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士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5595570</p><p class="ql-block">照片:自拍</p><p class="ql-block">音乐:网络</p><p class="ql-block">1971年,四川达州青年学生王本强背着行囊走进甘肃天水岷山机械厂的大门,成为电力车间线路班的一名新工人。这座始建于1969年的军工厂,作为三线军工建设重点工程,它不仅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枪械生产基地,更享有“西北第一冲锋枪厂”的称号。</p><p class="ql-block">这座军工代号“5206”的兵工厂,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印记。工厂由黑龙江北安庆华厂(代号626)援建,选址在原兰州军区天水步兵学校旧址。天水步校经多年建设,校园内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校园遗留的苏式建筑群错落有致,法国梧桐掩映厂区;苹果园和葡萄园遍布厂区各处。岷山厂与大多数深藏山沟的军工厂不同,岷山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距天水市区仅咫尺之遥。在城市里建设大型兵工厂,堪称三线军工建设中的特例。</p> <p class="ql-block">(刚进厂时的王本强)</p><p class="ql-block">1970年末,随着63式自动步枪试制工作启动,工厂开始大规模招工。消息像春风般传遍陇原大地。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能进入这样待遇优越的军工单位,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机遇。很快,来自省军区、省委机关的干部子弟,天水、武都两地主要官员的子女,凡是和建设岷山厂有关联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子女都以进岷山厂为荣。当时北京天坛医院援建天水医院的医疗专家的子女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岷山厂;岷山厂许多厂级干部的子女和亲属也从全国各地赶来,就连岷山厂所在地派出所所长的小舅子也被塞了进来。王本强也是这波“干部子弟”中的一员。本强的姐姐时任甘肃省国防工办干部,正好是岷山厂的主管上级单位。近水楼台先得月,本强有个好姐姐。这个特殊身份为本强打开了进入岷山厂的大门,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王本强)</p><p class="ql-block">当时天水岷山厂藏龙卧虎,各级干部子女都有,除了黑龙江庆华厂子弟外,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来头。在这精英绘聚的岷山厂内,这些干部子女各显其能,风靡一时。王本强与这些干部子女不同,他却以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本强性格开朗活泼,为人仗义实在,很受大家喜爱。本强相貌俊朗,待人接物礼貌有加,一口川味普通话,言谈间总带着巴蜀人特有的幽默。更难得的是本强喜好体育运动,蓝球、羽毛球、乒乓球都能上场一搏。本强早在达州上学的时候就考取了国家二级篮球裁判资格,这在当时整个岷山厂是非常罕见的难得人材。后来当岷山厂男女篮球队组建时,王本强自然成为随队出征的“金哨”,在天水各三线企业及陇南厂矿联赛中吹响了名气。凭借自己的努力,本强在天水岷山厂名声远扬,这也赢得当时在岷山厂实习的上海姑娘徐小玉的芳心。</p> <p class="ql-block">(原岷山𠂆蓝球队主力周安生、张建辉,中间是裁判王本强)</p><p class="ql-block">本强也是我父亲的众多徒弟之一,所以认识本强。我当时是下乡插队知青,随父母由黑龙江西迁天水。我和本强相识于天水,后来我分配到平凉华丰机械厂(9936)工作,而本强的女朋友上海人徐小玉也分在华丰厂工作。本强经常从天水来华丰厂探望徐小玉,也和我们几个由天水岷山厂来的子弟关系较好。</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期,本强和徐小玉结婚后分别调往兰州新兰仪表厂,我们渐渐失去联系。四十年后,偶然间在网络上让断了线的风筝又连在了一起,前几天本强小玉夫妇专程来天水,我们终于又相见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原岷山厂电力车间线路班外线一队全体人员,上排左一王本强、下排左二为父亲黄镇华。其余为外线一队吕永乐、梁普、曲顺仁、耿华刚、吕新生、毛佩森、朱广平、李凤广、白国炳等。)</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原岷山厂的厂区漫步,在工具科傍的梧桐大道回忆起那些关于岷山厂的青春记忆。酷暑难耐,橙色高温也难阻挡我们在原岷山厂枪管车间、弹匣车间、总装车间和老招待所,老单身楼和将军院的脚步。两天时间,分别的时刻又要来临。相约来年天水大樱桃成熟的季节,我们在樱桃园再见!保重我的朋友本强、小玉!</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我和本强)</p> <p class="ql-block">(士德、本强:赵静、小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