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昆湖日记——2011 年 5 月 15 日,山东济宁援疆支教七人小分队

文飞成元

<p class="ql-block">英吉沙县第三中学 晨 8:00 </p> <p class="ql-block">五月南疆的早晨已经带着干燥的暖意。校园里的两棵沙枣树正开着米粒似的小黄花,香味像掺了蜜的细沙。我们把提前一天从巴扎(集市)上买的馕、杏干和五公斤“库车小白杏”塞进后备箱——这是给达瓦昆湖边烤鱼摊老板的“定金”,上一次他答应给我们留最大的两条塔里木鲤鱼。</p> <p class="ql-block">车是教育局的“老猎豹”,七个人刚好。司机依明江是维族小伙,一路上用生硬的山东腔跟我们学《沂蒙山小调》。出县城 20 公里,窗外就只剩三种颜色:天蓝、地黄、胡杨绿。 </p> <p class="ql-block">9:40 岳普湖界牌 </p> <p class="ql-block">手机信号开始飘忽,导航提示“前方 12 公里进入沙漠公路”。我们把车窗摇到底,风立刻灌进来,带着细沙打在脸上,像有人往车厢里撒孜然。阿远掏出支教时的小蜜蜂扩音器喊:“同学们,现在上户外地理课——塔克拉玛干沙粒粒径实测开始!”一车人笑得东倒西歪。</p> <p class="ql-block">10:15 达瓦昆景区大门 </p> <p class="ql-block">门票 30 元,凭山东援疆工作证免了七张票,售票的大姐在票根上写了“山东老师加油”六个汉字。穿过一条 200 米的葡萄长廊,沙漠像突然掀开的幕布——金黄的沙丘一下子从脚边涌到天边,而沙丘的怀抱里,静静躺着一块翡翠:达瓦昆湖。 </p> <p class="ql-block">湖面 2.1 平方公里,此刻没有风,像一面刚擦过的铜镜。远处骆驼队排成“之”字,驼铃和风声混在一起,像从《大唐西域记》里飘出来的配乐。</p> <p class="ql-block">11:00 “沙海碧泪”合影 </p> <p class="ql-block">我们把从山东带来的校旗展开——“英吉沙县第三中学·济宁援疆教研室”。旗子第一次不在升旗台而在沙漠,七个人排成弧形,背对湖水,请广东游客帮忙按下快门。那一刻,阳光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老长,像七棵胡杨树。 </p> <p class="ql-block">11:30 滑沙与烤鱼</p> <p class="ql-block">沙丘 45°,我们借了四块塑料滑沙板。老郑体重最大,冲下去时像一辆人肉坦克,卷起一路沙尘;晓梅半途翻车,整个人滚成了一个“沙人”。烤鱼摊就在湖边,老板把鲤鱼从盐水桶里提出,现杀现烤,只撒盐、孜然和辣椒面。鱼皮焦黄那面朝天时,油脂滴到炭火里,“滋啦”一声,香味顺着湖面的风飘出去半公里。 </p> <p class="ql-block">13:00 湖心小船 </p> <p class="ql-block">租了两条铁皮小船,每条 20 元/小时。湖水比想象中深,测深杆 3 米都没到底。阿远把空矿泉水瓶灌满湖水,说要带回去做蒸发实验;我偷偷装了一小瓶沙,后来真的带回济宁,养死过三盆多肉。</p> <p class="ql-block">15:00 沙漠课堂 </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没来,我们自己给自己上了一课——讲胡杨的“三千年神话”、讲塔里木河的改道史、讲为什么沙漠里会出现淡水湖。讲着讲着,维族小导游阿依努尔插话:“老师,湖底真的有泉眼,冬天不结冰。”她汉语不太流利,却准确地说出了“承压水”三个字——原来她哥哥在山东读地质大学,暑假回来教的。 </p> <p class="ql-block">17:00 落日与归程</p> <p class="ql-block">太阳开始西沉,沙丘的阴阳面变得泾渭分明:向阳的一面像熔金,背阴的一面直接黑成剪影。我们沿着木栈道往停车场走,影子被拉得比沙丘还高。回头望,湖面把整片天空都装进去,一朵云掉在水里,像谁随手丢的棉花糖。 </p> <p class="ql-block">20:30 英吉沙县城 </p> <p class="ql-block">车灯劈开夜色,远处县城的霓虹像一串模糊的星。进校门时,保安大哥用维语说了句“欢迎回家”。那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三个月的支教生活已经把“回家”这个词悄悄换了坐标——济宁是故乡,英吉沙也是。</p> <p class="ql-block">后记 </p> <p class="ql-block">2024 年 4 月,喀什地区宣布将升级达瓦昆景区为“沙漠游 2.0 版”。我把当年那瓶沙子和湖水翻出来,沙已结块,水却清亮。给学生们上网课时,我放了一张 2011 年的合影:七个人站在沙山上,背后是像海一样的湖。我对他们说:“看,老师当年在那儿给你们上过课。” </p> <p class="ql-block">——写于 2025 年 8 月 5 日,西安家中。</p> <p class="ql-block">要把那天的“番外篇”都抖出来,足够再写半本日记。挑几段最离谱也最有温度的,按时间线给你捋——</p> <p class="ql-block">1. 会唱歌的骆驼</p> <p class="ql-block">11:15 拍完合影,一只白色骆驼被牵过来供游客骑乘。主人说它能听懂《茉莉花》。我们半信半疑,晓梅清了清嗓子刚唱两句,骆驼真就跟着节奏点头,缰绳一抖一抖像在打拍子。后来我们七个人干脆给它来了段《沂蒙山小调》大合唱,骆驼居然仰头“嗷——”地长嚎一声,把旁边两个广东游客笑到相机都掉了。</p> <p class="ql-block">2. “鱼语者”老郑</p> <p class="ql-block">11:45 烤鱼摊旁边有个小水洼,是老板用来暂时养鱼的。老郑蹲那儿看鱼,突发奇想要“用济宁话劝鱼自己跳上来”。他对着水面嘀咕:“乖,上来吧,孜然都给你磨好了。” 结果真有一条巴掌大的鲤鱼“哗”地跃出水面,直接蹦到岸上,把老板看傻:“老师,你给它下咒语了?” 那条鱼最后当然被我们烤了,老郑还郑重其事地在鱼背上撒了三遍孜然,说“愿赌服输”。</p> <p class="ql-block">3. 沙尘暴里的“葡萄干雨”</p> <p class="ql-block">14:20 正准备返程,天边忽然黄了一大片。小导游阿依努尔喊“沙尘暴!”我们连滚带爬往摆渡车跑。风卷着沙子打在脸上像碎玻璃。最魔幻的是,沙尘里竟夹带了一小股“葡萄干雨”——原来是上游葡萄架被风撕开了塑料膜,干葡萄干被卷上天又落下来,噼里啪啦砸在车顶上。阿远伸手接了一把,嚷着:“快尝尝,0 添加,纯天然!” 那天回县城的路上,我们每人嘴里都嚼着带沙的葡萄干,甜里带土腥,竟意外好吃。</p> <p class="ql-block">4. 捡回来的“石头学生”</p> <p class="ql-block">15:30 沙尘停了,我们折回湖边找被吹飞的校旗。旗子没找到,倒捡回一块拳头大的“五彩石”:白色石英底子,嵌着一圈圈铁锈红,像抽象版的彩虹。我顺手装进背包,带回学校后放在讲台上。第二天早读,班里最皮的艾力江突然举手:“老师,这块石头像中国地图!” 全班围过来一看,还真像——于是那块石头从此成了“班级荣誉勋章”,谁回答问题最多就能让它在课桌上待一天。</p> <p class="ql-block">——这些碎片后来常被我们拿来当“班会素材”。我跟孩子们说:“知识不止在课本里,也在骆驼的拍子里、沙尘的葡萄干里、错过末班车的星光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