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最近迷上了临摹古人的小楷,临帖后,选水经注江水为内容,进行再创作,水经注江水是一卷关于水文地理的国学著作。那上面的文字记载每一笔仿佛都藏着山川的脉络、水流的呼吸。我时常想,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测绘工具的情况下,仅凭脚步与目测,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的位置、走向、支流分布得如此清晰?他们又为何要如此详尽地记录这些自然地理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边临摹,一边想象着那位执笔书写的人。他或许是一位地方官员,或许是一位游历四方的学者,又或许是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无论身份如何,他必定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与热爱。他用一笔一划,将山川的轮廓刻进纸帛,也将对自然的敬畏写入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楷创作讲究笔锋的收放、结构的匀称,而古人记录地理的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书写”的艺术?他们不单记录数据,更在字里行间描绘出一幅幅山水画卷。我临到“江水东流,穿三峡而下,势若奔马”这一句时,仿佛听见了江涛拍岸的声响;写到“山势峻拔,林木葱茏”时,又仿佛看见了云雾缭绕的峰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古人小楷,不仅是练字,更是在与古人对话。他们的笔墨之间,藏着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与尊重。我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古老的地理记载重新书写,既保留其原意,又加入现代的表达方式,让它们在今天依然能被人读懂、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再创作,也是一场与古人精神的共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