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人生已步入五六十岁,正处于上有父母辈,下有儿孙辈的时期,有部分人还在职场工作,有部分人已退休,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六三年的人已然退休二年多了,上有健在的母亲要照看,下有孙女在暑期上补习班要接送,虽然说是退休了,但有时候还是挺忙碌的。据我了解与观察,与我同龄人大多数都与我的状态近似的,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里发挥着“有用”的效用。人只有对别人有用才有价值,不然就会成为负担。 </p><p class="ql-block"> 近日我们去看望居养在敬老院的与父母亲要好的老同事,两老同住一室,因老伴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另请保姆全天候伺候,她自己也有疾病在身,还要时时照顾老伴,两人相依为命,就这样困在养老院了。他俩有三个子女也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都有自己家里一大堆事情,也只能是偶尔周末来看一看。像我父母辈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岀生的人,有些人因疾病或意外已早一步下了车,健在的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这些老人有些居家养老,大多数人都是住敬老院了,经济条件好些的住医养结合的怡乐院,平时有医生检查身体,护士护理健康的。上一辈的人比起我们六十年代这一辈,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乱,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饥荒,文革的十年浩劫,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算过上逐步安定并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至今已是年老体衰又加上病痛折磨,身心痛苦不堪。</p><p class="ql-block"> 如何度过有尊严、有体面、有关爱的暮年,确实是一件人生大事!人老了走向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生命如何善终?又能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生命?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与思考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对死亡的看法是比较认可台湾作者琼瑶的看(死)法,当你年纪老了,身体机能器官老化了,就不要过度医疗,开刀动手术、插管子等什么的就不要再折磨人了,还是顺其自然为安。当再继续活下去无益于家庭、社会,不能提供“有用”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做出理性的人生终点安排,一些老人长年卧床,老年痴呆,生不如死,还拖累别人,从人性、人道的角度出发,也应该让他安乐死,早点解脱痛苦,走完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生命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