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AI赋能 智慧育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AI时代教学创新的守正与出新</b></p>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AI能自动生成教案、精准分析学情,教学的"活水"究竟源于技术的迭代,还是教育本真的坚守?2025年8月5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在《当教师遇到人工智能:智能的教与智慧的教》专题分享中,以诗为引,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拆解技术与人文的辩证关系,为李军工作室成员带来一场关于"守正"与"出新"的深度启迪。</p> <p class="ql-block">一、本源之思、具象之现</p><p class="ql-block"> 智能与智慧的教育分享、 胡小勇教授以"水之形态"作比:智能的教如"人工喷泉",精准可控却失却自然;智慧的教似"山间溪流",顺势而为却滋养万物。二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价值取向、师生关系、评价纬度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如胡教授所言:"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用技术缩短成长时间,而在于守护成长应有的'褶皱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二、实践之径、践行之果</p><p class="ql-block"> 人机协同的智慧案例分享。</p><p class="ql-block">(一)、时代洪流,教师如何看待?</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教学创新变与不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智能升级,教师何以安身?</p><p class="ql-block"> 1、生存危机,教师会不会被AI取代?</p><p class="ql-block"> 2、面对教师群体,提升双核融合能力;</p><p class="ql-block"> 3、面向教师群体,规模化素养升级;</p><p class="ql-block">(三)、教书育人,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p> <p class="ql-block">三、学习之思、沉淀之悟</p><p class="ql-block">朱敏老师:</p><p class="ql-block"> 有幸参与此次关于教师与人工智能的讲座,让我对教育转型有了全新认知,收获颇丰。讲座中“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非理性知识堆积”的观点,让我明晰智能与智慧教学的区别和关联。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智能工具可快速批改作业、统计错题,提升知识传递效率;但智慧教学更关注学生人的发展。比如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不能仅让学生背公式、用智能工具算结果,要引导他们探究公式推导,像从数方格悟长方形面积原理,这一过程培养空间思维与探究精神,是智慧育人的体现。智能聚焦知识传递效率,智慧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需把握二者平衡,让数学学习不止于知识,更滋养思维与素养。以往用智能助教辅助解题指导,是技术应用;如今要回归引路人,引领学生感受数学魅力。例如在教“鸡兔同笼”时,不止用智能工具给多种解法,更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人解题智慧,思考数学如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与应用意识,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思维启发者、兴趣点燃者。“智能侧重数据化互动,智慧追求心灵对话” ,为课堂互动指明方向。智能工具能统计学生答题正确率、错题类型,是数据互动;但智慧互动要走进学生内心。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数学规律时,我不再只看任务完成数据,而是参与讨论,倾听学生奇思妙想,鼓励不同思路,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剪拼,有的用数格创新方法,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感受被尊重、理解,实现心灵交流,增强学习信心与热情。这次学习,是我教育路上的新起点。未来,我将以智慧为帆,智能为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思维与成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李娜老师:</p><p class="ql-block"> 聆听胡小勇教授《当教师遇到人工智能:智能教还是智慧教?》,我深受启发,人工智能确实为教学带来诸多便利,比如智能备课系统能快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智能测评系统减轻批改负担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向智能教,因为教育核心始终是关注学生成长,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p><p class="ql-block"> 身为教师,应将人工智能当作辅助工具,更注重自身智慧的传递,启发学生思维,给予情感关怀。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将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真正做到智慧教学。</p> <p class="ql-block">唐新宽老师:</p><p class="ql-block"> 听胡小勇教授的讲座让我对AI时代的教书育人有了清晰认知。AI绝非教师的替代者,而是高效助手——它能接手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重复工作,让教师脱身专注于更核心的育人事务。但教育的本质仍在教师手中:价值观的引导、情感的共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些关乎心灵成长的事,是算法无法触及的。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成长引路人”,善用AI优化教学,更要守住育人的温度。人机协同,守正创新,才是智能时代教育的正道。</p> <p class="ql-block">袁敏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听到胡小勇教授讲的《当教师遇到人工智能——智能的教,还是智慧的教?》的讲座,收获丰盈。身处人工智能浪潮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既要成为智能教育的敏锐观察者与积极践行者,更要牢牢坚守育人的本质。智慧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在技术与人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孕育高阶思维的沃土,教研则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持续赋能。未来,我将积极拥抱数字化,以技术赋能教学实践,在智能时代中始终守护育人初心,让数学课堂既闪耀科技之光,又浸润人文之暖。</p> <p class="ql-block">杜艳飞老师:</p><p class="ql-block"> 面对人工智能,教师应在智能与智慧间找到平衡。智能教学依托技术提升效率,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智慧教学更需教师用同理心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塑造、思维碰撞中传递温度。作为准教师,我体会到:要善用AI做“助教”,更要深耕智慧做“导师”,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p> <p class="ql-block">王祺老师:</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颠覆并赋能千行百业,是时代的洪流。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提出的“当教师遇到人工智能:需要智能的教,还是智慧的教”这一命题,深刻触及了教育本质与技术融合的核心矛盾。胡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目标:智能聚焦知识传递效率、智慧关注全人发展;技能强化教师技术指导者身份、智慧回归教育引路人本质;智能教学依赖技术工具、智慧教学强调工具与人文的平衡;智能侧重数据化互动、智慧追求心灵对话;智能反馈即时量化、智慧反馈引发深层思考;智能强调资源整合、智慧注重价值判断;智能优化现有模式、智慧突破固有框架;智能关注数据隐私、智慧思考教育本质;智能要求技术素养、智慧需要哲学思考;智能追求确定性答案、智慧包容成长的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 智能教育提升效率,智慧教育守护人性。教师应在技术洪流中保持教育定力。智慧型教师应具备"科技敏感"与"人文定力"的双重素养,智能为术,智慧为道,超越智能,迈向智慧。未来的教育图景,应是教师以智慧统领智能,在“AI+HI”的共生中,回归教育的初心,重新诠释"传道授业解惑"的永恒价值。</p> <p class="ql-block">李建强老师:</p><p class="ql-block"> 学习了胡小勇老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后感觉现在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帮助和影响还是很大的。</p><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是时代的产物契合教育的复杂性、科学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也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人工智能,毕竟教育是一门艺术,不能把最基本的教育丢掉,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p><p class="ql-block">智能和智慧不同。前者重数据、资源整合、模式优化、数据隐私,后者重深层思考、价值判断、突破框架、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力争做一个数字时代的老师,改变一下教学法,慢慢渗透人工智能。</p> <p class="ql-block">杜倩华老师:</p><p class="ql-block"> 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在变革中寻新机,AI是强大辅助而非替代。作为教师,我要与AI共舞,利用其优势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坚守教育本质,用爱与责任为学生点亮前行道路,在科技浪潮中书写有温度的教育篇章。</p> <p class="ql-block">张琳琳老师:</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在教学中应用的心得体会在当今社会人类越来越依赖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被应用于教学领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获得以下心得:一、减轻教师负担,释放教学精力:AI可承担批改作业、知识点讲解、个性化练习推送等重复性工作,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设计、情感引导和差异化辅导。二、拓展教学维度:通过AI模拟实验(如危险化学实验、历史场景还原)、智能题库等,能弥补传统教学中设备、时空的限制,让抽象知识更易理解。三、助力个性化教育:AI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帮助教师为不同学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率。人工智能在教学中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有些方面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一、无法替代人文关怀:AI缺乏教师的情感共鸣、价值观引导和临场应变能力,过度依赖会导致教育中“人的温度”缺失,影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社交能力。二、可能固化思维模式:AI的标准化答案和路径推荐,若使用不当可能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三、技术与资源门槛:优质AI教学工具的研发和普及需要成本,可能加剧教育资源不均;同时,教师需掌握相关技术,否则难以发挥其价值。综上,人工智能教学是否可取,需基于“辅助而非替代”的定位来看,它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具有显著价值,但若过度依赖则可能带来弊端,总体而言“适度应用、与人工教学结合”是更优选择。</p> <p class="ql-block">杨凌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接触人工智能还是在作业帮上,帮孩子搜一道题的解题思路,第一个推荐给我的竟是AI的思路,当时我很震惊,AI的思路竟如此清晰明了。今天听胡小勇教授的直播课《当教师遇到人工智能》,我也是被震惊到了,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用到教育教学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新时代的教学创新给我们这些一线老师一个进步和提升的机会,无论AI会不会代替教师,我们都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p> <p class="ql-block">杨翠丽老师:</p><p class="ql-block"> 有幸聆听了胡小勇教授关于《当教师遇到人工智能—智能的教,还是智慧的教?》的讲座,现如今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传统教育并带来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名教师,在时代洪流面前,感到激动兴奋的同时也有很多的忐忑。曾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但现在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多元互动的空间,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我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呢?胡教授从四个方面告诉我们,首先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要时刻进行"重置"、调整自己的角色,提升教师的双核融通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此外人工智能只能作为教师提升教育效率的工具,不能承担一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保持清醒的意识,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明确教育的核心是"人",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将会继续关注人工智能,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运用新技术更好的服务学生</p> <p class="ql-block">四、主持人之总结、点睛之语</p><p class="ql-block"> 工作室主持人李军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到:</p><p class="ql-block"> 胡小勇教授的讲座深刻地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其使命并非与机器比拼“智能”(效率、精准),而是要升华其“智慧”(启迪、引导、关怀、创造)。“智能的教”是AI的疆域,“智慧的教”是人类教师的圣殿。未来的卓越教师,必然是能善用AI利器,深耕智慧沃土的“人机结合”型教育者。</p><p class="ql-block">胡小勇教授的观点带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p><p class="ql-block"> 1. AI是强大的工具,而非教师的替代者。</p><p class="ql-block">2. 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型与升华:</p><p class="ql-block">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师”和“成长引路人”;</p><p class="ql-block">从“单向输出者”到“深度对话者”和“情感联结者”;</p><p class="ql-block">从“经验依赖者”到“数据协作者”和“反思实践者”。</p><p class="ql-block">3. “人机结合,育人铸魂”是未来教育的方向。</p><p class="ql-block">4. 教师的“智慧”能力需要持续提升。</p><p class="ql-block"> 最后,李军老师强调:面对人工智能,应该有一个从“恐惧”到“拥抱”再到“驾驭”的过程。教师对AI的态度不应是恐惧被替代,而应是积极拥抱它作为得力助手。要胜任“智慧的教”,教师自身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p> <p class="ql-block"> 各位工作室成员,经过本次学习,相信大家对AI时代的教育变革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胡小勇教授在结束时提到的“AI时代的好教育”,核心在于让技术回归教育本质——它不是冰冷的工具堆砌,而是以人的成长为中心,用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用温度守护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希望我们能带着这份思考,将所学转化为实践:既善用AI提升教学效率、拓展教育边界,更不忘教育的内核是唤醒、是引导、是陪伴。让技术成为桥梁而非壁垒,让创新服务于每个学生的真实成长,这便是我们在AI时代践行“好教育”的初心与方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文:工作室部分成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辑:刘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审核:李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