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昵称:吕道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465527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片:本人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音乐:我们这一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书柜深处,那段与地市报共生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吕道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理书房时,阳光正斜斜地穿过纱窗,在书柜第三层投下一片暖黄。指尖拂过几本封面已显陈旧的著作,纸页间隐约飘出淡淡的油墨香,那是时光沉淀的味道。《新闻论谈录》、《新闻启示录》、《中国地市报千年珍藏集》、《问鼎中国新闻奖》……这些书脊上的名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二十余年与地市报相依共生的岁月,如同默片在眼前缓缓铺展,每一页都浸透着墨香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邵华泽先生题字里的初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闻论谈录》的深绿色封面上,"新闻论谈录"五个墨迹饱满的大字笔力遒劲,落款是"邵华泽"。每次看到这题字,总会想起2000年那个飘着雪的冬日。当时我已过不惑之年,在《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编辑部主任的岗位上已经干了六年,白天处理堆积如山的稿件,夜晚就在灯下写些新闻札记。那些零散的文字,是采访路上的所思所感,是编辑案头的推敲琢磨,没想到日积月累,竟有了近三十万字的篇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些朋友建议我请位业界知名人士题写书名,我犹豫再三,鼓起勇气托新闻界前辈张赫玲老师转呈了请求给邵华泽先生。那时他刚卸任人民日报社社长,身兼中国记协主席,是新闻界的泰斗级人物。本没抱太大希望,却在半个月后收到了装在牛皮纸信封里的题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让我动容的是张赫玲老师的序言。这位时任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的前辈,逐字逐句读了我的书稿,在序言里写下这样的话:“作者而立之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来,从当《宜昌日报》记者到担任《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编辑部主任,在新闻这条路上他走得很扎实。”她特意提到我在编务繁忙时坚持笔耕的细节,说“这样的佳绩令同行们震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稿付梓那天,我带着样书去看望张老师。她指着序言里“事业是他成才的基础”这句话,语重心长地说:“地市报是最接地气的新闻场,你脚下的泥土有多厚,笔下的文字就有多沉。”那天的阳光透过她办公室的玻璃窗,落在摊开的书稿上,把“事业”两个字照得格外明亮。后来我才明白,她不仅是在肯定一本书的价值,更是在为所有在地市报领域默默耕耘的新闻人鼓与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出版后,收到了许多地市报同仁的来信。河南周口日报社的一位主任在信里说:“读你写的《地市报如何做好民生报道》,就像看到咱们基层记者在田间地头奔波的身影。”湖南衡阳日报社的一位年轻编辑寄来她的剪报本,里面贴着我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复印件,字里行间写满了批注。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回响,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些灯下写下的文字,早已跨越山水,成了同行们案头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营销正能量里的纸媒温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营销正能量——纸媒广告成功案例与报业发展新论选编》的诞生,源于2010年在四川一家地市报的一次调研。当时许多地市报面临广告下滑的困境,这家广告公司经理拉着我的手说:“吕老师,现在企业不愿在报纸投广告,我们记者出去拉广告都觉得抬不起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单位后,我彻夜难眠。地市报不仅是新闻载体,更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我萌生了编一本广告案例集的想法,把各地市报成功的营销策划汇编起来,给同行们提供借鉴。消息传开后,短短三个月就收到了全国137家地市报的来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是江苏扬州日报社的"古运河文化节"策划。他们不只是简单刊登广告,而是组织记者沿古运河采风,用整版篇幅讲述沿岸的非遗故事,再联动企业推出"运河文化体验游",既传播了文化,又为报社带来了广告收入。陕西咸阳日报社的"农产品溯源"广告更具巧思,他们给每个农户建立档案,在报纸上刊登二维码,读者扫码就能看到苹果、猕猴桃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这样的诚信营销让当地果农的订单量翻了三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2年这本书出版后,贵州铜仁日报社马仲星社长特意打来电话,一口贵州方言里满是兴奋:“吕老师,您出版的《营销正能量——纸媒广告成功案例与报业发展新论选编》这本书对我们太有用场了,我们按照您书中的广告案例进行策划实施,其中一个项目报社就取得了20多万元的效益。”后来在全国地市报广告年会上,好几位社长说这本书“救了急”,还有人带着团队按图索骥,把其他报社的成功经验本土化。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本书里的每个案例都浸透着地市报人的智慧——我们不只懂新闻,更懂如何用媒体力量服务一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问鼎中国新闻奖背后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鼎中国新闻奖——地市报获中国新闻奖作品及采编经过实录》的编纂,源于一次令人心疼的发现。2013年我整理资料时注意到,从1990年中国新闻奖设立到2012年,全国地市报共获得136个奖项,但很多获奖作品的采编故事却散落在通讯员的回忆录里,没人系统整理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决定做这件事时,不少人劝我:"地市报的获奖作品影响力有限,花这力气不值得。"但我忘不了1998年采访九江抗洪时,《九江日报》的记者踩着齐腰深的洪水发回报道;忘不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绵阳日报》的编辑在余震中坚持出报。这些在地市报岗位上坚守的同行,他们的作品或许没有全国性大报的传播广度,却有着无可替代的贴近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我采访了近百位获奖作者。在江苏扬州,《扬州日报》记者胡俭给我讲他采写《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的故事:“2011年初,节后用工荒席卷全国,扬州许多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难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民生热点和新闻焦点。当我得知市人社局组织用人单位春节后开展跨省大招工,作为跑口记者的我便主动联系,随同前行。正月初八,许多人还在会亲访友,记者就冒着严寒,踏上新春走基层的征程,目的只有一个,紧跟社会热点,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故事。”最终,他采访的这篇报道,一举获得第22届(2011年度)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潜伏局长”报道冲奖,给作者最深的感受就是,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团队,机遇总是“潜伏”在有准备的人身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出版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杜宇的评价让我记忆犹新:“阅读这本书,犹如行走在新闻精品的长卷中。”其实我更希望读者能看到长卷背后的故事——那些获奖作品的作者,大多是在地市报干了一辈子的“老新闻”,他们没有机会站在全国性的聚光灯下,却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变迁。正如刘文洪会长在序言里写的:"此书不仅有获中国新闻奖原件,还有采编经过和点评,想必同行们在盘点、回味和思索中,会衍生诸多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墨香里的永恒牵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我把这几本书轻轻放回书柜,它们依然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书脊上的字迹或许会随时间褪色,但那些藏在纸页间的故事,那些与地市报同仁共度的日夜,早已刻进生命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1990年走进《宜昌日报》编辑部,到2016年从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秘书处退休,27年的新闻生涯里,这些书是最好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地市报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型,见证着基层新闻人从"跑断腿、磨破嘴"到运用新媒体技术采访的变迁,更承载着一代报人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每次打开书柜,总会想起张赫玲老师的话:"事业是永恒的动力。"地市报就是我一生的事业,这些书则是事业结出的果实。它们或许没有成为畅销书,却在全国地市报的编辑部里传递,被同行们在采访间隙翻阅,在选题会上引用,这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窗外的月光漫进书房,落在《新闻论谈录》的扉页上,邵华泽先生的题字在月色里若隐若现。我知道,书柜里的这些书,早已不是普通的出版物,它们是一段岁月的标本,是一群人的精神印记,是我与地市报之间,永远剪不断的牵挂。只要墨香还在,那段与地市报共生的岁月,就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吕道宁,1956年出生,属猴,热爱生活,爱好运动、摄影、旅游和写作,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公开出版过《新闻论谈录》、《新闻启示录》、《营销正能量》、《问鼎中国新闻奖》等新闻论著和新闻业务书籍。2016年退休后随女儿定居广东东莞。</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