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杨秋娜(北京)</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65674</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站在这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的节点上,前两年重走长征路—卢沟桥的点点滴滴又清晰地涌上心头。这里有震撼,有感动,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现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9日,当中国工农红军先锋团在到达泸定桥时,对岸的敌人已经构筑了工事,拆去了桥上的桥板,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链。由第二连22名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冒着敌人射出的子弹和脚下汹涌咆哮的大渡河还有河对岸燃起的大火,有的匍匐前进,有的铺设桥板,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敌人向东北方狼狈逃窜。就这样,“飞夺泸定桥”战斗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为了游客游览而修建起来的板桥。</span></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这是《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课本中《飞夺泸定桥》开篇的句子。这篇课文,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p> <p class="ql-block">横渡大渡河十分艰难,桥面木板被抽,只剩寒光凛凛的铁链。桥下急流汹涌,对岸敌人炮火肆虐,红军战士攀索冲锋,每一步都赌上生死,艰难开辟胜利路 。</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泸定桥上,即使有着木板,仍然十分摇晃,迈步艰难,让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定不移地追求革命理想,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头上有关介绍(原文)</p><p class="ql-block">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年),翌年四月合龙告峻。桥身由十三根铁链锚固于大渡河两岸而成,长一百零一点六七米,宽三米。桥体造型古朴,结果独特。</p><p class="ql-block">卢沟桥曾以川藏交道要道和军事要津著称于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西南边疆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軍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重大胜利。泸定桥因此举世闻名,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首批公布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铁链由28毫米的铁条手工锻打成长形扣环链接而成。扣环长17-21厘米,外径9厘米,还有落井内使用的长扣环,每环长40厘米。</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桥头铁链一端深深嵌入古老石墩,铸铁桩锚固,再以铁箍紧缚,这些铁链与桥面铁链相连,形成稳固三角结构,任凭河水冲击、风雨侵蚀,始终牢牢牵住桥身,守护着桥的安危,见证着岁月流转。</p> <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勇气,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不屈。在这座桥上,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地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史诗。</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泸定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关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建设的非常繁荣。感叹!人民的美好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我们要铭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