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德国波茨坦,这座承载普鲁士辉煌历史的城市,成为我七月旅程中的一站。短短一日之间,我漫步于无忧宫的华美建筑间,流连于中国茶亭的异域风情,探访新宫的庄严宏伟,感受波茨坦大学的静谧氛围。每一处景致,都让我深切体会到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鸣。</p> <p class="ql-block">清晨抵达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这座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夏宫,以其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与广阔的花园闻名。宫殿外墙上金绿交织的色调与拱形窗雕相映成趣,花园中蜿蜒的小径、喷泉与雕塑错落其间,阳光透过树影洒落在石板路上,仿佛走入一幅古典油画。宫殿内部金碧辉煌,雕花穹顶与水晶吊灯尽显奢华;远处圆形建筑上“SANS SOUCI”的字样,更印证了其「无忧」之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午后漫步于林荫之间,来到中国茶亭(Chinesisches Haus)。这座十八世纪仿中国风格的亭阁,虽非真正中式建筑,也缺乏中国传统元素,却以绿色金属栏杆与金色人物雕像营造出浓厚的异域风情,宛如在海外品尝一盘“中华料理”——熟悉的名号,却是异地的诠释。茶亭前,喷泉与雕像错落有致,绿意盎然;阳光穿过铁艺拱门,洒下斑驳光影,静谧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来到新宫(Neues Palais),宫前广场开阔,绿树成荫,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静静交织出一幅时光交错的风景画。与其他宫殿相比,新宫更显庄重与气势,仿佛在向访客展示普鲁士昔日的帝国荣光。</p> <p class="ql-block">来到宫殿群的后方,我走进波茨坦大学(Universität Potsdam)的校园。这所成立于1991年的年轻大学,虽历史不长,却承袭了十八、十九世纪普鲁士时期军事与行政机构的建筑遗产。其主校区便坐落于无忧宫一隅的历史建筑群中,红砖墙体与石雕细节勾勒出庄严而低调的轮廓,使人仿佛置身于旧日帝国的官邸之间。古典与现代在此并置而不冲突,静静诉说着波茨坦从王权之地走向知识殿堂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我在无忧宫花园的林荫小径间驻足远望,只见远处风车与古典建筑静静伫立于夕阳之下,仿佛低语着波茨坦的历史往昔。那一刻,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历史的回音在自然中悄然回荡,留给人心灵深处的回味与思索。</p> <p class="ql-block">後記:理想的倒影</p><p class="ql-block">據說,無憂宮的興建靈感部分源自法國凡爾賽宮。然而腓特烈大帝並不意圖複製那座象徵權力極致的宮殿,而是打造一處屬於自己精神世界的「凡爾賽」。若凡爾賽宮是國王的舞台,展演著威嚴與秩序,那麼無憂宮則更像是一位哲學君主的書房,承載著沉思與寧靜。兩者同樣奢華,卻體現了兩種文化截然不同的精神內核。</p><p class="ql-block">凡爾賽宮,是法國人的浪漫極致。它不僅是空間的華麗堆疊,更是一場關於榮耀、戲劇與自我美學的盛宴。而無憂宮,則是德國人理性與克制的藝術投射——每一處曲線與雕飾皆有節制,每一扇窗皆計算光影。在凡爾賽,空間向外張揚;在無憂宮,則向內凝思。這座宮殿無意炫耀權力,更像是在建構一種有序、寧靜、可居的「理想」。</p><p class="ql-block">中國茶亭的興建,同樣蘊含著十八世紀歐洲的文化心理。當時盛行的「中國風」(Chinoiserie),實則是一場歐洲式的東方想像。對當時的貴族而言,「中國」是一種詩意化的生活理念——與自然親近、節奏緩慢、講究情調。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園區內設置中國茶亭,既是藝術趣味的展現,也象徵著對異文化的理想化投射。亭中所見,並非真正的中國,而是一場經過歐洲濾鏡後的浪漫東方。</p><p class="ql-block">一西一東,一實一虛,凡爾賽與「中國」,皆被折射進腓特烈大帝的宮苑之中。而整座無憂宮,恰是德國精神的建築寫照——在歷史的壓力之下仍追求內心秩序;在文明的張力之中尋找自然與藝術的平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