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繁峙县沙河镇憨山景区游览时,景区大门两侧的石刻雕像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细看,发现是《二十四孝》人物群像,内心顿生肃然起敬之感。</p><p class="ql-block">此前,我通过宣传图片、手绘图画、儿童画报等形式了解过二十四孝的故事,但如此近距离地瞻仰石刻人物雕像还是第一次。这种直观、立体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更深的震撼和感悟。</p><p class="ql-block">我拍下这些雕像的照片,为它们配上文字解说,制作成美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传承这份历史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宝贵遗产,其故事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伦理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故事:既要继承其中尊老爱亲的精神内核,也要坚决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愚昧成分。最终目标是倡导和实践符合现代文明与社会伦理的新型孝道观念。</p> <p class="ql-block">孝感动天(舜) :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他修谷仓时放火、让他挖井时填土),但舜都机智逃脱并不计前嫌,依然恭敬孝顺,最终感动了天地神灵。大象为他耕地,鸟儿为他除草。尧帝得知后将帝位禅让给他。</p> <p class="ql-block">戏彩娱亲(老莱子) :春秋时期的隐士老莱子,年过七十,父母健在。为了让父母开心,他常穿着五色彩衣,扮作孩童模样,在父母面前嬉戏玩耍,甚至故意跌倒学婴儿啼哭,逗得父母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鹿乳奉亲(郯子) :周朝的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治疗。他便披上鹿皮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一次被猎人误认为真鹿欲射杀,他赶紧脱下鹿皮说明原委,猎人感其孝心放了他。鹿乳奉亲(郯子) :周朝的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治疗。他便披上鹿皮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一次被猎人误认为真鹿欲射杀,他赶紧脱下鹿皮说明原委,猎人感其孝心放了他。</p> <p class="ql-block">为亲负米(仲由/子路) :孔子弟子子路,早年家贫,自己常吃野菜,却长途跋涉从百里外背米回家奉养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生活优裕,却常感叹不能再用野菜糙米侍奉父母了。</p> <p class="ql-block">啮指痛心(曾参) :孔子的弟子曾参(曾子)在山中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参在山中心中突然剧痛,感应到母亲召唤,赶紧背柴回家,跪问缘由。</p> <p class="ql-block">芦衣顺母(闵损/闵子骞) :孔子的弟子闵损,生母早逝,后母虐待他,冬天只给他穿用芦花填充的“棉衣”,而给自己亲生的儿子穿棉花袄。父亲发现后要休妻,闵损跪求父亲原谅后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p> <p class="ql-block">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刘邦之子,以仁孝闻名。母亲薄太后病重三年,他日夜侍奉床前,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必先亲自尝过冷热是否适宜、有无毒性,确认无误后才给母亲服用。</p> <p class="ql-block">拾葚异器(蔡顺) :西汉末年战乱饥荒,蔡顺拾桑葚充饥。他把成熟甜美的黑桑葚和未熟酸涩的红桑葚分装在两个不同的器皿里。路人问原因,他说黑葚味甜给母亲吃,红葚味酸自己吃。强盗也被其孝心感动,送他米粮。</p> <p class="ql-block">刻木事亲(丁兰) :东汉丁兰,幼丧父母,长大后思念至深,于是用木头刻出双亲的雕像,像侍奉活人一样每日恭敬问候、供奉饮食。妻子好奇用针刺木像手指,竟流出血来。丁兰回来后见木像眼中含泪,问明情况后将妻子休弃。(此故事带有浓厚迷信色彩 )</p> <p class="ql-block">涌泉跃鲤(姜诗) :东汉姜诗,非常孝顺母亲。母亲爱饮江水,喜食鲤鱼。姜诗夫妇经常步行六七里路去江边打水、捕鱼。一次取水处突然涌出泉水,味如江水,并有双鲤鱼跃出,自此每日可得,方便奉母。</p> <p class="ql-block">怀橘遗亲(陆绩) :三国时吴国人陆绩,六岁时随父拜见袁术。袁术拿橘子招待他,他悄悄藏了三个在怀里。告辞时橘子滚落,袁术嘲笑他不知礼数。陆绩答:“母亲爱吃橘子,我想带回去给她尝尝。”袁术大赞其孝。</p> <p class="ql-block">哭竹生笋(孟宗) :三国时吴国人孟宗(孟仁)。母亲病重想吃鲜竹笋。时值严冬,无笋可寻,孟宗跑到竹林扶竹痛哭。孝心感动天地,地上竟冒出数株嫩笋。他采回煮汤给母亲喝,母亲病愈。(成语“孟宗哭竹”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扼虎救父(杨香) :晋朝杨香,十四岁随父田间收割稻谷。父亲被一只突然窜出的猛虎叼走。杨香全然不顾自身安危,跳上前用尽全力扼住老虎的咽喉。老虎受惊松口逃走,父亲得救。</p> <p class="ql-block">尝粪忧心(庾黔娄) :南齐庾黔娄,任县令刚到任十天,忽然心惊汗流,预感家中有事,立即辞官回家。到家才知道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告诉他,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可知病情凶吉:味苦则轻,味甜则重。庾黔娄尝父粪后发现味甜,忧心如焚,每夜跪拜北斗星,祈求以身代父病。</p> <p class="ql-block">行佣供母(江革) :东汉江革,少年丧父,战乱时背着母亲逃难。多次遇到强盗,他都哭求放过老母。强盗被其孝心感动不忍杀。后来他靠做雇工(行佣)挣钱供养母亲,自己赤脚无衣,却让母亲衣食无忧。</p> <p class="ql-block">乳姑不怠(崔山南祖母唐夫人) :唐朝节度使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儿媳唐夫人(崔山南祖母)每天清洗干净后,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临终前召集全家,感谢唐夫人的恩情,并嘱咐子孙报答。</p> <p class="ql-block">涤亲溺器(黄庭坚)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官至太史(史官),地位显赫。他对母亲极其孝顺,即使有仆人,仍坚持每天亲自为母亲清洗便器(溺器),尽心尽力侍奉,从不懈怠。</p> <p class="ql-block">弃官寻母(朱寿昌) :北宋官员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逼迫改嫁,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他做官后刺血书写《金刚经》,发誓寻母。后得知线索,毅然辞官,千里寻亲,终于在陕西找到年逾古稀的生母,将其接回奉养。</p> <p class="ql-block">卧冰求鲤(王祥) :晋朝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常在父亲面前说坏话。父亲也疏远了王祥。继母冬天想吃活鲤鱼,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冻的河面上。冰面融化,跃出两条鲤鱼。(成语“卧冰求鲤”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扇枕温衾(黄香) :东汉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极孝。夏天父亲睡觉前,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父亲就寝前,他钻进冰冷的被窝为父亲暖热。(成语“扇枕温衾”即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闻雷泣墓(王裒) :魏晋王裒,母亲生前害怕打雷。母亲去世后葬于山林,每逢雷雨交加,他都跑到母亲墓前跪拜,哭泣着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不要害怕。”</p> <p class="ql-block">卖身葬父(董永) :东汉董永,父亡无钱安葬,卖身为奴换取丧葬费用。在去主人家路上遇到一女子(传为七仙女下凡),自愿嫁他为妻。女子一月织锦三百匹,帮董永偿债赎身。夫妻返家途中,女子飞升离去。(此故事成为《天仙配》传说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恣蚊饱血(吴猛) :晋朝吴猛,八岁,家境贫寒没有蚊帐。每到夏天,蚊虫很多。为了让父亲能安稳睡觉,他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凭蚊虫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希望蚊子吸饱自己的血就不再叮咬父亲。(此做法在现代卫生角度看不可取,强调孝心可嘉但行为不必效仿 )</p> <p class="ql-block">埋儿奉母(郭巨) :东汉郭巨,家贫省下食物奉养母亲。妻子生下一子后,郭巨担心养孩子会减少供养母亲的食物,便和妻子商量埋掉儿子以节省口粮。挖坑时掘出一釜黄金,上有天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金,既可养母又可养儿。(此故事宣扬的极端做法在现代受到严厉批判,被视为愚孝的典型,不合人情伦理 )</p> <p class="ql-block"><b>孝道精神的弘扬:</b> 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宣扬尊敬父母、赡养长辈、尽心竭力侍奉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它在历史上对维系家庭伦理、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b>特定时代的产物:</b> 这些故事产生于封建社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一些故事(如“埋儿奉母”、“尝粪忧心”、“恣蚊饱血”)所宣扬的极端、愚昧甚至自残的行为方式,在现代社会看来是不可取、甚至有害的。它们被后世广泛批评为“愚孝”,违背了人性、人伦和科学精神。</p><p class="ql-block"><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 今天我们学习二十四孝,应当学习其对父母长辈真挚的敬爱、关怀和责任感的精神内核,学习其中的智慧、坚韧和温情(如扇枕温衾、怀橘遗亲、芦衣顺母所体现的体贴与宽容)。必须坚决摒弃其中违背人性、健康、安全的极端愚昧做法 。</p><p class="ql-block"><b>现代孝道的诠释:</b> 现代孝道建立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强调物质赡养、精神慰藉、耐心陪伴、尊重父母意愿、维护父母身心健康等。是在理解、尊重基础上的关爱与尽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