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近照 这是德占初期青岛中山路从曲阜路到德县路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德国人的规划道路主要是沿着地形等高线制作出来的。在肥城路处拐弯向偏东方向。<br> 中山路虽然作为青岛城市的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大都是两层局部一层,而且还没有布满,街面上显得冷清,宽阔,因为没有足够人流,许多建筑并没有很好的商业氛围。花园(后为第四公园)也只是处在苗圃的状态 这是位于中山路与曲阜路口的青岛咖啡饭店(中山路53号)和凯宁咖啡西餐店(中山路61号)。当时的凯宁咖啡厅西餐店已改成大戏院,看戏不太需要大空间,视觉上讲究的是能看清演员的表情并与之互动,就是说如果演员演得泪流满面的,太远了也看不清,势必影响效果,但后来改成以电影为主,那就是要有一定的规模,也就是说距离可以远一点,也就有了后来的改造取消了拱形门廊,加长了距离增加了座位。<br> 青岛咖啡饭店原建于1900年,后来改成咖啡厅,1932年,青岛饭店以“青岛咖啡饭店”的身份出现在岛城的黄金地段中山路,并很快蜚声国内外。当时的主打招牌是鲜嫩可口的煎牛排和自家烤制的小面包,而其他口味的西餐也均以纯正叫座。 1956年,青岛咖啡饭店实行公私合营,并正式更名为青岛饭店。但,青岛人还是习惯性的称呼咖啡饭店。<br> 1965年,旧店全部拆除,扩建为五层大楼,增加了客房和床位,以满足客房紧张的状况。当时成为青岛最大的饭店兼旅馆 这是花园前面的中山路街景,最右边的红瓦屋面的建筑是凯宁西餐咖啡厅(红星电影院),从右往左依次为建于1901年的德国商人阿诺德·鲍曼开设的宝满洋行(又译为鲍曼百货商店)和大都会旅馆(又译为梅特罗博尔旅馆),福利洋行(福利洋行商业楼在加了一层后在路口还有个圆葱形尖顶)从1902年的老照片看到的场景当时从此往北都是一层的建筑,后来,随着中山路人气越来越旺,又加了一层。过了肥城路后就是当时中山路上最大的建筑海恩大楼(建筑面积4000平米),再往北是一片空旷地,后面是当时大清银行青岛分号(交通银行地址)和刘子山住宅 这是肥城路两边的海恩大楼和福利洋行商业楼近景,中山路这段街面上的建筑在当时就充满诗意,欧式建筑风格给当时的大清带来一股异域清流。后来经过十几年的(日占时期,青岛回收,日本人再次占领青岛)街面上的商店又被多次调整,门头号也越来越多,有药店,食品店,旅馆,照相馆,精品小百货等等,所以,许多店名就以大家熟知店名称呼 这是宝满洋行和凯宁咖啡厅西餐店的沿街近景。<br> 1902年,当时宝满洋行是一层,1905年又加了一层。德国商人阿诺德·鲍曼开设的宝满洋行(又译为鲍曼百货商店)和大都会旅馆(又译为梅特罗博尔旅馆)。<br> 凯宁咖啡餐厅,建于1902年。由德国商人威廉,李希特开办的面包糕点店,1904年凯宁将其改为咖啡西餐店。<br> 建筑采用退后建筑红线留出人流和停车空间,使其三段式造型更具亲和力,面对路前花园,底层拱形门廊和二楼餐饮平台(可以欣赏到远处的海湾景色)可以说是独具匠心。<br> 日本占领青岛,凯宁被关进战俘营,此店就此停业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肥城路与中山路口处向南望去的街景,也是中山路比较平坦的一段,路西是花园,路东的建筑能看到海湾的景色,福利洋行和宝满洋行在底层用花岗岩基座式,加层后二层改为红砖色,部分悬挑花式阳台使得立面更加丰富多彩,室内木装修。室外窗套门套也采用花岗岩砌筑更显优雅绚丽,很是讲究。顶部采用半圆形尖头装饰性山花。整体感强 这是日占时期中山路的这段街景,近处的是青岛咖啡饭店和凯宁咖啡厅西餐店都有透空院墙,建筑后退红线布。<br> 当时岛城的美食习惯是吃西餐就到这里。军政要人、富商巨贾,请客会餐都是以去它家为高贵。餐厅环境洋气十足,除了前台和大门两侧有迎宾之外,另有专门负责迎送贵客。而青岛咖啡饭店附设的汇泉ABC,是当年最大的舞厅,有专业舞女伴舞,笙歌夜夜 这一段是中山路65号到75号的街景,商店很多而且变化也大,由原来宝满洋行和福利洋行分解成了许多小商店,如65号的乐器店,67号的福泰烟行,69号的洪源点心和万国理发,71号的前进百货,73号的春和水果店,大华报业,希腊烟草,丹尼斯酒业,75号的恒昌商行,小洞天餐厅等,也是中山路商店最多的一段 这是凯宁咖啡厅西餐店和青岛咖啡饭店的近景。自从凯宁被关进战俘营该店停业,1921年由一英国人改建,取名支西大戏院。1923年改建称中国大舞台电影馆,1925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王尽美以孙中山先生特派员身份来青岛,为宣传、促进国民会议,在这座电影院进行演讲,成立了青岛国民议会促进会。1927年影院再次改建,改称福禄寿大戏院。1956年改名为福禄寿新闻电影院,1958年改名为青岛市红星电影院。<br> 而青岛咖啡饭店(中山路53号)在1932年被原在青岛经商的希腊人霏尼代司重新建设装修后开业。后来其又与希腊商人司提反尼狄司合伙经营。1940年霏尼代司去世,司提反尼狄司继续经营。初创时的青岛咖啡饭店,以经营西菜为主,兼设舞厅,聘请中、外厨师及服务人员,当时的主打招牌是香嫩可口的煎牛排和口味独特的自家烤制小面包,另有烤小鸡、炸猪排、罐焖鸡、俄国菜汤等,皆口味纯正。整个餐厅干净、漂亮、清净,而且充满“洋味”。饭菜价格虽然较高,但是肯给人吃 德占时期的中山路虽然还未成形,但欧洲风味十足 这是局部细部放大图 这是民国时期的福禄寿电影院,1921年改造成五百个座位的大戏院,为满足戏院的视觉和听觉的要求,将观众厅做成前低后高的台阶式,这样入口也用大台阶取代了原来的拱形门廊。<br> 随着山东大戏院的建成和电影业的发展,这里就成了岛城最火爆的电影院。1958年又扩加了楼座(总共720座)。1977年,这栋带有欧式风格的电影院被加了一层改成方形现代风格的立面。<br> 但随着电视及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化欣赏的提升,对电影也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影院也难以为继,从大空间改为小而多的有立体声多功能小影视厅,茶室,棋牌室等。直到2004年这座有800多座位在青岛历史有着辉煌业绩曾年收入创300多万元的岛城顶级电影院连同旁边的青岛饭店在天主教堂区域改造中与大众告别了 图画中左侧的花园就是后来中山路银行建筑群的所在地。德国人的规划中并没有此项内容。在城市的最初建设蓝图中,中山路以西、河南路以东、曲阜路以北、肥城路以南这片长方形地块是一个街边公园,叫深山公园。德国人大约想经过几十年的岁月积累,在这里打造一片大树参天、浓荫蔽日的城中森林。这种城中森林在今天的一些欧洲城市中并不鲜见。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时期,这个街边花园被以数字顺序命名为第四公园。1934年,几家银行联手获得了这片土地。先是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建起了办公大楼,是为中山路62号。这幢大楼简洁明快,钢筋水泥结构,花岗岩基础,由中国设计师陆谦受、吴景奇设计。沿此楼向北,山左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陆银行陆续建成,且皆为中国建筑设计师设计,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致的建筑风格和样式。自肥城路向西,又加盖了一座L形建筑,这就是河南路上的金城银行 这是福利洋行商业楼及对面的花园,福利洋行商业楼建于1901年,日占时期被改名多次,1930年这里是酒吧。1946年这里是有药店,理发店,餐馆。1956年这里是公私合营青岛正大百货商店。1984年这里是青岛中华百货商店。<br> 而中山路西面的花园在1932年,因青岛市政府需要建设一个公众礼堂,这块地就被几家银行合作购得,就有了后来的兰山路礼堂和围绕这个花园建成的银行(中国银行,山左银行,上海储蓄商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矿业银行等)城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位于中山路62号,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地下一层。建筑立面以花岗岩大方石砌筑有凹槽,室内有18米高的玻璃穹顶大厅和回字形环廊,现代建筑风格,简洁庄重,气质高贵,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入口处的细部放大图画,门框上有石刻银元样子,门旁边的横向石条厚重细腻,线脚门窗框墙面都采用花岗岩精雕细琢而成。在中山路与曲阜路口的黄金位置,显示出第一银行的高贵品质 建成后的银行建筑群,全部使用的是产自青岛的花岗岩装饰墙面,庄重豪气。堪称岛城顶级金融城。<br> 这些银行从左到右依次是: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62号,建于 1934年)、山左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64-66号,建于1934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中山路68号。建于1934年)、大陆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70号,建于1934年)、金城银行旧址(河南路15号,建成于1935年)。<br> 在中山路与肥城路口处的就是大陆银行 画面中左侧的是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山左银行青岛分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陆银行青岛分行,其中山左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都采用对称布局 山左银行旧址在中山路64-66号,由建筑师刘诠法设计,1934年建成。其正门设置凹面嵌石门套与浮雕石柱装饰,立面以6根花岗岩石柱贯通四层形成垂直构图 ,该旧址由建筑师刘诠法设计,1934年建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密集栅式山墙造型与黄色外墙红色坡屋顶的组合,体现了青岛近代建筑特色 <br>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位于中山路68号,1934年建成,方块花岗岩砌筑墙身,顶部折角山墙有装饰性浮雕,一层大厅高度6米,铺设地板有装饰性天花板,现为中国银行青岛分行 大陆银行起始于1919年,其青岛分行于1923年10月在天津路落成。该行曾与其他三家银行组成”北四行”,在当时金融界具有重要地位。建筑特色:该建筑由知名建筑师罗邦杰设计,1934年落成。其采用独特的”L”形设计,外观典雅大气,白色花岗岩外墙配以黑色大理石门套,展现出对称、均衡和稳重的美感。建筑风格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结构特点:建筑地下部分包括四层,底层为平屋顶,采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br>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银行经历了多次变革。作为大陆银行的青岛分行旧址,该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青岛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实业银行原址在河南路13号,建于1934年,建筑师许守忠设计。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985年又加一层),地下一层,花岗岩砌筑墻基,主入口采用螺纹石柱装饰,一层为欧式风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中国实业银行的主入口。采用螺纹石柱与古典灯具装饰,堪称完美 金城银行创办于1917年,与大陆,盐业,中南银行并称北方四大银行。1931年在青岛设立分行。建筑师陆谦受设计,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欧式风格钟楼,整体古典复兴风格,典雅大气。<br> 总行1936年迁往上海,日占时期降为支行,1952年并为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分行,后为市南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