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碎砖上的史诗——战争记忆与和平回响</p><p class="ql-block">——读郑心侨的《早已消失的炮楼》有感</p><p class="ql-block"> 孙乐权</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郑主任的《早已消失的炮楼》(简称《作品》)在《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金融文化》媒体上发表。《作品》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地方为根基,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叙述和表达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它兼具历史的真实性与叙事的文学性,其核心目的是记录和保存一段重要的地方斗争史。它是对文昌宝芳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珍贵记录和文学再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两座炮楼废墟为坐标,在文昌宝芳的烟火人间刻下战争伤痕与民族韧性。其艺术性深藏于“炮楼”这一核心意象——它既是具象的暴力符号,更是历史记忆的伤痕坐标。作者以双炮楼并置结构(国民党炮楼/日军炮楼)巧妙串联起文昌地区的抗争史诗,在碎砖与溪流的细节中,为宏大叙事赋予了血肉肌理。</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作品》在思想维度上,闪耀着双重光芒:既是对压迫的控诉,更是对民间智慧与民族韧性的礼赞。当群众含泪自毁家园实施“焦土抗战”,当林兰香以乡音瓦解敌军意志,当祖父以海棠苦油智救伤员——这些微光汇聚成冲破黑暗的星河,照见普通人如何在绝境中锻造尊严。梁井的倒戈更深化了人性书写,揭示战争对个体的异化与救赎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作品》语言通俗流畅,活泼生动。如宝芳溪水般质朴深沉,却暗涌力量。从“烈焰浓烟冲天”的壮烈,到溪中“黑乎乎的木桥桩”的静默见证,作者以克制的笔触让历史创伤获得沉静而庄严的抒情表达。这种刚柔相济的叙述,使暴力记忆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碑文。</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作品》尤为珍贵的是其对微观史的抢救性挖掘。无论是邢天展26岁的牺牲,还是医疗队在“土河”中的分散救治,抑或十一村惨案的血色记忆——这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体生命,在作者笔下重获姓名与温度。散落的碎砖由此成为穿越时空的媒介,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真实肌理。</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炮楼遗址上驻足,触摸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骸,更是和平的基石。《作品》以历史之重叩问当下:唯有铭记那些消失在硝烟中的身影,方能在市井繁华中读懂安宁的代价。这些碎砖的无声诉说,终将汇入民族血脉,成为守护永恒春天的不灭警钟——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始于对每一段血泪记忆的虔诚背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孙乐权,男,在职研究生毕业,高级经济师。1956年3月生于本溪市溪湖区,现住沈阳市。1974年在本溪县偏岭公社下乡插队,1977年9月从本溪矿务局技校毕业,在本溪、沈阳矿务局供应处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先后任本溪、丹东市分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办公室主任、工委副主任。辽宁省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务。曾任政协本溪市第八届、第九届委员,第九届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系本溪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曾荣获本溪市劳动模范、人保财险辽宁省分公司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孙乐权从事保险工作以来,注重保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撰写并发表了3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一篇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有数篇获省、市级奖励。1994年负责组织编写了《本溪保险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