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乡间小道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天水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之麦积山景区的中心景点,表现出“丹霞为宗教增秘,佛光令丹霞生辉”的完美统一,是一个以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形迹科普旅游为主,可观赏寺庵石窟、溯古修学的游览区。山高142米,因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麦积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如第13、98窟摩崖大佛;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壁画近千平方米,以及大量的碑碣、经卷、文书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远观,栈道“凌空飞架”,洞窟“密如蜂房”,层层相叠,惊险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景区大门。进入大门后一般需坐景交车前往麦积山石窟景点。</p> <p class="ql-block">到达麦积山石窟山脚下的景交车站,再走约200米就可到达石窟景点入口处,须二次检票。途中不要错过观看西崖大佛。</p> <p class="ql-block">瑞应寺,位于麦积山石窟入口处,坐北向南,已有千余年历史。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上俯瞰瑞应寺和入口广场</p> 第98窟 <p class="ql-block">第98窟,又称“西崖大佛”,位于麦积山西崖中部,是麦积山现存最醒目的露天摩崖造像之一,步行前往石窟入口处的途中即可远观其全景。主体为一佛二菩萨组合,正中立佛高12.2米,为麦积山最高佛像之一。</p><p class="ql-block">1978年修缮时,于大佛胸部发现一件“幡状钱币璎珞”,由292枚汉、唐、宋钱币串联而成(宋钱居多),长123厘米。</p> <p class="ql-block">主佛释迦牟尼,原作北魏,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原貌已失。左侧胁侍菩萨,仅存裙裾,石胎外露,残留桩眼痕迹,推测毁于明代前; 。右侧菩萨,保存较完整,具北周至隋代风格——戴三瓣高冠,宝缯垂肩,面容丰润,披帛缀璎珞,左手执桃形玉环,右手托莲蕾,立于莲台。</p> <p class="ql-block">沿着栈道,向上攀登,继续游览参观。</p> 第009窟 <p class="ql-block">009窟,俗称“中七佛阁”。</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581年), 宋、明、清重修。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壁并列开七个龛,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现存造像19身,经历宋、 明、清重修或重塑。壁画约60平方米,为明、清重绘。</p> <p class="ql-block">第一龛</p> <p class="ql-block">第二龛</p> <p class="ql-block">第三龛</p> <p class="ql-block">第四龛中第四龛色彩保存最为艳丽,龛内供奉一佛二弟子。主佛释迦牟尼显示出雍容大度,深沉恬静的神态。左侧弟子迦叶为一个面露愁容、饱经沧桑的老者形象,这主要是因为他在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年龄最大,而且经常是以苦修的方式修行,因此也有“头陀第一”的说法。右侧弟子阿难,清代重塑,是一个敦厚质朴的青年才俊形象。佛经中所说阿难有“多闻第一”之称,博闻强识,记忆力非常好,看遍经书且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第四龛壁面左右两侧各绘一双头童子像,又称为“共命鸟”,一身二头,双手合十,为童子形象,面如满月,鸟翅鸟爪,色彩富丽,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第五龛,右侧菩萨已缺失。</p> <p class="ql-block">第六龛,右侧菩萨已缺失。</p> <p class="ql-block">第七龛</p><p class="ql-block"><br></p> 第003窟 <p class="ql-block">003窟</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581年),宋、明重修。又称千佛廊,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全长36.50米,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映。</p><p class="ql-block">现存千佛297身,分上下6排,结跏趺坐,高约0.9米,均为石胎泥塑。造型敦厚, 排列规整,场面壮观。上两排佛像虽经宋、 明重妆,但仍不失原作风貌。</p> 第004窟 <p class="ql-block">004窟</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581年),唐、宋、明、清 重修,又名“散花楼”、“上七佛阁”,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造之“七佛龛”,庾信为之作铭。宽31.4米,后壁一字并排七个大龛,龛外石胎泥塑天龙八部。整窟雕凿精致,宏伟壮丽。有壁画约250平方米,尤以位于龛楣上方的五幅“薄肉塑”飞天壁画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均是北宋重修。中间一龛内作一佛二弟子六菩萨,其余各龛均为一佛八菩萨,但每个龛内三壁上方的影塑千佛为北周作品,精工细致。</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佛龛,“西来圣人”。</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佛龛,“慧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佛龛,“是无等等”。“是无等等”出自《心经》,是赞叹佛法至高无上的意思。即:对也好,错也好,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都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据说“是无等等”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王了望的文学家。他一生跨越明清两朝,少时饱读诗书,盼望为国效力,却因改朝换代,颠沛流离。在他年逾古稀时,回到故乡陇西,来往于寺院之间,参禅礼佛,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艺术作品。当他来到麦积山,被这里静立千年的佛像和秀美风光所打动,于是提笔写下“是无等等”,以表达自己看透世间、心如止水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龛外每两龛之间塑一护法像,共计八身,称为“天龙八部”,是佛的八部护法,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其职责是护卫佛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洞窟的左右两侧,各塑一金刚力士,为北宋作品,身高四米有余,均上身袒露,腰围战裙。一个手拄金刚杵,双目怒张,阔口大张,似乎在大声呵斥敢于作乱的鬼怪和亵渎佛祖世间小丑;另一个双拳紧握,嘴唇紧闭,双目怒视,似正欲对鬼怪施展其无可阻挡的、超越凡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金刚力士的上侧各有一小龛,一龛内塑一老者形象,另一龛内雕塑一菩萨,是文殊菩萨与维摩洁辩论佛法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其它佛龛</p> <p class="ql-block">其它佛龛</p> 第005窟 <p class="ql-block">005窟</p><p class="ql-block">隋代(公元581~618年)始凿,初唐完成。因廊上塑一立于卧牛背上之天王,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共三个佛龛。现存泥塑造像15身,壁画约70平方米。左龛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净土变》及前廊顶部平棋内的 《夜半逾城》构图严谨,施色艳丽,为唐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左右龛内各一佛二菩萨,造像丰润俊美,为初唐作品。</p> <p class="ql-block">龛外的踏牛天王,孔武雄健,气势不凡。</p> 第148窟 <p class="ql-block">148窟</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平面 方形,正壁前有低坛台,正壁主佛及两胁侍菩萨均位于坛台上,左右壁圆拱龛内各有一身坐佛。在正壁主佛两侧和左右壁龛内开凿有多个小龛,内有交脚、思维菩萨,并坐二佛等影塑。造像雄健古朴, 衣纹细密,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p> 第191窟 <p class="ql-block">191窟</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556年),宋代重修。现存泥塑造像7身。龛外下方 塑化生力士,两侧上方悬塑交脚菩萨,构思奇特, 风格新颖。</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高约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在古代石窟的营造工程中,麦积山石窟是最为艰险的一处,形成了一处洞窟绝壁开凿、栈道凌空飞架的奇绝景观,同时也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的参观体验相对而言并不理想。多数洞窟的门窗都紧闭着,游客只能通过铁纱窗很小的缝隙,远远地眺望洞窟内的佛像雕塑,而且很难看清楚,拍照更是无法做到。据说是为了文物保护,但也应该考虑游客的体验,只要能从游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办法总会比困难多,问题总可以解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