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内,是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为保存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修建的佛塔。它不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与大乘佛教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玄奘与大乘佛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是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他将从印度带回的大量大乘佛教经典安置其中,并在大慈恩寺内创立了大乘佛教的法相宗(唯识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教的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的修建,标志着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在大慈恩寺弘扬大乘佛教,使得大慈恩寺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名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的“大”字,有代表大乘佛教的含义,与小乘佛教相区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的其它重要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为方形,七层,高64.517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也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百度百科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大雁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西安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自建成以后,就有“雁塔”之称。它的得名由来,流传有多种说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种说法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按照印度佛教传说, 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买不到肉做饭。这天正好是菩萨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仰面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现,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雁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一种说法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领引,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建造这座佛塔是为报答菩萨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它和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的佛教故事有关。唐代人习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后,在它的西北又出现荐福寺塔,一大一小,均叫雁塔,于是人们把前者称大雁塔,后者称小雁塔。</p> <p class="ql-block">塔名来历有故事 武则天时得今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为何称作大雁塔,如今仍有多种传说,最常被人提起的有三个。一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小乘寺院和尚买不到肉,天空一群大雁飞过,和尚仰面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一只大雁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身,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雁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建造这座佛塔是为报答菩萨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其实玄奘建成大雁塔后,从没提过塔叫什么名字,只说是慈恩寺西院的塔,或称其为慈恩寺西院浮屠。但玄奘所建的塔是模仿曾见过的“亘娑塔”,“亘娑”译成中文就是“大雁”,人们就把建成的塔叫大雁塔。武则天时重修佛塔后,便正式命名其为“大雁塔”,该塔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内藏舍利 进士及第留墨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玄奘成功取得真经,返回大唐故土的时候,除了带回大量经书外,还带有不少舍利、佛像。潜心翻译佛经的同时,他担心带回的物品遭遇火灾,这种情况下才建造了大雁塔。可在玄奘圆寂之后,大雁塔又有了其他的“用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但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但这些题名现已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不是进士出身,下令将题名全数除去。</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小雁塔,西安的这对姊妹“双塔”闻名天下,而关于它们的身世和故事,一些市民却不见得能说出个所以然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问,大雁塔7层高,是不是建设时为了暗合佛家“七级浮屠”之意?其实建设之初的大雁塔只有5层高。有人问,小雁塔曾屡遇地震,三次开裂又三次闭合,是不是不可思议?其实是小雁塔的建造者有远见,将小雁塔建成了“不倒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建雁塔五层高 玄奘曾参与建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落在慈恩寺的大雁塔,现高约64米,总共有7层。塔到底是谁设计?原塔是否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玄奘西域取经归来后,唐高宗为安置所取佛经,勒令在慈恩寺内兴建“藏经塔”。玄奘原打算建造高90米的石塔,但因工程太大,建造颇有难度,唐高宗建议改建砖塔。玄奘随即听取了建议,建造了5层高约60米的宝塔,风格完全依照古印度建筑。当时,年过半百的玄奘还参加施工,亲自搬运土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玄奘设计的佛塔,建成30年后不幸坍塌。当时在位的武则天和王公贵族集资,重新修建该塔,将5层佛塔变成了10层。五代时期的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改建,塔高被降成了7层。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大雁塔最后的大规模修建,对其进行了维修加固,在外表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就是现在的7层阁楼式砖塔,通高64米多。</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屹立“锅”上 地震不倒非神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完大雁塔后,不得不说小雁塔,同样建于唐代的它,比大雁塔“年轻”55岁。小雁塔始建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坐落在今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唐著名高僧义净从古印度取经回来曾在此翻译。1300多年间,它已经历70多次地震,塔身曾三次开裂又三次奇迹复合,塔身却并不倾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者孙先生对小雁塔不倒的奇迹很好奇,他查过资料:公元1487年陕西关中大地震,小雁塔中间从上至下震裂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的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却在一夜之间合拢了。“真是不可思议,小雁塔的合拢难道真是‘神合’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所谓的“神合”全是人为算计好的。记者从小雁塔保管所了解到,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意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如同一口“大锅”,使得屹立于“锅”上的塔身受震后压力能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像一个“不倒翁”,虽历尽磨难仍能泰然处之。</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与小乘佛教没有直接关系。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是唐代皇家寺院荐福寺内的一座佛塔。它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 义净从古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舍利而建的。小雁塔的建筑风格为密檐式砖塔,最初为15层,现存13层,是唐代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是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如斯里兰卡、 泰国、缅甸等。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追求个人解脱,与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小雁塔与小乘佛教没有直接关联,但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两者都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密切相关。小雁塔的修建,见证了唐代佛教的繁荣,而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小雁塔是唐代佛教建筑,而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没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补充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雁塔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雁塔的修建与唐代高僧义净有关,他从古印度带回了大量佛经和佛舍利,为了保存这些珍贵文物,唐中宗敕令在荐福寺内修建了这座佛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乘佛教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追求个人解脱,修行方法较为保守,注重戒律和经典的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修行方法较为激进,注重慈悲和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雁塔与大雁塔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雁塔和小雁塔都是唐代长安的著名佛塔,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小雁塔位于荐福寺。大雁塔比小雁塔高大,且大雁塔的名称与玄奘法师有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