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

王跃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谁持彩练当空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探寻毛体书法与伟人的心路历程(十六)</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跃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毛泽东唯一提枪上阵的一仗。</p><p class="ql-block"> 这是关乎早期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p><p class="ql-block"> 由这一仗,诞生了毛泽东又一篇气象昂扬的诗词和舞动人生的毛体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要深刻体会欣赏毛泽东的这篇诗词墨宝,就不能不仔细钓沉这一仗的前因后果。</p><p class="ql-block"> 这一仗,就是大柏地之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1、走出井冈山,红军四连败</span></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1928年11月,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部队也上了井冈山。至此红军战斗力大增,井冈山根据地影响越来越大,还接连两次取得了击破湘赣军阀的第1次和第2次会剿。</p><p class="ql-block"> 这些深深惊动了蒋介石。1928年底,老蒋组织湘赣两省军阀18个团共3万多人,兵分六路向井冈山发动了第3次会剿。企图一举消灭朱毛红军。</p><p class="ql-block"> 面对强敌压境,1929年1月4日,毛泽东朱德主持红四军前委在宁冈县柏露村,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党团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联席会议。会议最终决定:“以红四军出发湘赣游击,向吉安一带推进,采取围魏救赵的方针,到外线打击敌人,解井冈山之围。以彭德怀及袁文才,王佐部留守边界应付敌湘赣进攻部队。”</p><p class="ql-block"> 这一决定初显了毛泽东早期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面对强敌,绝不用鸡蛋碰石头,像后来的博古李德那样死守蛮干,而是顺势转向更广阔天地,寻机歼敌,创建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会后的1月14日,朱毛率红四军主力悄悄下了井冈山。说是主力,也不过3600余人。没想到,这次转移竟是红军初创时期一次最艰难最危险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始时转移似乎还挺顺利,初任28团团长的林彪首战告捷。当晚在大汾歼灭守敌一个营,突破了封锁线。1月19日,红四军又占领了赣州崇义县城。随后日夜兼程,三天后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赣州大余县城。两战小胜。</p><p class="ql-block"> 没曾想危险正悄悄逼近,接下来红军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一败大余,二败平头坳,三败崇仙圩,四败圳下。红军被敌军轮番追打,十分狼狈。其中最危险的要属大余之败和圳下之败。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袖险遭不测。如果那样,中国革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了。</p><p class="ql-block"> 先说大余之败。</p><p class="ql-block"> 江西赣州大余县是钨矿之都,比较富裕,红军占领县城后准备发动工农,建立革命政权。但早在红军占领崇义县城时,赣军李文彬旅就已觉察了红军主力的动向,悄悄尾随。正当毛泽东朱德召开干部会议,陈毅还在街上向群众分发财物时,李文彬突然发起进攻,28团的警戒阵地很快被突破,部队急速后撤,城内一片混乱。危急时刻,毛泽东率军部少数人向城南方向撤退,朱德组织部队掩护。曾为朱德学生和部下的李文彬深谙红军用兵之道,攻势凶猛,根本不给任何喘息机会,导致红军各部失去联络。毛泽东朱德与前卫机关都跑散了,部队也被打乱了,刚筹得的1万多银元也丢失了。更令人痛心的是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独立营营长张威、三十一团的营长周舫先后牺牲,本就缺乏干部的红四军雪上加霜。朱德后来回忆此事说:“大余一战,李文彬再追,我们就没命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圳下之败。</p><p class="ql-block"> 红军遇险大余后,星夜兼程,想摆脱追兵,无奈兵败如山倒,敌军4个旅轮番追击,紧咬不舍。此后半个月里,红四军在经粤北南雄向赣南信丰、寻乌转移途中,不断遭到敌人优势兵力的前后包抄和突然袭击。陈毅回忆:“当时红军人生地不熟,常常找不到向导,后面白军紧紧追赶,地方土豪劣绅的武装又很强,一走错路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平头坳就因为找的向导把路带错了,遇到了敌人,以致吃了点亏。到南雄时弄得我们狼狈的很。”</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1日,朱毛红军接受地方党负责人古柏的建议,向罗福嶂进发。途中在寻乌县的圳下村宿营。这时的红军经连续行军疲惫不堪,以为敌人也不轻松,也要休息。不料2月2日天不亮,圳下村突然枪声大作。原来刘士毅部居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夜追击到圳下,狡猾地绕过红军岗哨,杀进村来。红军不多时便被分割成几块,军委机关和领导人,几乎要被敌人包了饺子。</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因工作到深夜刚睡下。万幸的是敌人没想到红四军最重要的领导人会住在村边如此简陋的房子里,便忽视了这所小房子,向村中央猛冲,毛泽东沉着机智,侥幸躲过了一劫。</p><p class="ql-block"> 由于指挥机关被突袭,红四军一时群龙无首。朱德此时被围困在村中央,他带领警卫员亲自与敌交火,危急时,朱德向围上来的敌人撒了一把银元,趁玫人抢钱时机智脱险。</p><p class="ql-block">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眼看被敌兵追上,并被拽住了大衣,他把大衣顺势脱下,反盖住敌人的脑袋,才在分秒之间脱离险境。</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因伤被俘,被敌人残忍地割下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示众。这成为朱德长久的痛。从此朱德一生爱兰花养兰花,以寄托哀与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晚年的朱德正在修整兰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2、大柏地一战雪耻,新局面由此开启</span></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红四军经四战四败后,衣衫褴褛,满面焦悴,顶着敌军围追堵截,一路没有群众支持,没有落脚之地,饥寒交迫,部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毛泽东甚至准备在万不得已时部队分散行动。</p><p class="ql-block"> 2月7日,红四军抵达瑞金一带。为掌握敌情,毛泽东派张宗逊(现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之父)带一个连保护贺子珍进瑞金城收集报纸,不料他们完成任务返回时被敌人发现后追赶。贺子珍不顾子弹嗖嗖从身边飞过,抱着报纸策马狂奔。在小松树林里等待贺子珍的毛泽东,朱德等人,再次面对敌人围歼的危险。幸好陈毅组织部队进行反冲锋,把敌人压垮了,才使毛泽东和军委机关撤到瑞金城北三十里路的大柏地村扎营。此时敌人刘士毅部已进抵瑞金城,离大柏地仅半天路程。</p><p class="ql-block"> 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战士们围在三营党代表罗荣桓面前气愤地说:“天天被敌人撵着跑,这都年三十了,还要往哪里走?党代表,向上级反映一下,打一仗吧。不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我们休想安生。”</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想的,也正是朱毛思考的,于是立即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商讨后认为,大柏地麻子坳一带地势狭长,两边峰峦叠嶂,是打伏击的好战场。毛泽东认为敌人兵骄将傲,冒进抢攻心切。我军被敌人追得精疲力尽,对该敌恨的咬牙切齿,求战心切,士气可用,便决定:此仗必打,以振军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日,各部队分头行动布置口袋阵。时任红28团三连连长粟裕回忆:“这天正是农历除夕,我们闯到土豪家,把土豪准备的年夜饭吃了个净光。吃饱喝足以后,我们离开大柏地村,埋伏在石板道两旁山上的树林里。朱德同志安排一些人挑着担子停在道上,装作掉队的人员,让他们见到敌人就向埋伏区里跑。”</p><p class="ql-block"> 2月11日,正值大年初一,骄横的追敌被引入了口袋阵。刹那间,红军将士向敌发起猛攻。然而红军的子弹毕竟有限,沿途又损耗无补,火力薄弱,渐渐陷入僵持局面。生死关头,朱德亲自指挥总预备队向山下冲去,平时不摸枪的毛泽东也大臂一挥呼道:“所有能走动的战士都跟我一起上。”他随即拿起一把枪,带着警卫排向敌军冲锋。身边的警卫排长受伤了,毛泽东仍奋不顾身的向前冲。</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身经百战,指挥千军万马,但他一生很少摸枪,更谈不上配枪上阵,他深知自己处在最重要的指挥岗位上。</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时林彪曾缴获了一把手枪,很漂亮,就想送给毛泽东。但毛泽东说:“当我要用上枪的时候,红军就完蛋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赠送给毛泽东的手枪,如今被军事博物馆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柏地之战,毛泽东亲自挥枪上阵,这是他一生仅有的一次。可见这一战之惨烈,确实到了红军或“完蛋”或生存的关节点上。</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斗双方都拼尽了全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至中午,红军终于完胜。追敌被全歼,毙伤敌3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枪800余支,敌军两个团长被俘,只因他们混在俘虏中未被认出侥幸获释逃脱。</p><p class="ql-block"> 此战一雪红军被动挨打的耻恨。陈毅在1929年向中共中央《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状况的报告》中总结道:“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p><p class="ql-block"> 从此,各部追敌畏惧红军,龟缩不前,红军打破了敌人会剿计划。此战既是红四军给赣南人民的新年贺礼,也为后来开辟闽西赣南大片的中央红色根据地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柏地村的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3、重返大柏地 深情铸诗篇</span></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大柏地战斗的胜利,就不可能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不可能在这块全国最大的根据地定都,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1933年夏天,毛泽东因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从事调查工作,重返大柏地。他站在昔日的战场,看到雨后的夕阳,一道彩虹横跨苍天,墙壁上仍然留有累累弹洞,回顾4年来的艰苦转战,触景生情,欣然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一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赤橙黄绿青蓝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谁持彩练当空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雨后复斜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关山阵阵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麐战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弹洞前村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装点此关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今朝更好看。</span></p><p class="ql-block"> 白话译文:天上挂着一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虹,那是谁挥动着彩色的绸缎在当空起舞?雨后的天空悬挂着夕阳,连绵的群山时隐时现,一派苍茫。当年的那场战斗何其残酷激烈,在前村墙壁上留下了一个个弹洞,把昔日战场和眼下的群山打扮装点的更加好看。</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角度看,这首词画面感极强,亦诗亦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开篇两句如神来之笔,描绘出雨后彩虹高悬于天空的绚丽景色,犹如仙人在舞动彩绸翩翩起舞,气势恢宏,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 笔者理解,伟人的心中早已把中国革命战争看成巨大的舞台。他要带领人民和红军纵横驰骋,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也舞出自己战斗生活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又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昔日战场的立体水墨画。关山通常指边塞的关隘和山岭,现在被引用为曾经的战场、战地,当年鏖战留下的蜂窝一般的弹洞,本来应是残破的景象,但由于这是红军十分关键的一场胜仗,所以在伟人看来,反而成为妆点眼前连绵群山的美妙装饰和点缀。这是何等奇妙的“反其道而行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年后毛泽东重返大柏地,回顾走过的路,他一定心潮澎湃,感慨无限。</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他手中只有3600人,现如今的中央红军已发展到10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红军被敌人追得无喘息之机,现如今的中央根据地已发展到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28个行政县,总人口达453万。</p><p class="ql-block"> 四年来红军连续经历了四次反围剿斗争,仗一次比一次大,胜利一次比一次辉煌。</p><p class="ql-block"> 第1次反围剿:1930年冬,老蒋调集10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战术,红军则诱敌深入,粉碎了围剿,歼敌1.5万余人,缴枪1.2万支。</p><p class="ql-block"> 第2次反围剿:1931年4月,何应㰟率领20万兵力进攻,红军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15天横扫700里,歼敌3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第3次反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30万人,采用长驱直入战略。毛泽东则采用避实击虚,乘退追击战术,共歼敌3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第4次反围剿:1933年2月,蒋调集50万兵力,红军采用运动战结合游击战,两月余击退敌人,共歼敌近三个师。</p><p class="ql-block"> 四年来,革命战争的实践,逐渐形成和丰富着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伤其一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过运动战调动敌人,机动灵活,在局部形成我强敌弱的局面,各个击破敌人的军事哲学;“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理论等等。可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古今中外军事理论集大成者,是最为先进的军事科学。</p><p class="ql-block"> 所以此时,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宣告并坚信红军创造的这些战略战术的正确性:“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大柏地墙壁上的弹洞,仿佛记载着曾经的战斗和胜利的经验,也包括四年来红军的胜利之路。它们仿佛在印证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法宝。</p><p class="ql-block"> “今朝更好看,”彰显了毛泽东特有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4、“靠边站”后的深深忧虑</span></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这首词通篇给人以浪漫主义和豪情满怀的印象。然而,毛泽东面对当时似乎一片大好的形势,却开始对革命和红军的前途命运产生深深的忧虑和思考。这种情绪隐藏在他的心中,也隐藏在他的诗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就是他的忧虑之情的反喻,或曰反衬。</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的一系列诗词中,几乎看不到哀愁沮丧、绝望沉沦等负面情绪。然而他的一生几乎都处在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艰难苦战,九死一生的境地。伟人也是人,怎能没有忧虑之情呢?这种忧虑之情也会在诗中暗藏,只不过用的是反衬的笔法。人们看到的反而是他的万丈豪情和战斗意志。</p><p class="ql-block"> 例如,1927年大革命面临失败,毛泽东预感到即将风云突变,自己的主张又不被当时的领导人所采纳,心中无比忧虑,于是徘徊在长江边,徜徉在黄鹤楼遗址,写下了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他写道:“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酹,是中国人以酒洒在地上的方式祭奠先辈英烈,或对人对事的设誓。从诗词中读者往往看到的是毛泽东面对危局,发誓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还有那即将投入战斗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激情。其实,毛泽东的心情还有另一面。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该词时,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自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p><p class="ql-block"> 再如,1934年长征前夕,第5次反围剿红军败局已定,大好局面被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主义所葬送,毛泽东胸有伟韬而被排斥在领导层之外,是心中最苦闷之时。他登上会昌的岚山岭,写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诗句,风景这边独好,暗指真理在自己手中。人们从诗中看到的只是毛泽东始终抱有的必胜信念。然而,诗人是这样注释当时情景的:“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伟人对忧虑苦闷心情的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写大柏地一词时,是1933年夏天,距被迫长征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当时刚取得第4次反围剿胜利,形势似乎不错。但伟人已经看到,在左倾路线把持下,本本主义不切实际之风盛行。左倾冒进,打死仗、打呆仗,红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被抛弃,失败是早晚的事。而此时毛泽东却“靠边站”了。</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明明在1931年指挥红军取得了第3次反围剿的胜利,却在同年11月的赣南会议上遭到了不公正的指责:“富农路线”,“狭隘的经验论”,“保守主义”,“单纯防御和游击主义”等等大帽子扣在他的头上,结果他的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被撤销。1932年10月,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又被撤销,解除了他的军事指挥权。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甚至准备在毛泽东病倒之时借机送他去苏联“养病”,只因遭共产国际反对而未能得逞。万幸啊,没有毛泽东的长征会是怎样的结局呢?</p><p class="ql-block"> 博古等人实际上内心惧怕手握真理的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其实,取消毛泽东军权的决定转报给莫斯科后,苏共中央军委军事委员会详细研究了中央苏区所面临的形势,明确指出毛泽东在指挥作战上有丰富经验,必须召回毛泽东。可惜的是山高水远,“裁决”送到苏区时,时间已过去几个月,形势已难以逆转。由此可见莫斯科已经视毛泽东为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地位不可替代。</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毛泽东却不知情,博古等人也故意隐瞒拖延抗拒,最终使中央根据地尽失,第5次反围剿失败。</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对大柏地一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中有焦虑,有担忧,更有自信。正如一位自媒体主持人所说,毛泽东最大的魅力,毛泽东诗词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这股愈挫愈奋,永不服输,永不妥协的韧劲。即便身处逆境,伟人笔下的诗句依然是阳光的乐观的,他眼中看到的是七色的彩虹,雨后的明媚阳光,青翠的连绵群山,是革命必胜的信念。纵观伟人的一系列诗词,不是写于胜利之后,不是创作于天安门城楼,而是写于一个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写于一条条前途未卜的道路上。人这一生磨难常有,但那些受伤的地方也往往会变成最强壮的地方,弹洞成为关山的点缀,伤疤成为战士的勋章,所有的委屈终究要自我消化,当一个人学会自我疗愈,前途将会更加光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5、手持彩练的伟大舞者</span></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初下井冈就为我们创造了大柏地的经典之战。由此成为后来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思想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诗人,以一首《菩萨蛮.大柏地》为读者留下了一篇豪迈诗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书法家,以其独具魅力的毛体书法,为我们留下了又一幅墨宝。</p><p class="ql-block"> 伟人就是这样,只要他努力钻研某一个领域,就能站上那个领域的山巅。</p><p class="ql-block"> 当笔者以无比敬仰的心情研读“谁持彩练当空舞”这一极富想象力的诗句时,强烈地感觉到:毛泽东既是中国革命大舞台的伟大舞者,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胆魄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同时又是中国书法大舞台上的伟大舞者。他挥舞如椽大笔,龙飞凤舞般记录下革命历史一个个惊险而壮阔的节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书法艺术来看,在毛体书法的宝库中,《菩萨蛮.大柏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以其独特的笔墨神韵令人赞叹,更承载着伟人波澜壮阔的心路历程。伟人在书写这首词时,将文字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无不恰到好处。书写这首词的前两句时,笔画灵动多变,仿佛是彩虹的七色光芒在纸上跳跃;笔锋肆意挥洒,笔画的线条抖动游走,真的像舞蹈家手持彩绸,挥洒翻滚。将彩虹比喻为彩练,一般诗人或也能想得出来,尚不足夸。妙的是诗人提炼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舞”字,使本为静态的彩虹活了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两句仿佛“舞动”着的诗句,被伟人舞动的书法完美地表达出来,构成了诗词与书法共舞的动人画面。</p><p class="ql-block"> 研学这一幅书法作品,笔者脑海里自然地幻化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红绸舞”。但见舞者手持红绸上下扯动,左右抛洒,时而像灵蛇游弋,时而像波浪起伏,时而像少女曲线的身姿扭转,时而像少年刚健的四肢伸展,真乃变幻莫测,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伟人这一幅墨宝,通篇以草书结字,狂傲不羁,但又源自标准草书,架构笔画十分规范。开笔第一个“赤”字,犹如舞者闪亮登场,最后三笔恰似长绸的波动。“彩练”、“村壁”这两组字,都是一笔呵成,飞墨相连,犹如两个舞者在舞台上配合衔接,天衣无缝,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某电视台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把毛体书法与红绸舞相比较,其中的视频相较于笔者的文字表达,要形象的多,更加真切动人。</p><p class="ql-block"> 每当笔者开车看到前面红旗轿车上主席手书的“红旗”二字,就想到了红绸舞的场景。每当看到主席为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题字,那一个“娇”字,脑海中就呈现出舞者的婀娜身姿与红绸的缠绕奔放。</p><p class="ql-block"> 笔者更加坚定了一个强烈的认知,毛泽东就是中国书坛那个充满了精气神的伟大舞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书如其人,字为心画。现如今毛体书法爱好者众多,但要学好毛体,必须了解伟人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揣摩其浪漫自信的人格魅力,体会其中的精神气象,如此方能避免照猫画虎,避免把毛体写成俗体。</p> <p class="ql-block">作者临习毛体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跃生,男,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新闻系。历任济南军区前卫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系统编辑、记者、主任等职。崇敬并重点研究毛泽东思想、书法、诗词。出版的多部书籍报告文学等获得中央级奖项。投资并负责制片数部电影,其中电影故事片《海洋朋友》获得国家华表奖提名奖和奖金。毛体书法获得解放军报社主办的军队书法大赛二等奖、全国“兰亭四堂杯”书法大赛特等奖。现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