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我和江星一路看石,来到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雅堂镇下吴村。 东阳江的流水冲刷了亿万年,把木化石的纹理磨得像老者的皱纹,却在三十多年前,突然冲开了下吴村的命运闸门。这个藏在金华山褶皱里的古村落,何以从挖沙务农的寻常之地,变成名扬天下的奇石村?答案藏在石头与人心的碰撞里。 最初,石头只是石头。下吴村的祖辈在东阳江挖沙时,偶尔会捞出形似树桩的石块,有人当板凳,有人压咸菜,乡绅大户虽会陈列,却未成气候。时代变迁让这丝文脉几近断绝,直到1995年那个转折点.应陈雄带着商机叩响了村口,而在沙场挣着日薪30元的金永桂,成了第一个接住机遇的人。当一块木化石能换一天工钱时,生存的本能让村民们涌向江畔,东阳江的鹅卵石堆里,突然冒出了一群寻宝人。 榜样的力量比江水更迅猛。金永桂家新添的家电与楼房,像一块投入池塘的巨石,在全村激起涟漪。口口相传的"捡石能赚钱,能致富",让老幼妇孺都挎着篮子奔向河滩。有人踩着晨露出发,有人披着星月归来,东阳江的沙滩上,木化石与黄蜡石的光泽,照亮了村民眼里的光。 《金华日报》2000年的专题报道,像给这场石头热添了柴,永康、武义、东阳的石友们蜂拥而至,三轮车、小货车在村道上排起长队,昔日寂静的古村,成了奇石交易的集市。 真正让下吴村破圈的,是从"卖石头"到"做文化"的转身。当金永桂的儿子金建跃这些年轻人接过接力棒,事情有了新模样。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交易,而是把家里的奇石摆进展馆,在古民居里办起"斗宝"大会。 望硕堂里陈列的《梦游天姥》,金家父子藏的《金蟾》《知足常乐》,一块块石头有了名字与故事,成了能参展获奖的艺术品。村里顺势而为,修复老宅建博物馆,搞起了全国性“奇石·下吴”赏石艺术节,连3D画都融进了奇石元素,硬生生把江边捡来的石头,酿成了乡村振兴的美酒。 如今站在下吴村头,看东阳江依旧东流,只是江水映出的不再是挖沙船,而是游客们举着相机的身影。这名扬天下的背后,既有天赐奇石的机缘,更有村民敢闯敢试的韧劲。从金永桂弯腰捡石的那一刻起,从石友们踏破村路的那一天起,从全村人把石头文化刻进骨子里的那些年起,下吴村的蜕变,早已写好了答案。毕竟,能让石头开口讲故事的,从来都是懂得倾听的人。<br> (这是我的一个微信公众号,请长按该二维码,点击“搜一搜”,予以关注,方便查看往期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