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乌蓬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百里鉴湖,犹如一张捕鱼的巨网,撒在古越大地上,形成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水乡风貌。古代绍兴先民种田割稻、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在以河网为交通主干道岁月里,事事用船、户户有船、出门坐船,与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构成了水乡市井的水墨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方的游客来到绍兴旅游,参观了鲁迅故里后,都喜欢坐一叶乌蓬船在纵横交错的水巷里体验水乡生活。不知从何时起,绍兴文旅官方推出了头戴乌毡帽老年船工脚踩长桨、手掌短楫的乌蓬船LOGO,成了水乡的精灵、流动的生命,简直就是绍兴的文旅象征。因此许多外地游客的眼里,似乎在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岁月里,绍兴水乡的交通工具只有乌蓬船了,这样理解其实不然。</span></p> <p class="ql-block">绍兴文旅LOGO----水乡乌蓬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可以透过作家诗文,来寻觅古代绍兴水乡交通工具----船的一鳞半爪。宋代绍兴籍诗人陆游诗曰:“舫子窗扉面面开,金壶桃杏间尊罍。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在这首诗中,描述了画舫主人选择气候宜人的日子,相邀三五好友,在船上饮酒娱乐,欣赏沿途桃花、杏花竞相开放,领略乡村风情吟诗作画的场景。可以想象画舫中摆放四仙桌,朋友们可以喝茶聊天,亦可以舞文弄墨,船后艄还有炉灶,随时烧茶热菜,相当于现在的豪华游轮行驶在八百里的古鉴湖上。</span></p> <p class="ql-block">画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述画舫毕竟是少数,船更多的是作为载人运物的交通工具。绍兴人长途出行坐“航船”,短途出行乘“埠船”。“埠船”主要停靠沿途经过的固定“埠头”,埠船一般是早出晚归,起点和终点的距离不是太远,多为城里与乡下之间,相当于今天的公交车。“航船”是远距离的交通工具,相当于城际间的长途汽车,傍晚从甲地开船,次日早晨抵达乙地,因为是夜间行进,为了便于安全航行用“白篷”,所以绍兴人习惯称作“夜航船”。当年鲁迅从故乡出发到杭州等地去求学工作,都是在黄昏时分乘夜航船离开的。</span></p> <p class="ql-block">埠船</p> <p class="ql-block">夜航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代作家、鲁迅弟弟周作人曾有《夜航船》一诗:“往昔常行旅,吾爱夜航船。船身长丈许,白篷竹叶笘。……晨泊西陵渡,朝日未上檐。徐步出镇口,钱塘在眼前。”此诗中的“西陵”就是现在杭州滨江区的西兴,出了西兴就是杭州了。绍兴距杭州有70多公里,为了增加夜航船的速度,除了摇橹外还有纤夫在纤道上背纤。建于萧绍运河古纤道至今还在古运河边静静地横卧在水乡的怀中,每一块石板留有捐献者的名字,让人感受到水乡百姓默默的慈悲心肠。</span></p> <p class="ql-block">纤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到此,我更关心老百姓捻河泥的民船,这些船做工结实,朴实无华,没有画龙点睛,只有木材本色。经过农夫罱泥夹成千上万次将淤泥提起放入船舱,船帮上已经磨损,露出木质的筋骨了,但民用木船无怨无悔。农村的木船在农忙时运肥运粮,农闲时捻河泥、捕鱼虾,承担着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的双重责任,这才是绍兴船只的主角。</span></p> <p class="ql-block">捻河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部分游客们是读着鲁迅作品长大的,属于“读着课本游绍兴”一族,在幼小的心灵中早就把乌蓬船自然而然地看作绍兴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近代作家、鲁迅弟弟周作人散文《乌篷船》写道:“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佐证了水乡绍兴城里的代步工具是掉头灵活、轻便快行的乌篷船。鲁迅在《社戏》中写道:“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相当于目前的有车一族驾驶着汽车到剧院看电影一样。财主老爷的乌蓬船在这些公共场合中相遇,多少有点竞奢斗富的味道,可以想象财主老爷坐在乌蓬船里,边吃水果瓜子、边看戏聊天,在这里看戏变成外出消遣玩乐的由头了。</span></p> <p class="ql-block">乌蓬船看社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宋代陆游对乌篷船的浅唱深吟,轻轻地撩动我们寻找绍兴水乡的触角。当我们坐在一丈五尺左右的乌篷船里,看见年长船夫双腿伸屈自如有力的踩桨,船只贴水而行,偶尔的搁桨,是避让来往的船只。船行狭窄水道,掉头转弯,十分自如, 我们很快适应了乌篷船的拥挤与不适。乌蓬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两岸的台门、酒肆次第后退,当头顶掠过一座座石桥,一船阳光瞬间切换成满船清凉,就这样载着乡愁摇进梦里水乡。</span></p> <p class="ql-block">坐乌蓬船游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叶扁舟、一支长桨,一支短楫,构成了千年古城的出行物件符号。在今天高铁、地铁盛行的年代,乌篷船的文化元素远大于其实用交通价值,坐船的意义与基本与代步无关,坐在船上的人,更多是体验一种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生活方式,传阅文学作品里一帧帧水墨图卷,比较水陆交通工具的平稳和颠簸,触摸舟楫刻进血脉里的年代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如侵即删)</span></p>