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融·三引导行动】茶香浸润少年心,千年雅韵共传承——海川中学2023级3班暑假共同体家长课堂侧记

2023级3班

<p class="ql-block">  当夏日的蝉鸣轻掠窗棂,佳欣妈妈的茶室里氤氲着一缕清苦回甘的茶香。在这场盛夏的共同体家长课堂上,一场跨越千年的“茶事之约”悄然上演:同学们围坐桌前,手捧茶盏,在家长讲师的引领下碾茶、注水、击拂,亲手复刻宋代点茶的风雅,在茶汤的涟漪中触摸中国茶文化的根脉。</p> 一盏清茶里的千年智慧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可曾听过‘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传说?”课堂伊始,家长讲师的提问便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大屏幕上,茶叶从西南古茶树到四大茶区的分布图缓缓展开,从《神农本草经》的古老记载到陆羽《茶经》的传世智慧,从唐代煮茶到宋代点茶的演变,家长用生动的故事串联起茶叶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将千年茶文化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们常喝的绿茶、红茶,背后藏着这么多学问!”当讲到六大茶类的分类时,同学们忍不住低声交流起来。讲师拿起不同的茶叶样本,让大家仔细观察叶片形态:“看这小叶种的龙井,叶片精巧秀气;再看这大叶种的普洱,宽厚饱满。叶片大小不同,滋味也各具风韵。”一席话,让同学们对茶的了解更进一步。</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着迷的是茶叶成分的奥秘。“为什么茶会又苦又涩?”有同学举手发问。讲师笑着冲泡了两杯茶,邀请大家对比品尝:“苦味来自咖啡碱,涩味源于茶多酚,而回甘则是茶多糖的功劳。就像人生,先苦后甜才更有滋味。”这番话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同学们边记笔记边点头,眼神里满是恍然大悟的光彩。</p> 从理论到实践:当少年遇见点茶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讲解刚结束,课堂便摇身一变,成为“宋代茶坊”。每张桌子上整齐摆放着茶筅、茶盏、茶瓶,家长讲师示范起“七汤点茶法”,动作行云流水:一汤调膏如凝脂,二汤注水似流星,三汤击拂见雪乳……洁白的沫饽在盏中渐渐成形,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叹。</p> <p class="ql-block">  “现在轮到大家尝试了!”话音刚落,茶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刘蒔萱同学先学“温杯”,双手捧着茶盏来回摩挲,仿佛在给茶杯“暖身”;张涵墨同学正小心翼翼地碾茶饼,将茶末筛得细细的,生怕破坏了点茶的基础;最让人紧张的是“击拂”环节;谭思诺同学手腕轻转,茶筅在盏中划出柔和的弧线,渐渐调出绵密的泡沫,连家长讲师都忍不住点赞:“这手法已有宋代茶人的韵味了!”</p> <p class="ql-block">  “原来点茶这么难!”满头大汗的王佳欣同学擦了擦汗,“光是第七汤的火候就掌握不好,要么水多了,要么沫饽散了。古人能把茶玩成艺术,太厉害了!”这番话引起共鸣,大家忽然明白:一杯好茶里,藏着的不仅是技巧,更是耐心与专注的品格。</p> 茶香里的感恩与成长 <p class="ql-block">  课堂接近尾声时,同学们端着自己冲泡的茶,敬给家长讲师和在场的家长。温热的茶盏在掌心传递,茶汤入口先是微苦,而后回甘漫上舌尖,正如学习的过程——初尝或许艰涩,深入后才觉甘醇。</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把茶作为事业来认真经营了。”王佳欣同学认真地说,“茶里有历史,有学问,还有生活的道理。”不少同学也纷纷分享收获:有的记住了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决定回家提醒爸妈“健康饮茶”;有的迷上了宋代点茶的仪式感,打算研究更多茶百戏的技法;还有的注意到课堂上提到的“西南茶区”,默默在笔记本上写下“长大后去云南看古茶树”。</p> <p class="ql-block">  这场家长课堂,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丰富的茶叶知识,更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现代少年的指尖触碰千年茶器,当课堂上的欢笑融入袅袅茶香,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传承方式。正如班主任所说:“暑假共同体活动就像一座桥,让家长的智慧、学校的用心和同学们的成长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  窗外的骄阳透过窗户,给茶盏镀上一层金边。同学们收拾着茶具,空气中仍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这场夏日里的“茶事之约”虽已落幕,但那份浸润在茶汤里的专注、雅致与感恩,将伴随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慢慢品味,久久回甘。</p> <p class="ql-block">文案编辑:刘一峰妈妈、杨子逸妈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