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展览的几点思考

l·y艺术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5日上午,福建省文联副主席曾章团一行,在龙岩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永忠、武平县委常委、宣传部胡阳基部长的陪同下,前往位于武平县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书法家“刘炎盛书法展厅”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几点想法拿来与大家探讨: “展”突出的是书法家与策展人的主体性,“览”则关涉到接受者尤其是普通大众的审美诉求、接受方式、认知效应等方面。因此,展览实际上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对话,是作者多年来在书法领域艰难探索的一个缩影。陈振廉先生认为“书法并不仅仅是一个挥写愉悦或抒情写意的问题而已,它更应该着落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生苦难的倾诉,对浩瀚历史的领悟,对时代命脉的把握与不断认知。”</p> <p class="ql-block">  展览,不仅为艺术创作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个思想引领,同时也对艺术批评、展览交流等产生积极的学术启迪和艺术示范作用。以下是眼下人们对书法展览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一、书法展览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1.推动创作与交流</p><p class="ql-block"> 书法展览为创作者提供了展示平台,激发创作热情,促进不同风格、流派的交流与碰撞。例如全国性展览常成为书家提升技艺、探索创新的重要契机,推动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p><p class="ql-block">2.传承与传播文化</p><p class="ql-block"> 通过展览,传统书法的经典作品得以集中展示,观众可近距离感受书法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同时,展览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扩大了书法的受众群体,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p><p class="ql-block">3.培养审美与公众参与</p><p class="ql-block"> 书法展览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包括专业学者、爱好者及普通民众。这种多元参与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审美水平,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使书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p><p class="ql-block">二、当前书法展览面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形式化倾向</p><p class="ql-block"> 部分作品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如尺幅过大、拼贴设计复杂,导致自然书写性缺失,沦为“展览体”。这种现象削弱了书法的内在韵味,使作品更像工艺品而非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2.同质化与模仿问题</p><p class="ql-block"> 受评审标准和市场影响,部分作者为迎合展览需求,带着一夜暴富的思想去理解书法、模仿流行风格,导致作品缺乏个性。同时,代笔、集字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影响展览的公正性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3.文化内涵与素养不足</p><p class="ql-block"> 部分创作者忽视文字内容的深度,出现错别字、文意不符等问题。此外,对传统经典的解读浮于表面,缺乏对书法背后文化精神的深入挖掘,影响作品的文化厚度。</p><p class="ql-block">三、未来发展的建议</p><p class="ql-block">1.回归书法本质</p><p class="ql-block"> 强调“书为心画”,鼓励创作者以真情实感为出发点,在注重笔墨的自然流露和个性表达,减少形式上的刻意雕琢,减少借展览之名的功利化。</p><p class="ql-block">2.优化评审机制</p><p class="ql-block"> 完善评审流程,增加对作品文化内涵、创新性及书写自然性的考量。同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督,确保展览的公平性与权威性。</p><p class="ql-block">3.加强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 通过展览配套活动,如学术讲座、创作工作坊等,普及书法文化知识,提升创作者和观众的文化素养。引导创作者深入研究传统经典,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实现守正创新。</p><p class="ql-block">4.探索多元展示形式</p><p class="ql-block"> 结合现代科技,如数字展览、虚拟现实等,丰富书法的展示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书法展览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书法展览不仅是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通过不断反思与改进,书法展览有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