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西北部,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共同组成。博物馆建设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之中。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取自“船”,展陈大楼(主楼)屋顶造型取自“帆”。两座建筑之间的休闲水街,与展陈大楼(主楼)立面的街巷路口、篷架、门楼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慕名前去参观“看·见殷商”展览。 “看·见殷商”展是首都博物馆东馆推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一。<br><br>商代是继夏之后的第二个王朝,共 17 世 31 王,持续了 500 余年。其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汇集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与夏周一起,对以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br><br>本展览从商王世系入手,进而展示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前言<br>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商,“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br><br> 自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历经 17 世31王,持续 500 余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使得人们逐渐看到,殷商时期不仅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顶峰,更是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融汇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对以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 有册有典<br>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文人志士力图挖掘中国悠久灿烂的古史,重建可靠的中国上古史体系,点燃国人的文化自信。<br><br>1899年,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一些龟甲、兽骨上面的刻符是文字,即甲骨文。1908年,罗振玉确认此类甲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尚书》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1928年10月,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正式开始,持续近百年。殷墟作为晚商都城的确认,为探寻早商和中商文化奠定了基础,并对夏文化的探索亦多有启发。 第二部分 青铜高峰<br>殷商是中国青铜铸造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因而,青铜文化是商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影响遍及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和精神信仰等层面。青铜器与当时的政治权力及文化特质等紧密联系,成为凝固而厚重的文明载体。在发达的金属冶铸业基础上,劳动分工日益明确,并各司其职、各专其业,形成一个工艺美术繁荣发展的局面:陶瓷业创造出原始瓷器、刻纹白陶;玉石业精益求精,琳琅满目;骨角业雕纹刻饰,增益华美;竹木业、皮革业、麻丝业等其他行业虽限于材质保存困难,未谙全貌,但经由少量残存物,足以窥其一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br>司母铜方壶 壶呈长方形,束颈折肩,腹较直,平底,长方形高圈足,圈足四面各有一长方形孔。四面中部与四角有扉棱。口下饰三角形蝉纹,肩部有浮雕怪鸟,腹上部四面各有一条一头二身的龙纹,腹部四角饰大兽面纹,圈足四面也饰兽面纹。底中部有“司母”三字。盖呈四阿平顶式,正中有钮,四面饰兽面纹,盖上有与器对应的扉棱。这里的“司”字也有释作“后”,与人名无关。根据王国维与郭沫若的说法,母当为妇好的字。即古代女子无论已嫁未嫁均称某母。凡母氏为其女作媵器则称其女为“某母”,女子自作器或为他人作器也自称“某母”。 高64厘米<br><br>1976年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 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藏<br>兽面纹尊 铜尊为喇叭口,颈部较高,折肩,腹部壁斜直,高圈足,足上等距三个方形镂孔。颈下部饰三道凸弦纹,肩上等距三个高浮雕羊首,羊首下各饰一道短扉棱,扉棱边饰两目,形成饕餮纹。圈足和腹部同样饰饕餮纹和云雷纹。 通高39.2厘米,口径37.0厘米,腹径26.0厘米,腹深29.3厘米,圈足22.8厘米<br>1974年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出土 鸮尊 1976年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div>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div> 铜钺 亚长墓(M54)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的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 <p class="ql-block">(亚长是商朝晚期一位地位显赫的军事将领,地位仅次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p> 玉调色板 调色板通体白色。上部装饰有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鹦鹉尖喙内勾,圆眼高冠,尾翼内卷,昂首直立,背部相接处有圆形穿孔,爪子和尾翼连接箕形浅盘状的盘身。调色盘是商代时期用于调制颜料的器具之一,该板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凸出代表。 长10.2厘米,宽4.3厘米,厚0.2厘米<br>2022年安阳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鬲形猪首盖盉<div>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br></div> 器型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憨态可掬。肩部饰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作为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口中流出。 通高27 厘米,腹径20.5 厘米2010年安阳殷墟遗址安钢大道M78出土 第三部分 居中衍大<br>商朝初期主要经略“有夏之居”。随着势力的扩张,商文化区域也大为拓展。商代中期,其范围大体为东到山东泰沂山脉一线;西抵陕西关中西部的岐山、扶风;北达长城一线;南逾长江。至以殷墟为核心的晚商时期,商文化范围有所变化,其南线逐渐退缩到桐柏山以北;西线退缩到陕县附近。文化面貌上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商文化还与周边的不同考古学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中原核心区的引领作用发展到新阶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双面铜人像<div>江西省博物馆藏<br></div> 此像扁平,上宽下窄,中空。两面均为空凸目,竖耳,大口露齿。正中有圆管,两侧各出一角,饰卷云纹。器下带方銎。 高53厘米<br>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钺</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长31.7厘米 ,刃宽35.7厘米</p><p class="ql-block">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p> 亚醜铜钺 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西起鲁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丑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北苏埠屯村,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侧铸有“亚醜”铭文,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亚醜钺的铭文为宋代以来“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 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推动商代方国文化研究。 <p class="ql-block">通长32.7厘米 ,刃宽34.5厘米 ,肩宽23.3厘米</p><p class="ql-block">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藏</p> 铜人形器<div>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br></div> 器物整体呈人形,但头部缺失,以圆形孔洞替代;上肢自然下垂,下肢微蹲,双足外展呈外八字姿态,腰部以下弦刻三角状。肩部及小腿外侧分布对称小孔,推测用于悬挂或铆接固定。器物表面无复杂纹饰,风格简洁古朴,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繁复风格形成对比。 长4.54厘,宽1.37厘米,高10.35厘米<br>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 兽面纹青铜胄<div>江西省博物馆藏<br></div> 胄为圆顶帽形,正下开口,两侧与后部略有下伸。中部起棱脊,正面装饰兽面纹。顶部带管状缨座以插缨。 通高18.7厘米,口径21×18.6厘米<br>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蝉纹青铜大刀<div>江西省博物馆藏<br></div> 大刀短柄、翘首、薄刃,脊部加厚起棱。装饰菱形格纹,在脊部和后端装饰蝉纹。 通长67.9厘米,宽10.3厘米,柄长11.5厘米<br>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div>汨罗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汨罗市博物馆)藏<br></div> 青铜觥器身呈扁圆形,直口、长流、深腹、平底、高圈足。器身上以云雷纹为底纹,上腹两侧装饰有羊角牺兽,腹部和圈足的主要纹饰是兽面纹。口部饰有菱形云纹,流口以下至圈足饰有形扉棱,鋬外侧则饰有鱼纹和蝉纹。出土时铜觥侧置平放,鋬朝上,流朝下,有一件兽面纹青铜贯耳壶倒置于器物腹内。 通高67厘米,通宽41厘米,圈足高10厘米<br><br>2021年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出土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龙形觥</p> 铜觥整体呈弧形犀牛角状,分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以备悬挂使用。器身侧面主体纹样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样四周剩余空间填充较小的鸟、鱼、龙等纹样。器腹装饰并列的两排身体弯折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吻鱼纹。这些皆是殷商晚期铜器常见的纹饰和布局。 通高 19 厘米,长 44 厘米,宽 12 厘米1958 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出土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参观山西博物院,寻找十大镇馆之宝,其中就有龙形觥,但没有看见,问了工作人员,告知借出,当时挺遗憾的。没想到借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了,在此看见,总算了却了我的心愿。</p> 青铜车䡇 此件青铜车䡇呈盔形,器身饰有瘦长的人面,浓眉圆目,高鼻梁,蒜头鼻,龇牙状,双耳平展,犄角为特殊折线形。神面与新干大洋洲出土神人面有相似之处。 高5.9厘米,宽7.3厘米,厚7.2厘米<br><br>苏埠屯遗址出土 玉鹦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鹦鹉勾喙,菱形眼,头顶有“介”字形矮冠,头后有一对弯钩形的尾冠,尾冠呈对称分布,但上小下大,胸部呈方折鼓凸,背部也有个向上勾曲如尾冠的背羽,胸腹下接粗壮的腿部,靠近腿端两面微减地,形成短榫,胸腹后连直尾,尾部较短,尾端呈小锯齿状。 高4.5厘米 ,宽2.9厘米,厚0.5 厘米<br><br>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 第四部分 式范后世<br>商代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持久,其中尤以对周代的影响最为直接。殷商有广阔的统治区域、众多的人口,以及较长的统治时间、占据强势地位的文化。周继商而起,创建之初,即取法商的若干制度与文化,同时又发展出周代的特色。孔子总结了这种承接关系,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商周文化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具有连续不断、回应挑战、发展创新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的早期例证。 结语<br>殷墟麦渐,周原黍离。<br><br>朝代更迭,人们每每发此兴亡之叹。从代商而起的周朝开始,商朝又被称为“殷”,《左传》里第一次称商的故都为“殷墟”。这或许是周人灭商后用这些称谓的改变来强化政权更替的正当性。然而,在绵绵不绝、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王朝的更迭更是我们去认知中华文明连续性和整体面貌的一个个“截面”——感受百川入海,探秘其来有自!<br><br>揆诸甲骨载文,商人的忧惧与希冀开凿出华夏文字的长河,泽被至今;铜液冷却,模范乍开,熔铸于鼎彝的精神信仰尤能在四目对视中让我们感知亘古的力量;历史衍进中还有一种向心的力量,让四方之土、远近之人,在碰撞、融汇和聚集中成就了一个久远而宏大的共同体。<br><br>因此,看眼前的殷商,而能见文明是这样走来的! <p class="ql-block">离开大运河博物馆,前往北京城市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图书馆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馆内建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图书馆是一个可以在里面静心待一天的地方。有大量的书籍等你翻阅,有计算机可供使用,有茶吧咖啡小店可享用,由于时间关心,此次只是匆匆而过,下次有机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