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探秘中华文化中斗极信仰与太极思想形成的旅程里,一部心仪已久的大部头书籍,却在读完作者自序后,令我心情沉重,陷入久久沉思。这位来自国内著名大学的科学史及中国天文学史学大家,著作等身的学者教授,在序言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为与现代天文学区分,将中国古代天文学特意称作天学。这一观点,引发了我诸多思考。</h3></br><h3>“天文”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我国古老的《易经》。在《易经·贲卦》的《彖传》里,“天文”与“人文”同时出现。其中提到“天文阴阳历算”“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见,在《易经》里,天文用于描述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与运行等现象,通过观察天文能知晓时节变化,而观察人文则可实现对天下的教化与治理。</h3></br><h3>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后,被命名为天文学,从此这一名称成为中西方天文知识的共同称谓。然而,西方天文学主要聚焦于天体运行,与人文关联甚少,或许更适合命名为天学。与之不同,中国古代天学与人学紧密交织,“天文学”这一称呼对中国古代天学而言,其实更为贴切。</h3></br><h3>《道德经》有云:“名可名非常名。”名称虽难以完全涵盖事物实质,但恰当的命名仍是必要的。从太极观来看,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新名词的产生也应遵循阴阳互动与中和法则。回顾天学与天文学的命名,西方天文知识传入时,或许更合适的命名应是“天学”,但当时却不假思索地采用了老祖宗的“天文学”,这无疑带有崇洋色彩。而当代一些学者,随意篡改老祖宗的精华,让位于西方文化,同样也是崇洋的表现。</h3></br><h3>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哲学”“科学”等概念上亦是如此。“中国没有哲学,没有科学”等观点仍有一定市场。这些现象凸显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应珍视自身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其中的智慧与价值,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甄别与融合,而非盲目崇洋,忽视自身文化瑰宝。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BoSnv0mlwB6cGy3yn-gN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