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容闲聊:还有谁在仰望星空

撒容

<p class="ql-block">“法外有天</p><p class="ql-block">我们落入黑洞</p><p class="ql-block">星星明亮得让人心痛</p><p class="ql-block">她们是识途的奶羊羔子</p><p class="ql-block">一路奔跑</p><p class="ql-block">辗转于花泥的蹄子</p><p class="ql-block">从落日处来</p><p class="ql-block">终于深深跪拜于闪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于第一次去西藏的途中,因为山体滑坡,我们乘坐的大巴,被困在从布朗小镇返回林芝的海拔两千九百米的山路上。</p><p class="ql-block">因为修路阻滞,那一晚竟然获得了一次意外珍贵的旅途经历。</p><p class="ql-block">习惯于凶险山区行路的车队安静地排队等候道路修复,司机趁机瞌睡,导游淡定地安抚乘客。越排越长的车队则像是发着神秘微光的长蛇阵,盘旋在山腰上,往前看星星点点看不见头,往后看迷迷茫茫看不清来路。</p><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娘曲河在夜幕中变得黝黑深邃,仿佛深不可测的出家人的目光。唯有波涛汹涌,浪花拍击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低吼声隐隐约约渡到耳边。</p><p class="ql-block">漫长的等待让事情变得恐慌焦灼,车上有人开始强烈高原反应,脸色苍白,大口呼吸氧气瓶。</p><p class="ql-block">我和几个没有晕车的同伴下车透气,没想到就见到了我这一生,大概也是此生唯一一次能见到的,如此清澈的星空。</p><p class="ql-block">这需要安静的夜晚,需要没有城市灯光干扰的深山,需要初秋无月的清朗子夜,需要海拔在将近三千米,超脱尘世的高原。</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星星都像闪烁的钻石灯盏,布满天空 ,那么明亮,那么透彻,仿佛伸手就可以捧在手心的萤火虫。</p><p class="ql-block">耳边立刻想起来郑智化哪首好听点的歌曲:“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一场大雨惊醒沉睡的我,</p><p class="ql-block">突然之间都市的霓虹都不再闪烁,</p><p class="ql-block">天边有颗模糊的星光偷偷探出了头,是你的眼神依旧在远方为我在等候”</p><p class="ql-block">他在歌中还唱到“现在的一片天 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天其实并不高 海其实也不远,人心其实比天高 比海更遥远。”</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在文明的天空再也看不见星辰?和文明有关吗?我们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被热炒的新闻少林高僧被查一事实在让人震惊。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通报,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p><p class="ql-block">热词奢靡,情色,巨贪一股脑横屏。</p><p class="ql-block">有时候也惊诧释永信的商业头脑。他把信众仰慕的寺院,经营成现代模板商业帝国的经历,让人唏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问题也在这儿,当信仰异化为商业行为,至善的目的变成行骗的手段,是释永信们最让人深恶痛绝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就好像,假如有一天商人们突发奇想把娘曲山的璀璨星空兜售出卖,当游人蜂拥而至,那时候我们还能看到如此清澈的夜空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因为写文章,我特意查了一些历史资料。不查不要紧,百度之后,简直要惊掉下巴了。原来利用底层人迷信宗教,骗财骗色的行径,古今中外还真不少。</p><p class="ql-block"> 西方有两大典型案例,一是赎罪券欺诈案。第二件是圣职买卖案。</p><p class="ql-block">15世纪教皇通过贩卖赎罪券敛财。教皇西克斯特四世颁布了一项法规,购买赎罪券可以将死去的亲人从炼狱救回他们的灵魂,当时的一位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在大肆宣传赎罪券时说:“赎罪券乃是上帝高尚的礼物。买了赎罪券的人,不但他以往的罪可以得到赦免,将来的罪也可以得到赦免。”</p><p class="ql-block"> 另一起案例是16世纪教皇通过明码标价出售神职岗位,仅1512年就有超过2000个神职被售出,敛财数百万金币。 ‌</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的所作所为,让整个教会的名声摇摇欲坠了,教会到处充斥着贪婪、自私、专制、残暴,最终迎来了人民的怒火——宗教改革运动!</p><p class="ql-block"> 马丁·路德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九十五条论纲》,批判教会背离基督教教义。</p><p class="ql-block"> 当权力不受约束之时,必然会滋生严重的腐败,16世纪的天主教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教会不仅以荒谬的借口敛财骗财。骗色也是这帮混蛋惯常的恶劣行径。大量接受忏悔的青年女子,寡妇,农妇,被诱奸或强暴。忏悔的第一个结果,是肚子里的果实,因为忏悔,有不少名叫私生子的孩子来到人间。</p><p class="ql-block"> 因为没有了婚姻的约束,那些教职人员反而更加放浪形骸。导致某段时间教会不得不规定,必须在灯光明亮的公共场合向神父忏悔。</p><p class="ql-block"> 不过看来没起到多少作用。因为“在女修道院的院子下面,到处都是私生婴儿的尸骸”</p><p class="ql-block"> 研究表明,不允许修士们(出家人同理)缔结婚姻,是教会防止财富被分割的有效方式,本质上和信仰没什么太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西方人的理念中,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婚姻从来不妨害他们匍匐在天国的大门前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蒲松龄先生生活的年代,大家应该对和尚也没什么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写了几段与和尚有关的故事, 《金和尚》《金世成》《丐僧》。</p><p class="ql-block">《金和尚》讲述诸城人金和尚被卖入寺庙后借师父遗产经商致富,形成地方势力。他生活奢靡,拥有大量田产和仆从,但行为粗俗,不遵守佛门清规。</p><p class="ql-block">故事通过其葬礼的奢华场面展现佛教世俗化现象,并借“异史氏曰”质疑其身份归属。 ‌</p><p class="ql-block">释永信简直就是金和尚的翻版,一模一样的模式,一模一样的行经,一模一样的粗俗。</p><p class="ql-block">《金世成》描述金世成原本行为癫狂,突然出家自称“佛”,吸引千万信徒并募集巨资修建寺庙。县令迫其改修圣庙,信徒竟在短时间内完成工程。</p><p class="ql-block">故事讽刺了民间对异端信仰的盲从,也反映当时官府与寺院勾结敛财的现象。</p><p class="ql-block">金世成这个名字,蛮有意思。我理解作者是在说,世俗社会成就了金主。</p><p class="ql-block">《丐僧》描写了一个固执己见,行为荒谬的济南乞丐和尚。济南一个赤足行乞的僧人,每日身着百衲衣在芙蓉街、大明湖等闹市诵经化缘,拒收钱粮酒食,面对劝其离开的询问,仅以“要如此化”厉声回应。一日僧人自卧城南三日不动,居民恐其饿死欲施救时,竟以短刀自剖其腹,理肠于道而亡。官府草草藁葬后,仅留空茧状席囊。</p><p class="ql-block">以此看,蒲松龄对和尚是真没什么好感。但据此认为蒲先生反对佛家一切事物就不对了。聊斋志异中的传奇故事里,演绎了大量儒道佛的理念,“天道轮回”“善有善终,恶有恶报”等佛家观念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这大概就是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吧。前者是生而为人的原则,后者是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段。</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去舟山普陀山游玩,被左一道右一道巨额收费门票震惊,想不明白既然佛是普渡众生的,为何不敞开胸怀广迎天下百姓。</p><p class="ql-block">今天总算琢磨明白些了。</p> <p class="ql-block">插画作家于受万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