛如中华版图。山庄造园取法自然,不假雕饰,120余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间,构成融南秀北雄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壮美景观。</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周围呈半月形环列着12座气势磅礴的皇家寺庙,占地40余万平方米。这里有供奉世界最高木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普宁寺;有乾隆帝为接待六世班禅敕建的行宫须弥福寿之庙;还有乾隆帝为母祝寿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庙…… 这些寺庙金碧辉煌,形制各异,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宗教艺术之大成,是清朝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澹泊敬诚 </p><p class="ql-block">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十九年(1754)用楠木改建。康熙帝御题"澹泊敬诚"。"澹泊"源于《易经》之"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意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殿是清帝举行重大庆典、接受百官朝觐、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每根价值27亿金丝楠木。 澹泊敬诚殿有68根金丝楠木柱子。</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博物馆,是清代宫廷历史类博物馆,坐落于避暑山庄正宫区。这里原是清帝处理朝政、居住休憩的场所,分为前朝和后寝。沿中轴线的主要殿堂布置的复原陈列,生动呈现出清宫昔日历史意境,东西配殿举办的钟表、挂屏、瓷器、珐琅、玻璃等专题展览,展示了众多宫廷文物珍宝,类别繁多,材质上乘,技艺精湛,彰显了清代高超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挂屏,是融含了雕刻、镶嵌、织绣等多种技法的艺术作品,代替画轴或画框悬挂于墙壁,起到美化厅堂的作用。宋代以前,就有用竹、玉、石雕刻的挂屏,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宫苑宸居内陈设挂屏风行一时</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所藏挂屏,材质多样,用料考究,有象牙,玉石,珍珠,刺绣,翠羽,彩瓷珐琅,鸂鶒木等,图案也有章法可循,大多取自古代传说、名家画稿,历史典故,宗教文化,吉祥纹样,工艺细致精巧,风格典雅灵动,是难得一见的传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钿翠」 </p><p class="ql-block">钿翠(音殿翠) 即点翠: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先以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托,再把翠鸟亮丽的羽毛仔细镶嵌在底托上,颜色华美、经久不褪。</p> <p class="ql-block">「牙丝编织」 </p><p class="ql-block">牙丝编织是清代广州牙雕的特色エ艺,先将坚硬的象牙软化,劈成洁白细润的象牙丝,再编缀成各种精美器物。因象牙劈丝属牙雕大师的「不传之秘」,加之牙丝编织工序繁缛、造价昂贵、技术高难,故传</p><p class="ql-block">世珍品廖廖。</p> <p class="ql-block">「缂丝] </p><p class="ql-block">缂丝(音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的精华,以本色生蚕丝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完成, 视觉上有雕镂感,极富观赏性。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工艺繁复,有『一寸缂丝一寸金" 之说。</p> <p class="ql-block">鸂鶒木</p><p class="ql-block">鸂鶒(音西赤)木质地坚硬,十多结瘿,白质黑章。斜锯木纹呈细花云状,酷似鸡翅膀,故而得名,鸂鶒木多产自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及东南亚等地,因存世量稀少和独具韵味的纹理为世人所珍爱。</p> <p class="ql-block">象身由无数细小珍珠组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玻璃,在我国曾拥有"琉璃""药玉""瓘玉"等诸多称谓。其主要以石英砂、长石、石灰石作原料,经烧炼熔融后冷却固化,再历经造型与装饰工艺,从而成为各类玻璃器物</p><p class="ql-block">中国玻璃的起源,据考古发现应处于西周时期(此说尚有争议),但此后其工艺发展一直颇为缓慢。直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内务府造办处奉诏设立清宫玻璃厂,玻璃制作技术才得以迅猛发展。玻璃厂征召全国最为优秀的技术人员轮流当班效力,同时邀来欧洲技师予以指导并参与生产。中国传统技术与外来技术的精妙融合,造就了众多崭新的品种和技法,令清代玻璃成为我国工艺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两方面来考量,宫廷玻璃器的生产高峰期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嘉庆以后则开始式微。</p> <p class="ql-block"> 壁瓶,又称轿瓶,挂瓶,形如剖开的半个花瓶,靠墙壁的一面平坦有孔,可系绳悬挂。多与花卉相伴相随,饰壁伴轿,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抑扬顿挫的美感。壁瓶缘起于唐,明代得以发展。清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官窑出品的壁瓶造型别致考究,纹饰严谨华美,格调高雅含蓄。这些可覆之于手的壁瓶,以小见大,于方寸间传递出帝王的风雅情趣和那个时代的传统美学。</p> <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通高39厘米,长29厘米,宽15厘米。铜鎏金立象,象背蓝地珐琅鞍垫,上托錾胎珐琅花觚,觚中插戟、磬、阴阳鱼、如意和各种花枝。</p> <p class="ql-block">錾胎珐琅海棠式盆菊花盆景 </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錾胎珐琅碧玉万年青盆景 </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云山胜地 </p><p class="ql-block">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八景。此楼为两层,内不设楼梯,凭借楼前假山蹬道上楼。一楼设戏台,供帝后听戏;二楼设佛堂,乾隆帝御题"莲花室",供帝后祭月祈福之用。</p> <p class="ql-block">四面云山 </p><p class="ql-block">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耸立于避暑山庄的最高峰,十六柱单檐攒尖顶方亭,造型简明大方,康熙帝题额"四面云山"。登临其上,四围山色云烟飘动,如同幻境。环顾四周层叠错落的山峦壑谷,弥漫着起伏波动的云烟。当年,清帝常到此登高远眺,饮酒赋诗。</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宫殿区,坐上车船通票,每人120元,坐车游览。第一站,四面云山,可俯瞰承德全貌。</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可以看到小达拉宫全貌。</p> <p class="ql-block">开始欣赏吧</p> <p class="ql-block">金山亭,仿镇江金山上帝阁。</p> <p class="ql-block">剪刀面味道还可以,油炸香豆腐很好,香而不腻。有肉感。小锅剪刀面18.豆腐13.经济实惠。承德特色银杏露味道不错,水果看着漂亮,价格不菲。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承德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