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五)延安文艺纪念馆

荒岛浪人

<p class="ql-block">走出“鲁艺”,沿着文化园区继续前行,踏上长长的石阶,眼前豁然开朗。一组陕北安塞腰鼓的雕塑矗立于道路两旁,豪放的造型、传神的姿态,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黄土高坡那激情澎湃的演出现场。</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久,一座造型独特的环形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全国唯一一座革命文艺专题纪念馆:延安文艺纪念馆。纪念馆于2020年5月23日正式开馆,恰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8周年纪念日,意义非凡。它坐落于桥儿沟鲁艺旧址,是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达10994.2平方米,展陈面积6000平方米。馆内集中展示了延安十三年革命文艺的辉煌成果,共展出文物520件,其中一级文物19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72件,包括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贺敬之《白毛女》剧本等珍贵藏品。展览以编年体与专题结合的方式,划分为“文艺队伍 汇聚延安”、“抗战文艺 民族怒吼”、“五月盛会 灯塔指路”、“人民文艺 气象万千”等六个单元,全面呈现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及其对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奠基作用。</p> <p class="ql-block">延安文艺纪念馆庄严而肃穆,仿佛一位沉静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文艺岁月。</p> <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仿佛穿越时光,步入延安文艺的光辉历程。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泛黄的手稿,将我们带回那个文艺与革命交织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文艺队伍,汇聚延安。抗战烽火中,无数文艺青年怀揣理想,从四面八方奔赴这片红色热土,为民族解放与人民觉醒贡献智慧与才华。</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斯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杰出新闻工作者、社会活动家,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后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一批批文艺先驱者,以笔为枪,记录真实,传播正义,成为延安文艺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人才,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汇聚延安,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限的创作活力与思想光芒。</p> <p class="ql-block">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不少外国记者与作家也纷纷来到延安,他们用文字与镜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阵地。</p> <p class="ql-block">文艺组织,蓬勃兴起。延安成为文艺团体的摇篮,各种文艺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抗战文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文艺工作者团结协作的新起点,成为推动延安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流亡协会,汇聚了众多音乐家,他们以旋律为号角,奏响民族抗争的强音。</p> <p class="ql-block">中华戏剧界抗战协会边区分会,将戏剧艺术与抗战宣传紧密结合,用舞台演绎民族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鲁迅艺术学院,作为延安文艺教育的旗帜,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鲁艺始终坚持办学,服务抗战,成为革命文艺人才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沙可夫在1930年代于苏联使用过的钱夹,虽已斑驳,却承载着那段艰苦岁月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鲁艺音乐系,孕育了无数音乐人才,他们用音符谱写时代的强音。</p> <p class="ql-block">陈裕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各类证章,见证了一位文艺战士从延安走向新中国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音乐系师生使用过的乐器,虽已陈旧,却仍能唤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张贞黼自制的小提琴,是延安自力更生精神的缩影,也是文艺工作者在艰苦中追求艺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鲁艺戏剧系,以舞台为战场,以剧本为武器,推动着戏剧艺术的革新与传播。</p> <p class="ql-block">鲁艺美术系,以画笔为武器,描绘人民的苦难与希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形象。</p> <p class="ql-block">部队艺术学校,为前线输送文艺力量,使文艺真正服务于战争与人民。</p> <p class="ql-block">西北战地服务团,活跃于前线与后方,用文艺鼓舞士气,激励军民抗战到底。</p> <p class="ql-block">古赛的作品,以朴实而深刻的艺术语言,展现了延安文艺的多样性与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扎根群众,贴近生活,用通俗易懂的戏剧形式传播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小放牛》剧照,记录了那个时代戏剧艺术的生动瞬间,展现了民间艺术与革命主题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西北文艺工作团,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将文艺的火种播撒在边区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延安青年艺术剧院,以青春的热情与理想,推动着延安戏剧艺术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电影艺术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延安文艺的多元化发展,电影成为传播思想的重要媒介。</p> <p class="ql-block">电影人奔赴延安,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影像传播真理,为延安文艺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战地影像拍摄,让战争的真实得以呈现,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延安与抗战前线。</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前线阵地指挥(徐肖冰摄),定格了那段战火纷飞中的英雄身影。</p> <p class="ql-block">吴印咸在晋察冀编写出版的《摄影常识》,为摄影艺术在边区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延安的摄影活动,虽条件艰苦,却始终未曾停歇,记录下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文艺研究机构的设立,为延安文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提供了坚实支撑。</p> <p class="ql-block">鲁迅像矗立于纪念馆中,象征着延安文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致力于挖掘与传承民族音乐,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中央研究院中国文艺研究室,为延安文艺的理论建设与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民族怒吼,响彻云霄。抗战歌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抗战歌曲,以旋律为武器,唱响民族的悲壮与抗争。</p> <p class="ql-block">公木、贺绿汀等音乐家,以笔为剑,谱写了一曲曲激荡人心的抗战乐章。</p> <p class="ql-block">郑律成、莫耶,以《延安颂》等作品,唱出了延安的精神风貌与时代强音。</p> <p class="ql-block">光未然、麦新,用《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作品,唤醒了民族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邬析零、冼星海,携手创作《黄河大合唱》,以磅礴气势唱响民族的怒吼。</p> <p class="ql-block">《保卫黄河》,气势恢宏,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经典篇章,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亲笔修改的钱韵玲《作曲习题》,展现了他对音乐教育的严谨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首演,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延续了这部伟大作品的生命力,使其传唱至今。</p> <p class="ql-block">张寒晖、孟波,以《松花江上》《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作品,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p> <p class="ql-block">李焕之、天蓝,以音乐与诗歌,抒发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厚意。</p> <p class="ql-block">抗战文学,以笔为枪,记录历史,激励人心,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新诗歌,以自由的形式与深沉的情感,唱响时代的强音。</p> <p class="ql-block">艾青夫妇在延安时期使用过的铜脸盆,虽已斑驳,却承载着那段艰苦岁月的温情记忆。</p> <p class="ql-block">怀安诗社,以诗会友,以文抒怀,成为延安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p> <p class="ql-block">延水雅集,文人墨客汇聚一堂,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展现了延安文艺的多元面貌。</p> <p class="ql-block">抗战戏剧,以舞台为战场,以剧情为号角,唤醒民众,鼓舞士气。</p> <p class="ql-block">戏剧创作与演出,成为延安文艺的重要形式,深受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鲁艺实验剧团演出话剧《一心堂》剧照,展现了延安戏剧艺术的生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中外名剧的演出,使延安成为文艺交流的热土,拓展了文艺视野。</p> <p class="ql-block">延安整风运动,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p> <p class="ql-block">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标志着文艺政策的重大转折,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1942年,《解放日报》全文刊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延安文艺运动指明了方向。讲话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为当时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指南,掀起了文艺战线上的深刻变革。</p> <p class="ql-block">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延安文艺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与工农兵同呼吸、共命运,文艺队伍的思想面貌和创作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展现出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鲁艺工作团深入绥德分区,足迹遍布乡村与田野。通过实地演出、采风与宣传,他们将文艺带入群众生活,也从民间汲取创作灵感,为文艺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大量贴近现实、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形成了以群众为中心、以革命为底色的文艺新格局。</p> <p class="ql-block">新秧歌运动在延安蓬勃兴起,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它将传统民俗与革命内容相结合,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弘扬了时代精神,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王昆与陈强联袂演出的《兄妹开荒》成为新秧歌剧的代表作。该剧以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边区群众积极生产、支援抗战的热情,深受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李波与羊路由等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用歌声和文字记录边区人民的生活与斗争。他们的创作扎根于现实,充满激情,成为延安文艺战线上的亮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延安戏剧艺术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新方向。戏剧题材从历史走向现实,从舞台走向田间地头,成为宣传政策、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p> <p class="ql-block">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诞生,成为革命文艺的经典之作。它通过“白毛女”的命运变迁,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新社会的光明,引发强烈共鸣。</p> <p class="ql-block">延安鲁迅文艺学院师生集体创作的《白毛女》,凝聚了集体智慧与革命理想。该剧不仅在艺术上取得突破,更成为思想宣传的有力武器,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平剧(京剧)改革在延安开启新篇章。艺术家们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注入革命内容,使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新阵地。</p> <p class="ql-block">延安音乐创作以群众为基础,以革命为主题,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从《黄河大合唱》到《东方红》,一首首经典旋律激励着无数人投身抗战与建设。</p> <p class="ql-block">李有源与孙万福等民间艺术家,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创作出大量歌颂领袖、赞美边区的民歌。他们的作品流传广泛,成为延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歌颂毛泽东》《朱德歌》等歌曲在延安广为传唱,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崇敬与爱戴。这些歌曲旋律激昂、歌词真挚,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说书、鼓舞、社火等民间艺术形式在延安焕发新生。它们被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宣传政策、鼓舞群众的重要方式,展现出民间艺术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韩起祥作为陕北说书的代表人物,以民间艺术形式讲述革命故事,传播党的政策。他的说书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深受群众欢迎,成为延安文艺战线上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彦涵创作的木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以粗犷有力的线条描绘了边区军民英勇抗敌的场景。作品充满战斗气息,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延安的新剪纸与新年画将传统民俗艺术与革命内容相结合,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传达了时代精神。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寓意深刻,深受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华君武在延安时期使用的京胡,见证了他在文艺战线上的奋斗历程。他不仅是一位漫画家,也是一位热爱传统艺术的文艺战士,用多种方式参与抗战宣传。</p> <p class="ql-block">古元创作的木刻作品《合作社》《识一千字》,以简洁明快的风格描绘了边区群众的生活与教育。他的作品真实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p> <p class="ql-block">彦涵的木刻作品《开展民兵爆炸运动》,生动展现了边区群众武装斗争的场景。作品充满力量感,真实记录了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p> <p class="ql-block">江丰创作的木刻《念书好》,以质朴的笔触描绘了边区群众学习文化的热情。作品鼓励识字扫盲,倡导知识改变命运,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延安电影事业在艰苦环境中艰难起步。电影团深入前线与农村,用镜头记录边区建设与抗战实况,开创了中国革命电影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延安电影团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大量纪录影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同时,电影放映队带着放映机深入农村与前线,将影像传播到最需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延安电影放映队活跃在边区各地,将电影带入群众生活。他们不仅传播知识、鼓舞士气,也成为连接群众与革命理想的重要桥梁。</p> <p class="ql-block">延安文艺的火种随着文艺工作者的脚步传至东北大地。他们在新的土地上传承延安精神,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为新中国文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随着抗战胜利,延安电影人奔赴东北,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为中国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举措标志着延安文艺精神在全国范围的延续与拓展。</p> <p class="ql-block">鲁艺一、二、三团作为延安文艺的先锋力量,深入群众、深入前线,开展文艺宣传与创作。他们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建立,标志着延安电影事业的正式起步。它以记录现实、宣传革命为使命,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成为中国革命电影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走出延安文艺纪念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仿佛仍在耳边回荡,《军民大生产》的号子仍在心中激荡。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这是一段催人奋进的岁月,延安文艺的精神火种,将继续照亮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