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 雨雾踏滇黔(十)安顺关岭-坝凌河大桥-贵阳

神行一舟

<p class="ql-block">8月5日星期二 天气:晴</p><p class="ql-block">常听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话真的特别戳人。其实啊,写旅行日记就是个特好的办法——能让咱们的灵魂好好跟上身体奔波的脚步,不至于走着走着就散了。</p> <p class="ql-block">就像安东尼·波登说过的那样,你真的去走一趟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事儿其实特别少,可这世界上藏着的那些好东西、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好,还多着呢,都在那儿等着咱们去慢慢找、慢慢感受。</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贵阳带着几分山间特有的微凉,宾馆早餐的白粥冒着氤氲热气,糯叽叽的贵州米粉裹着酸汤滑进胃里,瞬间驱散了旅途的倦意。简单收拾妥当,我们便朝着此行的重要一站——贵州省坝凌河桥梁博物馆出发,车轮碾过薄雾未散的公路,心也跟着提前雀跃起来。</p> <p class="ql-block">早就听人说“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这话直到站在坝凌河桥梁博物馆前,才真正有了具象的分量。这座藏在群山之间的博物馆,像一本摊开的桥梁史诗,馆内陈列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段工程史料,都在默默诉说着贵州“桥梁大省”的崛起之路。</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指着墙上的数据说,贵州境内高山峡谷纵横,截至2023年,已建成各类桥梁近3万座,其中特大桥就有百余座,而坝凌河大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横跨坝凌河峡谷,主跨长达1088米,建成时曾是“国内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p> <p class="ql-block">看着馆内按比例缩小的桥梁模型,那些密密麻麻的钢索、精准咬合的构件,仿佛能让人听见当年建设者们顶着峡谷狂风、日夜攻坚的脚步声,这哪里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分明是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匠心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沿着步道走向坝凌河大桥,乘坐专用电梯向上攀升时,耳朵里能隐约听见钢索与风碰撞的细微声响。原以为上桥是去宽阔的桥面看风景,没想到电梯门打开的瞬间,眼前竟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站在“桥肚子”里,脚下是透着凉意的钢桁梁,抬头能看见纵横交错的承重结构,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在金属表面投下斑驳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笑着解释,“桥肚子”才是这座大桥的“心脏”,这里藏着桥梁的受力核心,每一根钢杆的角度、每一颗螺栓的扭矩,都经过无数次精密计算。伸手轻轻触碰冰凉的钢体,仿佛能感受到大桥通车多年来,默默承载着车流与人声的沉稳力量,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此刻才懂,所谓“天堑变通途”,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无数人用智慧与汗水在山河间写下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在桥上静静感受了许久,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车子一路驶向关岭,午餐安排在当地农家乐的小饭馆里。老板端上来的青椒炒腊肉喷香扑鼻,腊肉是农家自己熏的,嚼着有股柴火的焦香。</p> <p class="ql-block">清炖土鸡汤里飘着几片当归,喝一口暖到心口;还有凉拌折耳根,带着独特的山野气息,是贵州独有的味道。简单的农家菜,却吃得格外满足,大概是因为山野间的食材本就带着最质朴的鲜甜。</p> <p class="ql-block">饭后稍作休整,便直奔贵阳——此行最期待的相聚,就在前方等着。推开餐厅包厢的门,何汝奇大哥爽朗的笑声先传了过来,尹竹妹妹穿着亮色连衣裙,笑容明媚得像贵阳午后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石艳依旧优雅干练,每次见面都能明显感受到她的进步。第一次见她,是清华百草缘基金会捐希望小学时,她还是镇书记,为选校址跑遍各村,摸清孩子上学难题,保障学校贴合需求。第二次在“百位摄影师看贵州”活动,她已调任州团委,组织志愿者协助摄影师,让贵州风貌通过影像被更多人看见。</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地球村摄影艺术节,她到了省委宣传部,还联动部门用数据助力生态摄影展。这次第四次见,她已是省直机关处长,这般成长,让人觉得她未来或许能到中央发展。</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酸汤鱼和松茸火锅咕嘟咕嘟冒着泡,茅台酒的香气萦绕鼻尖,大家聊着旅途的见闻,说着各自的近况,从坝凌河大桥的壮观聊到贵州的发展变化,从工作的忙碌说到生活的细碎,宾主尽欢,除了美女领导有纪律不能饮酒,其余的都略有微醺。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包厢里的暖意却越来越浓。这样的相聚,无关繁文缛节,只关乎老友间的真诚与牵挂,让人觉得格外踏实。</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深,告别时大家再三叮嘱“下次再来”,挥手转身的瞬间,忽然意识到这次贵州之行已近尾声。回想这几天的行程,从博物馆里的史料震撼,到“桥肚子”里的直观感动,再到此刻相聚的温暖,每一个片段都鲜活而深刻。明天就要返回上海了,但贵州的山、贵州的桥、贵州的人情味,早已悄悄留在了心里。或许旅行的意义,就是在陌生的风景里遇见感动,在久别重逢里收获温暖,然后带着这些美好,重新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