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八大员”

摇扇客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成立,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浙江台州206名支青被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成了“八大员”。</p> <p class="ql-block">  第三师水利工程二支队,当然是水利建设者,挖沟修渠,筑路垒坝。大部分人从事此项工作,如蜂巢里的“工蜂”。</p> <p class="ql-block">  为保全团粮食、蔬菜自给,当然少不了农业。不少人分配到了农业连队开荒种地,成了农业工人。</p> <p class="ql-block">  开垦荒地,挖土填坝,少不了机械设备,团场仅有的一支“机耘连”又抽走了十几名青年,成了修理工和拖拉机驾驶员。</p> <p class="ql-block">  团场里有个值班连,看守着有300多号劳改犯的监狱。强迫劳动的劳改人员都是刑事犯及所谓的右派分子。家庭成份靠得住的青年当起了值班战士。</p> <p class="ql-block">  那时卫生队医疗设备差,医护人员稀缺,加上各连队驻地分散,还得配备一名卫生员,精明强干的几个青年就被抽调去培训当护士,不错!</p> <p class="ql-block">  生产䢖设兵团编制像部队,但却象团场,拖儿带女一大家,孩子的教育就成问题。团部建了子女校,偏远连队建了小学校,师资缺乏。因此,不少文化程度稍高点的就提拨当了教师,这批青年算是精英吧。</p> <p class="ql-block">  少部分人当上了团部商店的售货员,虽然那时物资稀缺,但也乐得清闲,比连队工作的青年轻松得多。</p> <p class="ql-block">  极少数的人当上了炊事员,那是份难得的工作,特别得到那些活干得重,肚子填不饱的人的无限羡慕!</p> <p class="ql-block">图片是本人利用回忆,用AI文生图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