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陪孙姐,我和三妹再次来到宋园路,拜谒宋庆龄陵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孙中山夫人、著名政治家</p><p class="ql-block">(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参观新馆/宋庆龄与国际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宋庆龄陵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外籍人墓园~曾经的万国公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名人墓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愿世界永远和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宋庆龄与国际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道不孤 大爱无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现陵园进门左侧有一座新馆落成!展出的是宋庆龄与国际友人交往的专题<b>【大道不孤 大爱无疆】</b>。便信步而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平、进步、正义”,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呼声。这是我们对一切人的希望,也正是我们对自己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们现在的宣告,也将是我们未来的宣告。</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面墙上,布满了与宋庆龄有过交往的70多位国际友人的肖像。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大看看,有您熟悉的名字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板开始逐一介绍宋庆龄与其中的十几位知名人物的过往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我选择了其中的几位,我们一块来了解一下宋庆龄与他们的过往,与他们的友谊。</p><p class="ql-block"><b> 1、宋庆龄与白求恩</b></p><p class="ql-block"><b> 2、宋庆龄与路易.艾黎</b></p><p class="ql-block"><b> 3、宋庆龄与马海德</b></p><p class="ql-block"><b> 4、宋庆龄与王安娜</b></p><p class="ql-block"><b> 5、宋庆龄与史沫特莱</b></p><p class="ql-block"><b> 6、宋庆龄与耿丽淑</b></p><p class="ql-block"><b> 7、宋庆龄与魏璐诗</b></p><p class="ql-block"><b> 8、宋庆龄与柯列然</b></p><p class="ql-block"><b> 9、宋庆龄与汉斯.米勒</b></p><p class="ql-block"><b> 10、宋庆龄与爱泼斯坦</b></p><p class="ql-block"><b> 11、宋庆龄与埃德加.斯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宋庆龄与白求恩</b></p><p class="ql-block">白求恩,我们都耳熟能详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求恩来到中国,与宋庆龄创立的“保卫中国联盟”密切相关。在保卫中国联盟的努力下,白求恩在晋察冀五台山建立了模范医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位加拿大人~北美著名外科专家,在中国抗战期间,拯救了无数战士,不到两年,因手术感染,得了白血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2、宋庆龄与路易.艾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创始人,路易.艾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易.艾黎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1925年来到中国,1933年与宋庆龄相识,结下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大后方和游击区开展生产自救,巩固中国抗战的“工业经济国防”,建立多所培育青少年专技人才的培黎学校。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艾黎在华六十载,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工作,视中国为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易.艾黎与斯诺夫妇共同提出中国工业合作计划(简称“工合”),组织民众进行生产自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1939年间,他多次往返大陆和香港,与宋庆龄商讨推进中国工业合作运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他在香港宋庆龄寓所进行商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艾黎赠予宋庆龄他亲自翻译的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宋庆龄十分欣赏,并推荐给她身边的英文秘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12月2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为路易.艾黎庆祝他83岁生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艾黎赠送给宋庆龄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赠宋庆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她喜爱的青花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挺秀而典雅,</p><p class="ql-block"> 她一生刚毅英勇,坚定不移,</p><p class="ql-block"> 为她无比信任的人们服务;</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们如今正在为建设</p><p class="ql-block"> 令人惊叹的新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奠定着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她借花语传递佳音,</p><p class="ql-block"> 用笔墨激荡人心,</p><p class="ql-block"> 以无所畏惧鼓舞世人;</p><p class="ql-block"> 她的一生对所有妇女</p><p class="ql-block"> 是越来越大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她的名字就是警示的鸣钟~</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p><p class="ql-block"> ~路易.艾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易.艾黎将他的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建设事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3、宋庆龄与马海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1933年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前往中国考察正在流行的东方热带病,于当年来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宋庆龄为其开启通往中国革命的大门。在宋庆龄的安排下,1936年马海德奔赴陕北参加红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中央外事部和新华社的顾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海德一直视宋庆龄为自己的革命导师与引路人。与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并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果。于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海德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马海德与鲁迅艺术学院的苏菲相识并结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他们的儿子出生。这是送给宋庆龄的照片,背面是马海德的亲笔题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3年,任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六十年代带领研究所医疗队到边远地区为群众治病。这是在海南与医务人员合影。并汇报给宋庆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性病传播得到控制后,马海德又投身到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在河北麻风病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海德与卫生部傅连章等人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年的马海德多次抱病率团出国交流,为中国争取医药及资金援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1981年在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海德对医学事业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很多国家的奖项及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他在1986年美国荣获“…公共服务奖”,于授奖仪式上致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马海德在宋庆龄领导创办的《中国建设》上发表文章,回忆在中美两国生活的经历,叙述中美两国人士为两国友好而付出的努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图,1983年,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与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合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1985年在莫斯科参加国际医生防止核战争和平会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9月26日,宋庆龄在寓所设宴为马海德庆祝生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6月1日,马海德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宋庆龄追悼大会。他撰写的长文《宋庆龄~我的革命导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海德在中国生活了55年,他把他的全部智慧与精力都奉献给了我们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事业,赢得人们深深地敬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部分成员在香港合影,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克拉克、法朗斯、廖承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4、宋庆龄与王安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娜利泽,因嫁给中国丈夫王炳南改姓王。1907年生于德国,曾在柏林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获哲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31年起积极参加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两次被捕入狱。1935年同留德的中国共产党员王炳南结婚。翌年,随丈夫来华到西安、上海,协助进行了争取杨虎城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春去延安,结识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面抗战爆发后,随夫到上海、香港和重庆等地,参加八路军办事处做联络及统战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正值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时候,她随同丈夫来到中国,参加到了抗日战争的行列。她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抗日根据地实地采访,向国外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状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王炳南调到上海工作,王安娜在这里遇到了老相识斯诺,又结识了来自新西兰的艾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香凝把王安娜介绍给宋庆龄。王安娜</span>继续在“保卫中国同盟”中协助宋庆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宋庆龄在重庆正式重组保卫联盟中央委员会,王安娜负责救援物资的运输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宋庆龄请王安娜与爱泼斯坦、廖梦醒共同起草保卫联盟工作计划的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安娜将整个身心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她所敬仰的周总理和孙夫人那里。这是在她的寓所一直摆放着的周总理在南京和宋庆龄在北京的留影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年离华返回东德。1961年移居西德。回德后曾一再重返中国访问并探望儿子、前夫及老友们。1990年在德国病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宋庆龄与史沫特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史沫特莱在上海参与了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成立、到解散。与鲁迅、茅盾、丁玲有广泛而深入的交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沫特莱还将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介绍给鲁迅,推动了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一,鲁迅像,为史沫特莱所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插播:1935年,史沫特莱在上海担任宋庆龄的英文秘书,期间她在上海的生活充实愉快,但后来宋庆龄对她的秘书身份表达了不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因是史沫特莱个性鲜明,有时不听劝阻,肆意行事。她的个人主张和独立个性,使她失去了宋庆龄的信任与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庇护,</span>并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攻击。(选自百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二,珂勒惠支的版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6、宋庆龄与耿丽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耿丽淑(1896~1995),原名塔利塞●格拉克,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村家庭,毕业于巴特勒大学杜会经济系,又先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系、芝加哥大学时事世界系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23年,她任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主任干事,参加了路易●艾黎和汉斯●希普发起的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政治学习小组;参加开办三和里女工夜校,提高上海女工的知识水平,为培养上海女工工作和妇女运动的骨干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8年,耿丽淑被调往济南女青年会。(图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一三事变后,耿丽淑与邓裕志领导女工夜校,开展救护难民、慰劳伤病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并邀请史沫特莱和斯诺夫妇向女青年介绍延安见闻;请艾黎宣传工合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1979年耿丽淑与邓裕志(中)、艾黎在上海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耿丽淑返回美国进修,她特意绕道香港,第一次去面见宋庆龄。她说:“和你一起工作,我像投入光明的怀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7月,耿丽淑重返中国。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人事部干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应宋庆龄邀请参加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1946年7月,参加中国女青年会欢迎印度女青年会干事时的合影。(右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被美国教会召回。1951年,她秘密绕道回到中国,任中国福利会顾问;后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顾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52年在宋庆龄寓所合影。右一,耿丽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6年,宋庆龄委托耿丽淑担任托幼工作顾问;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的实验性、示范性、科研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一,1997年9月10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会见老朋友耿丽淑与马海德等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二排右一,1977年,耿丽淑视察妇幼保健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二排左一,1980年耿丽淑给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同学辅导英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年夏,耿丽淑在中国福利会幼儿园视察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中国福利会顾问,耿丽淑的工作是向海外推广《中国建设》杂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1960年1月,耿丽淑(左一)在北京工作期间,与来华访问的好友浦爱德(中)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年耿丽淑90岁生日,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代表上海市政府授予荣誉证书,表彰她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一,江泽民的题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二,朱镕基为耿丽淑90华诞祝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年获上海市公安局颁发的中国永久居留资格证书,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荣誉奖。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颁发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的“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奖章,赞扬她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5年,耿丽淑这位把大半生都贡献给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百岁老人逝世,安葬于上海宋庆龄陵园旁的万国公墓外国人墓区,与老朋友长相厮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7、宋庆龄与魏璐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璐诗(1908~2006.03.06),女,犹太人,出生在奥地利。原籍捷克斯洛伐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来华,在进步人士影响下,尤其是与宋庆龄的交往,她决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协助宋庆龄重建保卫同盟,为工合国际展开对外宣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是原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英文专家,原人民画报社德语专家。长期活跃在对外宣传战线上,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璐诗在华生活70余年,是中国人民真诚的老朋友,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初,上海学界组织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魏璐诗专程前去报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魏璐诗与请愿学生共同举着</p><p class="ql-block">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标语旗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5月,魏璐诗通过史沫特莱结识鲁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访问鲁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成都,魏璐诗参与筹建工合(中国工业合作国际组织)成都促进社,并担任委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合国际迁成都后,任办事处秘书,负责对外宣传及撰写工作报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1940年4月,宋庆龄与工合成都事务所的成员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七七”事变后,魏璐诗于9月到达成都,在华西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任英语教授。在此期间,她担任成都《新闻快报》主任编辑,同时与斯诺和史沫特莱合作,共同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她到重庆,在教会总会、加拿大驻华使馆、重庆联合国新闻宣传处任职。在此期间,多次会晤了周恩来和邓颖超、胡绩伟、王炳南等,协助文字翻译,并在家中掩护了多位险境中的中国共产党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她协助宋庆龄重建保卫中国同盟并担任中央委员会委员;与陶行知探讨办学并编制了育才小学的记录影片,通过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发往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配合宋庆龄、路易·艾黎为工合国际做各种对外宣传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胜利后,魏璐诗又回到上海,在宋庆龄同志主办的中国福利会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到美国纽约,在联合国秘书处任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她协助宋庆龄重建保卫中国同盟并担任中央委员会委员;与陶行知探讨办学并编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1年魏璐诗应邀回到中国,在北京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语专家。1965年到人民画报社任德语专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璐诗同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她当选为<b>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b>。其间,她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大事,做了许多有益工作。魏璐诗同志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十年前,我原打算只在中国做短期学习考察,结果我在这里长期扎下根来了。我感到我自己也是属于中国的,感到对中国的命运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在许多同志和朋友的帮助下,很久以来,我就建立了这个深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中国就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魏璐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8、宋庆龄与柯列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布库尔·柯列然,生于一九O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罗马尼亚犹太人。去意大利学医6年,回国办私人诊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柯列然早年就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二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一九三七年四月,柯列然等十二名医生受罗共派遣加入</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战场支援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斗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39年,抗战时期,是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响应国际红十字会的号召,随国际“援华医疗委员会”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并动员其妻子柯芝兰于1941年赴中国与他并肩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华期间,他两次受到宋庆龄的亲切接见与鼓励。在宋庆龄的品格和精神的感召下,柯列然为中罗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路,铺就了一块块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一直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2月,柯列然等国际纵队成员,被关押进集中营。他们仍时刻关注着欧洲与世界形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柯列然(后排左三)与战友们在法国戈尔斯集中营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柯列然加入国际援华医疗队,抵达香港;9月13日,由保卫中国同盟负责接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柯列然与医疗队战友们各自率领一支红十字医疗队,奋战在湘鄂赣前线。他先后到过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抢救和治疗染病或负伤的抗日战士和当地百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高超的医疗水平、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病人的一片爱心,赢得了当地军民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柯列然(右三)与战友们在战地野外学习时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柯列然妻子来华参加抗战,取中文名字柯芝兰。1943年初,柯芝兰不幸染重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地官兵视其战地英雄,在挽联上写着:“淋惠遽云亡,南国同声失慈母;伤残未尽起,西方何处觅美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为,1943年,柯列然夫妇在云南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柯列然忍住巨大的悲痛,依然留在昆明一所军队医院工作。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才告别医疗队,加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任职河南郑州办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柯列然在联总郑州办事处工作时,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红十字会医院的中国护士赵婧璞,结识,结婚,成为中罗历史上第一桩跨国婚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7年11月,联总结束在华救援工作,柯列然夫妇计划返回罗马尼亚。在上海告别酒会上,柯列然与宋庆龄再次重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向柯列然表示感谢。应柯列然的要求,宋庆龄欣然在柯列然的笔记本内页,签上自己的名字;柯列然写下酒店名字与日期,并珍藏。详见下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分别为1965年与1970年,柯列然陪同前去罗马尼亚访问的中国医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10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柯列然夫妇访华。见下图一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柯列然病故于罗马尼亚。享年71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8年12月26日,中国为“罗马尼亚白求恩”柯列然立墓于上海万国公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三,柯婧璞在柯列然纪念墓凭吊爱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9、宋庆龄与汉斯.米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斯·米勒(1915年—1994年12月4日),中国内科专家。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希特勒上台后,到瑞士学医,博士毕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7月来中国,5月到香港,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会见了廖承志,同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9月,经廖承志和爱泼斯坦介绍到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送往延安。在延安,他见到了毛泽东,并参加了八路军,成为洋八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任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主任、晋东南国际和平医院医生、第十八集团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兼129师医务顾问。曾<b style="font-size: 20px;"><i>救治9000多名八路军战士</i></b>,白求恩也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勒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历任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儿科系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教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勒为我国自主研制乙肝疫苗并推广工作作出贡献,被称为“<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乙肝疫苗之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为庆祝米勒来华工作50周年,国家卫生部授予他“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1994年12月4日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第一排右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米勒坚持给宋庆龄写战地“保盟”救援情况工作报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勒回到延安后,仍在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第二排右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元月,米勒不幸患了重症痢疾,延安来电报,突破封锁,护送回到延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8月,米勒回到承德,应冀察热辽司令员肖克的邀请,放弃回国,担任热辽野战总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米勒与中村京子相爱,这两位分别来自法西斯国家,却在中国的抗日和解放战场上救死扶伤,两位“洋八路”1949年7月喜结良缘。这是二人的结婚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一排:1961年,米勒夫妇移居北京,住在宋庆龄地安门寓所附近。宋庆龄在家接待外国专家或者友人,经常请米勒夫妇作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第二排左图:米勒女儿定居瑞士,宋庆龄经常寄《中国建设》杂志给她。1978年,米蜜夫妇结婚回国探亲,专程拜访宋庆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第二排右图:1980年,宋庆龄在北京寓所宴请抗战时期积极支持“保盟”工作的老朋友~左,艾黎;右,米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非常喜欢米勒的女儿米蜜和儿子米德华,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作客。这是宋庆玲送给他们的新年贺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米勒等国际友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勒的个人专题展在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米勒来华工作50周年,卫生部在政协礼堂举办隆重的庆祝与表彰会,授予他“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习仲勋向他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村京子已经90多岁了,她仍然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固守着丈夫的嘱托:“你不能走,你千万不能离开中国。”2004年8月,中村京子领到了中国第一批发放给外国人的永久居留证。那一刻,她激动万分,说,她爱中国,要一直住下去,中国就是她的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10、宋庆龄与爱泼斯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4月20日—2005年5月26日),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波兰华沙</span>犹太人家庭,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三、第四届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波兰被俄罗斯帝国控制,他的父亲加入了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组织,被关押,后派往日本。他的母亲被流放西伯利亚,就带着爱泼斯坦逃亡到亚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7年2岁的他随父母来到中国哈尔滨,定居在天津。在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发生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宗旨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他们一家认为这次革命是正义的、必要的,而当时持这种观点的天津外国人家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只有16岁的爱泼斯坦开始了新闻记者工作生涯。其时他在设立于天津的英文《京津泰晤士报》报社担任新闻工作。他亦在抗日战争中与美国合众国际社和一些西方新闻社参与了掩护中国平民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的秋季(一说是1939年),他在香港参加了孙中山遗孀宋庆龄发起组织的<b>保卫中国同盟</b>,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宣传并募集国际援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他制造了自己死亡的假新闻以欺骗试图逮捕他的日本政府,这则假新闻印刷到了《纽约时报》上。但是他仍然在香港被抓入集中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3月18日,他在后来成为其妻子的邱茉莉的帮助下越狱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泼斯坦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26日上午11时病逝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泼斯坦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为数不多的几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国裔人士。他被中国官方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图第一排左:</p><p class="ql-block">1938年,爱泼斯坦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与博古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下图第一排右:</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采访台儿庄战役前线,与伊文思、福尔诺在摧毁的日军坦克上合影</p><p class="ql-block">下图第二排左图:</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去广州前线,在日军飞机轰炸现场采访。</p><p class="ql-block">下图第二排右图:</p><p class="ql-block">1943年常德战役后,他随军前往,这是采访日军轰炸时受伤的记者。</p> <p class="ql-block">1938年至1981年,爱泼斯坦与宋庆龄共同经历过风风雨雨,建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下图第一排:</p><p class="ql-block">左图:宋庆龄送给爱泼斯坦的电饼铛;右图:爱泼斯坦送给宋庆龄的瓷器;</p><p class="ql-block">下图第二排:</p><p class="ql-block">左图:1980年12月2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会见爱泼斯坦与他的夫人邱茉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应斯诺之请,爱泼斯坦护送邓颖超等中共高级干部撤离敌占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1981年,爱泼斯坦专访邓颖超后两人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4年,爱泼斯坦第一次访问了英国,然后与邱茉莉在美国居住了5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段时间内,他担任了《联合劳动新闻》的总编辑并于1949年出版了《中国尚未结束的革命》一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夫人邱茉莉亦是一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被广泛使用的<b>汉英辞典的贡献者,在许多年后,逐渐被中国和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一代学生所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参与杂志《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刊并担任总编</b>,直至退休,70岁退休后是杂志的名誉总编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于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i>文化大革命中,爱泼斯坦曾被非法监禁达5年之久,但是至死他都保持着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诚追随。</i></b></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与爱泼斯坦1980年9月互通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请爱泼斯坦在她去世后,为她写传记,“因为我对别人不像对你这么信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泼斯坦说,我知道多少人都想为您写传,您对我的信任,令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我非常乐意,并且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特别骄傲和高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5月,宋庆龄去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11月,历经10年,爱泼斯坦撰写的《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一书出版。作为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的贺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2年,总书记胡耀邦和人大委员长彭真接见爱泼斯坦、邱茉莉等外国专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83年起,爱泼斯坦担任第6~第10届政协委员,对国家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1991年3月出席全国政协会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70岁寿辰和来华工作半个世纪,宋庆龄基金会、外国专家局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邓小平、邓颖超、爱泼斯坦在招待会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9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80大寿和在中国工作半个世纪,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庆祝活动</b>,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亲临祝贺。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也亲临祝贺他80寿辰。</p> <p class="ql-block">爱泼斯坦为宋庆龄作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宋庆龄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5日,爱泼斯坦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5年5月26日,爱泼斯坦去世。一生中,他先后被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所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05年6月3日,爱泼斯坦被葬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八宝山革命公墓。</b>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许多中国官员出席了他的追悼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1、宋庆龄与埃德加.斯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记者。代表作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1928年带着一种好奇心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1年与宋庆龄结识。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6月斯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宋庆龄的引荐安排下,</span>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b>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来到延安,再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并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斯诺为写宋庆龄人物传记,首次联系宋庆龄,两人在南京路沙利文咖啡馆访谈,并结下真挚友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图,1930年的宋庆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右图。南京路沙利文咖啡馆外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图1:</p><p class="ql-block">在上海,经宋庆龄介绍,斯诺结识了鲁迅。</p><p class="ql-block">左,这是鲁迅为斯诺《活的中国》一书特意拍的肖像图</p><p class="ql-block">中,鲁迅收藏的斯诺的名片</p><p class="ql-block">右,鲁迅的进呈书信封,施乐是斯诺</p><p class="ql-block"> 的中文署名</p><p class="ql-block"><b>他把鲁迅自选的7篇小说译成英文,作为英文版《活的中国》的第一部分,又邀萧乾等人将茅盾、丁玲、柔石、巴金、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张天翼、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译后作为第二部分收入书中。</b></p><p class="ql-block">下图2</p><p class="ql-block">1932年底,斯诺结婚,宋庆龄备家宴庆贺,并送电热咖啡壶做贺礼。图为斯诺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战争时期,斯诺与宋庆龄携手推进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支持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41年斯诺回美国后,3次到白宫去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每一次会晤,他都强调美国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携手建设新中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斯诺再度访华,宋庆龄在北京寓所接见。爱泼斯坦、邱茉莉夫妇、廖承志等老朋友陪同在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的访华之行,他为中美关系的转折破冰,作出了独特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病逝遵照其遗愿,后人按照生前他生前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北京大学未名湖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9年9月10日,斯诺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22年11月16日,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际友人们为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做出的杰出贡献,可歌可泣,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纪念馆以前去过,就没有再去参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向里面的宋庆龄陵园走去~</p> <p class="ql-block">二、宋庆龄陵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诞辰173周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同志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杰出的国际社会活动家,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久经考验的前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伟大光荣的一生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越贡献。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之瑰宝,永远受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景仰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20岁开始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抗日时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搭桥铺路,新中国成立后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妇女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她用智慧与魄力为民族统一和妇女儿童事业奉献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到庄严肃穆的宋庆龄陵园。又看到高高耸立在石碑旁,那挺拔而温婉的罗汉松,就是女神~宋庆龄的化身,令人崇敬,令人仰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年5月29日,宋庆龄纪念碑揭幕典礼在宋庆龄陵园举行,楚图南主持典礼,习仲勋为纪念碑揭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碑文,由上海书法界名家张晓明经过一个多月抱病书写完成,由济南大理石厂6位工人完成碑文刻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宋庆龄22岁嫁给孙中山。他们携手10年,1925年,孙中山病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继续坚定地走在革命救国的道路上。1932年“牛栏案”发生,她则参与到解救共产党员的行动中。因为有过留学经历,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懂得法语和拉丁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长一段时间内宋庆龄都负责与西方人士交流,利用自己家族的资源人脉,为抗战提供诸多必要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还亲自到香港组织发起“保卫中国同盟”,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与侵华日军的英勇斗争,以获取大量援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前面已经了解到不少宋庆龄与外国友人在保卫同盟中发挥的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翠柏引路,苍松环绕,寂静肃穆,圣地圣洁!</p> <p class="ql-block">陵墓中间,安睡的是宋庆龄的父母大人~宋耀如夫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侧,安葬的是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燕娥,一个船工的女儿,16岁逃婚到上海,经同乡介绍给宋庆龄做保姆,从此54年一直在宋家,终身不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与保姆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友谊,宋庆龄长李18岁,按上海习惯称保姆叫“李妈”,宋庆龄却叫李燕娥“李姐”,视她为家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饭的时候她们总是在同一张桌子上。甚至,宋庆龄会把李燕娥安排在主位,自己则坐在旁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规矩束缚,一直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李燕娥患了宫颈癌,宋庆龄几乎崩溃了,她要请最好的医生为李治病,但为时已晚,1981年2月,李燕娥病逝了,享年70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要和我葬一起,要为她立碑,千万别忘记!我记得,万国公墓我父母的坟地上有8个墓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拖着孱弱的病躯,主持了李燕娥的后事,对安葬一事,亲自画草图,定墓碑。连墓碑上的内容、颜色、字体都是她亲自定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燕娥的病逝,对,已经患了慢性细胞白血病的宋庆龄打击极大,3个月后,1981年5月,宋庆龄便去世了。遵照她本人的遗嘱,她被安葬在了父母的右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与保姆的友谊谱写了一曲旷世奇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外籍人墓园~曾经的万国公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陵园东北部“外籍人墓园”,共葬有25个国家的640位人士,大多为知名度较高的外籍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部分外籍人士的墓碑简单朴实,占地方寸,一个挨一个,上面刻着国籍、姓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也有一些非常显眼的,主要是那些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予支持和长期从事对华友好事业,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著名外籍人士和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各类外籍专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醒目的,是罗马尼亚医生柯烈然的墓碑,他1939年参加了援华医疗队,是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医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的朋友、著名日本友人、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理事长内山完造及其夫人的墓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墓碑上分别刻着:“内山书店创立者内山美喜子之墓”、“内山书店结束者内山完造之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墓前书形的碑上刻着碑文:“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生为中华友殁作华中土吁嗟乎如此夫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中友好协会大阪府本部理事长,雨宫礼三与富美子夫妇之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际主义战士、外文局老专家魏璐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庆龄的美国挚友、中国福利会美籍顾问耿丽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这尊尊墓碑,这些我们刚刚重温了他们在华作出巨大贡献的外国友人的形象,即刻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的眼睛湿润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那里,还有那里,这一列列,一排排,他们都是谁?都叫什么名字?这些<b>知名度较高的外籍人,都做了些什么?</b>一个个不解之谜,盘绕脑海,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陡然升起的,是对这些外国友人的一片敬慕之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祖国的文明的开化与发展,离不开这些国际友人的卓卓奉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名人墓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人墓园在宋庆龄陵园的西北部,占地大约5500多平方米。主要用于归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人士以及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港、澳、台地区著名爱国人士和在国际上有名望的爱国华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褒扬这些名人的精神和业绩对广大人民群众,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埋葬了,如谢晋元 马相伯 黎仲实 杨度 盛丕华 颜惠庆 周作民 杨杏佛 王屏南 陈鹤琴 金仲华 张乐平 俞振飞 江绍基 谢稚柳 杜重远 侯御之 胡问遂 任德耀 蒋月泉 陈中伟 杜宣 等等众多名人志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信芳,阮玲玉,周旋,徐志摩,傅雷,孙道临,陈逸飞等艺术家也在这里聚集。</p> <p class="ql-block">谢晋元,上海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将士死守四行仓库,与日军顽强奋战的国军团长,后被汉奸出卖而牺牲的英烈。</p> <p class="ql-block">马相伯,近代中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也是辅仁大学的创办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杨杏佛,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孙中山秘书,后与宋庆龄、蔡元培等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总干事,被暗杀。</p> <p class="ql-block">王屏南,律师,上海市民义勇军大队长,淞沪会战中宝山战役,他率领义勇军以武装抵抗日军进攻。 “一·二八淞沪抗日爱国志士”。</p> <p class="ql-block">杜宣,杰出剧作家,散文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少皆知的张乐平墓碑旁是一尊他的塑像:手握画笔,臂拥小三毛。碑下方镌刻他的字:“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每一棵幼苗我们都要精心培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鹤琴约一人高的黑色碑石上方,为他墓地半身塑像。黑色碑石右侧,连着一块近半米高的黄色玉石,石上刻陈鹤琴去世前3年(其米寿之际)书写的字:“一切为儿童”。任德耀墓地矗立着一块坚石人像,沉思的长方脸,天庭饱满,额眉微蹙。碑前是中国福利会主席黄华题字:儿童戏剧的拓荒者。</p> <p class="ql-block">任德耀:儿童戏剧的拾荒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7年,29岁的任德耀到中国福利会办公室,在<b>不足15平方米的办公室最里面,坐着神态安详的宋庆龄。</b>宋庆龄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的生活是苦涩的,他们需要看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要经过肮脏的苏州河边。看到许多衣衫褴褛的孩子。除了让孩子们有饭吃、有屋住、有书读,他们还需要健康艺术的精神食粮。宋庆龄的话:“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育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刻,任德耀决定了自己一辈子要做的事:点燃儿童的想象力!1937年入国立戏剧学院,而今,他最终选择舞台艺术的落脚点:<b>“不是小儿科”的儿童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德耀,剧作家,一生共创作23部儿童剧,3部儿童电影。有人问他何以激情不断、佳作连连。任德耀道出两点原因:一,爱孩子。二,竭尽所能完成宋庆龄的嘱托和信任。“一丝做不好,此心就不安”。</p> <p class="ql-block">谢稚柳,中国近现代书画家、鉴藏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蒋月泉,中国评弹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曲艺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和上海分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俞振飞,著名昆剧、京剧演员。</p><p class="ql-block">妻子李蔷华,程派传人。</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美籍华裔现代画家、导演、视觉艺术家,浪漫写实主义画家。</p> <p class="ql-block">孙道临,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获得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p><p class="ql-block">妻子王文娟,著名越剧演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祖籍浙江杭州,中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度,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当过满清四品官,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好友,曾参与了晚清变法,失败后又支持袁世凯称帝。杨度前半生一直在探索救国之道,但无一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长期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31年逝世。</p> <p class="ql-block">工程院院士,中国近代消化病学奠基人~江紹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教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长的林荫路,闪烁着无数为祖国的今天,为祖国的建设而贡献毕生的英烈、精英的身影,他们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与发展历史的一个个瞬间…心情久久难以平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愿世界永远和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又来到了人民广场。这里前身是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区的跑马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这里改建为人民广场。目前属于南京东路街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集聚了上海市政府、上海大剧院、上海规划馆、上海博物馆、人民大厦等地标,是南京路步行街、北京路生产资料街及豫园商业旅游区等"商旅文"联动态的枢纽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积达8万平方米。是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幢大楼,就是上海市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侧是南京东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场四周这4个音响装置,不停地在播放着轻音乐,伴随着喷泉哗哗哗的响声,组成着一曲曲奇妙的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侧,花坛对角线的另一端,是上海大剧院;很多中外经典剧目在这里演出,在这里欣赏过很精湛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广场的南面,是著名的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是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102.02万/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142万件/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广场馆聚焦中国古代艺术,核心展厅包括青铜馆、陶瓷馆、书画馆,侧重传统文化与历史脉络。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馆浦东馆,以文明对话为特色,除青铜馆(全球最完整青铜器通史陈列)外,设世界文明厅,推出三星堆古蜀文明展等国际级特展,并融合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专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博物馆首个海外分馆项目已经启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人民广场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广场西侧一角,呵呵,无数和平鸽在与游人嬉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立刻与这些可爱的鸽子们互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情此景,让我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美好的一刻,来得多么不易!</p> <p class="ql-block">鸽群欢歌!</p><p class="ql-block">鸽舞心愈!</p><p class="ql-block">尽情地自由地飞吧,</p><p class="ql-block">可爱的鸽子们!</p><p class="ql-block">愿上海飞得更高更远!</p><p class="ql-block">愿祖国飞得更高更远!!</p> <p class="ql-block">摄影:高氏两姐妹</p><p class="ql-block">编辑:素心人</p><p class="ql-block">观瞻时间:2023年秋</p><p class="ql-block">完稿时间:2025年8月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孙姐抱歉,因为两次出国等事宜,拖拖拉拉地,才完成这份作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